APP下载

加强广西主要内河治理的思考
——以西江水系为例

2011-08-15曾鑫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贵港黄金水道西江

●曾鑫

加强广西主要内河治理的思考
——以西江水系为例

●曾鑫

广西内陆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7条,其中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在广西境内全长2 074.8公里,是广西各族人民的母亲河。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够,治理力度不强,西江水系多河段出现危情或隐患,越来越难以承担振兴广西经济的重任。因而,加强标本兼治,发挥黄金水道作用,加速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内河治理 西江水系 广西

西江,是华南最大的河流珠江的干流,也是广西各族群众的母亲河。西江水系自西向东流经广西,全长2 074.8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2 277亿立方米,在中国内河中仅次于长江,素有“黄金水道”美誉,流域面积35.5万平方公里(占珠江全流域的78%)。主要河流有红水河、黔江、郁江、柳江、浔江、桂江、西江。西江黄金水道全长3 101公里,主要由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市的1 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组成,涵盖河池、桂林、玉林、贺州的地区性重要航道1 621公里,东连珠三角和港澳,西接大西南,是广西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资源。

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广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举措,对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围绕建设西江黄金水道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只有找准制约西江水利发展的现实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措施及对策,才能切实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目前西江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重陆轻水”使西江航运发展滞后

由于内河航道“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往往难以被一些地方政府重视。目前,许多地方对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沿海港口的热情程度明显高于发展内河航运的热情,存在“重陆轻水”的现象。西江干流在广西境内就有1 239公里。解放前及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西江航运曾是广西和广东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航路上可至云南、贵州,下可至广州、香港、澳门,甚至扬帆出海,直通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西江干道码头多如米铺,如龙州,解放前就有30多个石砌码头,南宁也有20多个码头,可见航运之繁荣。80年代南宁的客航运还能直通广州、香港、澳门,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铁路公路的建设以及水电开发等一系列工程上马与竣工,西江水运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隐退,货运客运均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现象。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河段碍航、断航、滞航等时有发生。由于投入不足,西江航道运输发展渐渐落后于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渠道,成为广西交通体系建设相对薄弱的一环。广西拥有西江干流、郁江、柳江这样优良的天然航道,一直以来大多以小修小治为主,缺少系统的治理和开发,坐拥如此优越的水运条件而不用,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二)河道防洪抗灾能力较弱

每年的4月份到9月份是广西雨量最充沛的季节,同时也是西江干流汛期最集中的季节,西江的水患曾是沿江百姓最深的痛。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西江干流已建成了539.5公里达标防洪堤和一批防洪工程,洪水灾害得到了相对控制。但由于西江流域集雨面积大,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标准低,流域内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造成沿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据1990年—2005年的洪水灾害统计表明,16年间累计有8 861个乡镇遭受洪水灾害,受灾人口达8 804.33万人次,死亡1 05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3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489万公顷,减收粮食1 467万吨。近十年来,广西发生全区特大洪水灾害的年份有1994年、1996年、1998年和2001年四次大洪水,均为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五市解放以来甚至是百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洪水。如南宁市2001年大洪水水位高77.42米,超警戒水位5.42米;柳州市1996年大洪水水位高92.42米,超警戒水位12.42米;桂林市1998年大洪水水位高147.71米,超警戒水位2.71米;梧州市1998年大洪水水位高26.59米,超警戒水位11.59米。四次大洪水给五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每次都在几十亿至上百亿元不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沿江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到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河流污染防治亟待加强

近年来广西加大西江流域的“四江”(左江、右江、邕江、郁江)水污染综合整治。从2007年12月开始,首府南宁市枯水期境内的左江、右江、邕江、郁江、红水河全部达到Ⅲ类水质,但广西部分河流局部河段水质污染严重,仍然面临水环境安全威胁。一是工业污染物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如河池市刁江的镉、砷等无机毒害污染物连续两年排在广西断面污染之首。二是污染事故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数量多、影响大。近两年,我区连续发生百色华银铝污染事故、百色粗酚污染事故、广维集团爆炸引发的污染事故、河池砷污染事故等多起污染事故,对水资源带来了极大危害。三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江河,导致下游水质下降。

(四)水利建设管理矛盾日益凸显

河道建设管理涉及水利、电力、环保、交通、城建、国土、林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由于部门职能交叉且协商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多龙管水用水”的体制,造成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之间、用水户之间、涉水部门之间竞相开发,河道综合利用的规划难以实施,河道管理乏力。有些地方或行业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只考虑单一的经济效益,忽视综合利用,忽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甚至违背河道的自然规律,与河争地、违法占用河道、违法在河道旁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违法抛投废弃建筑垃圾至河道,阻塞河道等等,特别是河道非法采砂乱堆弃渣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威胁航道和防洪安全,使本来通航能力就不高的河道更加雪上加霜,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黄金水道建设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西江水系治理的对策

(一)以水促贸,以运兴业,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相对于公路和铁路运输,内河航道具有运输成本低、运量大等优势。据测算,铁路货运每公里每吨的成本为0.15元,公路为0.5元,而水运只要0.04元,货运成本极低。由于水运成本低廉,又恰逢东部产业转移,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批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梧州、贵港、来宾、南宁、百色等沿江城市,西江各港口吞吐量不断攀升。以贵港为例,每年西南、华南各地经贵港港水路中转的煤炭、水泥、金属矿石等货物达800多万吨,仅此一项便为贵港带来经济收入8亿多元。2007年,港口及相关产业完成产值67.5亿元,拉动GDP增长3.7%。“黄金水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集聚、拉动作用日益增大。此外,从长江航道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长江水运以及沿江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来看,2009年,长江干线完成货运量达13.3亿吨,沿岸聚集了近200家全国500强企业。如果西江航运一旦全线打通,依托水运交通发展带动沿江工业经济带,加之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发展空间、发展潜力非常大,其成就和贡献将不亚于长江经济带。

为加快西江水系内河航运发展应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1.加快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改善通航创造条件。建设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筑坝壅高水位渠化库区航道,提高航道标准和通航能力,贯通西江航运线路。当前要重点加快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老口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提高柳江、黔江、红水河、右江、左江的水位,渠化库区航道改善运输条件。建成大藤峡水利枢纽,将可以淹没库区红水河、柳江及黔江共63处险滩,渠化279公里(红水河88公里)航道,使来宾—桂平、柳州—桂平航行千吨级船舶,库区航段形成深水宜港岸线资源210公里,同时,通过水量调节,为梧州以下航道在枯水期增加航道水深,为通航2 000吨—3 000吨级船舶创造条件。建成老口枢纽,结合右江梯级开发,可以将右江的通航能力从目前的120吨提高到1 000吨级。

2.加快流域内水利工程船闸等过船设施的改造,为提高通航能力解决瓶颈问题。内河航运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西江水道对经济支持促进力度有多大,船闸规模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按照右江1 000吨级航道、柳黔江500吨级航道,来宾至桂平2 000吨级航道、红水河500吨级航道,南宁至贵港2 000吨级航道、柳州至石龙三江口2 000吨级航道、贵港至梧州3 000吨级航道的目标要求,加快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百色枢纽升船机、龙滩枢纽升船机、岩滩升船机,以及贵港、西津、柳江红花二线船闸等项目建设。在其他主要河流如桂江上的昭平、巴江口,左江上的左江水利枢纽,绣江上的容城、圭江、交口、金鸡等枢纽的通航建筑也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建设完善。通过技术改造,使所有原建水利工程过船设施符合航运规划要求,满足通航需要。

3.加强港口码头建设。按照西江黄金水道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将连接百色、崇左、来宾、南宁、贵港、梧州6市的内河航道共1 480公里全部改造成千吨级以上的高等级航道,形成以“一干线三通道”为主骨架,干支畅通、江海直达,设施较完善的内河航道网;以南宁、贵港、梧州3个主要港口为核心,以百色、来宾、柳州、崇左4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港口为补充,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内河港口体系。进一步加快建设,实现提升航道等级里程共1 422公里,长洲枢纽船闸通过能力超过亿吨;新建码头泊位98个,新增吞吐能力7 061万吨,总吞吐能力达亿吨以上。如实现上述目标,亿吨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将充分显现。

(二)完善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黄金水道

在做好黄金水道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沿江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把沿江防洪工程一并纳入黄金水道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同步建设同步发挥效益,确保流域内沿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沿江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沿江地区已基本形成的各种产业带、开发区、实验区等建设得到大力的促进。要使流域沿江两岸人民不再遭受洪涝灾害的侵害,享受黄金水道的成果,当前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1.“挡”(城市设防)——提高广西城市防洪堤设防标准。只有把沿江重点城市的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的水平,才能有效抵御大洪水的袭击。

2.“截”(兴修水库)——抓紧建设上游龙滩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和老口水库等水利设施,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这几个水利设施建成后,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将大大增强,对减轻广西及沿江等城市的洪水灾害有重要作用。

3.“疏”(疏浚河道)——实施西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清理淤泥,疏浚河道、清理沿江违法建筑等。

4.“导”(邕江分洪)——建设平陆运河。平陆运河是从西江上游的平塘江口到陆屋镇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全长135公里。此运河开通后可分流出部分邕江洪峰以减少洪水的压力,同时起到为西部地区提供一条简捷的出海通道的作用。

(三)抓好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将“西江黄金水道”建成生态好、污染少、能耗低、效益高的“绿色运输通道”,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广西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投入逐步改善了重点污染流域的环保状况,但要从根本上治理污染问题,关键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河池市的刁江二期治理工程建设为例,包括刁江重金属污染源控制与治理,刁江上游河道、河岸尾砂底泥疏挖、清运和安全处置,河道与污染农田生态恢复,中下游尾砂沉积区清理及环境修复等,需投资6.4亿元。而这些巨额投入仅由地方支撑是难以承受的,需要国家进一步给予资金支持和项目引导。

2.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认真实施年度污染减排计划,抓好并全面完成制糖、淀粉、造纸和酒精等行业减排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COD减排目标,改善江河水质。

3.严格审核扩大内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和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格限制审批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

4.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快建设沿江生态防护林构筑流域绿色走廊,按有关环保规定建设航运设施、枢纽电站和产业项目,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四)统筹兼顾,加强有效开发和管理

加强河道和航运的管理,使黄金水道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原则。一条黄金水道的形成,除了要改善通航能力、构筑防洪体系、抓好污染治理外,还必须加强河道和航运管理。根据广西目前的情况,应进一步理顺涉水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水行政执法体系,使多龙管水形成协调一致、目标统一、综合执法、河道得到有效开发和管理的统一体。要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和整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侵占河湖和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行为,严禁违法占道建路建房,严禁非法采砂和乱堆弃渣,严禁非法向河道排污、弃土和倒建筑垃圾,确保河道容貌达到“五无”(无水面漂浮物、无乱倒垃圾、无乱搭盖、无乱排放污水、无乱在河畔开荒),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做到每一段堤,每一处水面有人管有人治理,最终实现广西主要河流形成“河畅、面洁、水清、岸绿、堤固鱼欢”的新局面。

[1]广西通志[M].交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我国江河开发与治理问题初探[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刘仲桂.中国南方洪涝灾害与防灾减灾[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潘明岩.广西内河航运发展正当时[J].中国水运,2005(8).

[5]蒋于飚.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广西对外开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

[6]高歌.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路径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10).

[7]南宁市加强城市内河长效管理工作方案,2009-03-12.

[8]龙州码头多少繁华雨打风吹去[M].南国早报,2010-10-08.

责任编辑:罗恩东

K928.42

A

1009-4245(2011)01-0018-04

作者:曾鑫,广西港航管理局柳州管理处,邮编:545001

猜你喜欢

贵港黄金水道西江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广西贵港
贵港港美图欣赏
为了三峡黄金水道的平安——记长江航运公安局宜昌分局治安管理支队支队长尹祖川
广西贵港:柑橘产业促增收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贵州最美乡村——西江镇·宏大之美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