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探析

2011-08-15王体琨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王体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部,河南郑州45000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90年。全面认识90年来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奋斗历程,科学总结90年来党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伟大胜利,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就

1.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全党对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有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认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理论只有在党经历了近二十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后,特别是总结了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的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又有抗日战争的几年经验后,才可能提出来”[2]。

2.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就以军事侵略为前奏,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因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中国人民在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而逐步取得胜利的。

3.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从而攫取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特权,致使中国主权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的倾销,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沦为半封建社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最终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得以改变。

4.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数共产党人壮烈牺牲,许多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将领献出了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又最能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事实,是被中国近代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

5.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此,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繁荣昌盛、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我们绝不能偏离和背弃。但是,还必须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缺乏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这一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就有清醒的认识,即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找到正确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成熟。然而,由于失误,我们采取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式,致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奇迹。

6.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深刻变化。在旧中国,由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农村的经济陷入绝境,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荒芜,路断行人,家有饿妇,野无壮丁”的惨象,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吃、穿、住、行、用、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体育、旅游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2年里,我们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脱贫。2008年,世界银行宣布,过去25年全球反贫困事业成就的67%来自于中国,中国的成功脱贫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成倍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消费结构明显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持发扬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中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貌。

7.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我们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原则,支持公道,伸张正义,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二、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的90年。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和将来仍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因为,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都需要由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逐步向着扩展和深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既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废。对这个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成败兴衰,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自觉,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我们制定规划、研究政策、作出决策、考虑问题,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出发。我国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第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但归根结底是回答四个重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能不能解决好这四个重大问题,善于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前途与命运。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并将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其精神实质,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只有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旗帜以及党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

2.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取得成就和进步的一条根本经验。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4]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5]。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30年改革开放经验时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第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的,是兴国、立国、强国的一大法宝。坚持和发展这条基本路线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6]。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了这条基本路线,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完整的科学概括。第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扎根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之中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7]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我们党对本国国情科学判断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党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依据。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3.高度重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面对地位、环境和历史任务的重大变化,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使党始终经受住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考验,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特点,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第一,我们党能够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江泽民多次提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根本性转变,反映出执政党不同于领导革命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从这个对党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出发,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他向全党同志郑重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保持党的先进性。鉴于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要求的巨大变化,“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8]。因而,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清醒认识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考验。第二,我们党一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经验,借鉴其他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之科学地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在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时,应引导全党同志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真谛。要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第三,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发展充分证明了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它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党作为领导这一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一定要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性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成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97,97.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

[6] [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