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语口号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2011-08-15渠长根贾迎宾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标语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渠长根,贾迎宾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标语口号是一种传统而大众化的宣传和动员手段,在国内外都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宣传与社会动员。社会发展到市场经济的今天,标语口号仍没有过时。标语口号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显著的传播效果,仍活跃在宣传动员活动的第一线。改进这种形式的不足,挖掘其价值,使其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标语口号的渊源与演变

标语口号在中国源远流长,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书写内容也迥然不同,但它却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被人们接受并广为流传,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手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如朱自清在《论标语口号》一文中指出的“(现代标语口号)不但要唤醒集体的人群或民众起来行动,并且要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标语口号往往就是这种集体行动的纲领”。口号则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1.标语口号的渊源。标语口号一般由简短有力的字句组成,形式工整对仗,读来声律押韵、平仄协调、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与传播,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封建时代的教育,私塾从儿童时就开始让其背诵古书与圣贤著作。读书考取功名成为许多寒门出身而又立志报国的有识之士实现理想的最重要途径。而科举考试作为当时的仕进之道主要考察应试者引经据典论说国事的能力,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是推词酌字的高手,这就为标语口号的广泛应用准备了人文土壤。中国人高度的概括能力,深厚的文字斟酌功底,创造出了富有韵律而又具鼓动性的口号。有文字记载的标语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史记》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登泰山,立三丈高的石碑“刻石颂秦德”。在他巡视的芝罘、琅琊、褐石等地都树有石碑以“颂秦德、明得意”。之后,历代皇帝纷纷仿效,树碑立传以昭示天下,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这类石碑可以看做是现代标语的雏形,也可以看做是封建帝王运用标语形式动员、训化民众,接受自己的统治,为一姓江山万古长存做好宣传鼓动工作的手段。

2.标语口号的演变。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大多数劳苦大众没有文化知识,信息传播手段落后而单一,书本成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歌赋颇为流行。这个阶段,标语口号没有太大发展的空间。上层精英轻视通俗简单的标语口号,因为它不像诗词那样具有深度;下层民众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更是不为其所动。只是到了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农民战争爆发的动荡时期,标语口号才有了发展的空间。被统治阶级要反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统一反抗者的思想,找到一个能够团结所有参加者的起义理由、行动目的,然后简化成为一句口号。鉴于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与组织性,被统治者如果不能统一自己的力量就没有成功的机会,所以恰当的标语口号可以弥补其自身组织性的不足。综观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无不贯彻这一原则。从讨伐商纣的“天何日丧,吾与汝皆亡”到陈胜、吴广起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等等,标语口号在人民推翻统治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动员功能与宣传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鼓舞了人们奋勇前进又为反抗行动提供了合法性,成为劳动者阶层对付暴戾统治者的有效武器。每次起义都伴随着响亮的口号,如汉朝时期张角领导的黄巾军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的“明王出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北宋末年王小波、李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等。而钟相、杨么的“等贵贱,均贫富”,不仅财产上要求均贫富,而且政治上也要追求平等。李自成就是以“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响应,最终推翻了明王朝。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要求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平等,收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近代中国饱受苦难,仁人志士为富国强兵前赴后继。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开明的爱国官僚及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强调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倾向的社会变革。其主张和实践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在引导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甘心任人宰割的中国人民,以一腔热血投入到救国运动中。此时,凝结着国人内心爱国热情的标语口号则成为无数志士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撑。标语口号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压迫的历史,标语口号就是反抗者战斗的旗帜。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然而,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是很迅速,只限于进步的知识分子中。李大钊、陈独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立志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正是标语口号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手段。标语口号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实现形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难以占据主导宣传媒介,如电台、报纸、学校讲台等。第二,长期的封建压迫与殖民侵略使共产党的基础民众,如工人、农民等知识文化水平低下,因而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标语口号最适合当时用来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第三,正是通过形式各异、内容不同的标语口号,才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为广大工人、农民所掌握,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标语口号的传播效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由被少数知识精英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而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普通民众的特点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难以掌握抽象理论。在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人民大众间,标语口号架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这与标语口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性及显著的传播效果是分不开的。

1.标语口号简单、凝练,易于识记与接受。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却是个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统治阶级又实行超经济的压榨和剥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统治阶级为生计所迫,无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上多是文盲和半文盲。标语口号使用简单明了的常用字书写,容易识记,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吻合,易于入脑及耳。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时代的口号,红军战士的成分很杂,有的来自于旧军队,有的过去是绿林好汉,而且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而,需要以通俗的形式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上门板,铺稻草,不掏俘虏腰包,洗澡避女人”等等,既好记又能得到自觉的遵守。“记忆是通过活动进行的,不论是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的……当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会明显地提高”。“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复述的次数越多,转换到长时记忆的信息量也增多”。正是由于标语常常书写在人群生活起居的地方,一些熟悉的词语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耳濡目染便理解了标语中的内容,懂得了其中的意蕴,不知不觉中标语所呈现的意义也就入脑入耳,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的目的。

2.标语口号具有强烈的感染与激发作用。标语口号言简意赅,用最简练的句子表达最明确的意思,所以短短几个或几十个字往往凝结着巨大的情感与内在力量,很容易使人们受到感染而认同其内容。一旦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并激发出行动激情,就会使他们团结起来共同为某种目标而忘我地投入。在风起云涌的年代,“振兴中华”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拼死奋争,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阔的历史话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贫苦农民揭竿而起,向地主反动武装发起攻击。“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正是8年抗战中国真实的写真,其中凝结的民族情结、爱国热忱促使各阶层积极参加抗日行动,海外侨胞、各地绅士纷纷解囊购置枪炮乃至亲自拿起武器与敌战斗,无钱的贫苦人民则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残暴的侵略军殊死抗争。此时的标语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号召,更是人们内心深沉的呼声和情感的凝结。当一句标语口号契合了人们的内心感受,激发出他们原始的情感,就会产生出一种群体行为,从而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观点凝练为短而有力的标语口号,无疑会极大地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其美好前景的热情,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党的宣传,大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三、标语口号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实现大众化是其必然的选择。标语口号作为一种动员与宣传手段,是马克思主义达到大众化的现实选择。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1.标语口号凝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作为一种实现形式,标语口号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创制途径等方面,都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指导他们的生活工作,积极为共产主义这个总目标而努力。这就决定了标语口号必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凝练。其内容源于基础理论,在方向上要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保持一致。标语口号是用最简短最通俗最大众化的语言概括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使人民可以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地弄懂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我们要做些什么。如“共产党是领导工农群众的,组织工农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即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任务的描写,把经过繁琐理论论证的结论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通过自己的常识得到与思想理论一样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以标语口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理论,具有无比的崇高性与科学性。标语口号作为面对大众的一种形式,通俗易懂是其基本特点。然而,目的的崇高性并不能成为手段低俗的托辞。所以,保证标语口号的科学性与品质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在通俗易接受与科学品质之间做一个很好的平衡,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其协调与统一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去。要做到通俗而不低俗,易懂而不省略或者歪曲,决不能对理论采取打折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反对基于适应一定时期民众文化素质低下的要求而出现不规范乃至低俗的表现形式。

2.标语口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标语口号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极大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我军都广泛采用标语口号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大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使之成为广大工人、农民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如“苏维埃是普天下穷人自己的政权”,揭示了当时劳苦大众的希望所在,即保住了苏维埃政权就保住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苏维埃战斗就是为自己战斗。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为人民大众理解、掌握,从而转化为变革现实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标语口号很好地充当了这个媒介,架起了沟通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生活主题从革命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社会进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人们从革命热情主导下走向理性,标语口号也不再以激情与感情为主导。在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标语口号适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同时也积极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贴切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市场经济时代崭新的生活理念和奋起直追的现实精神。潜移默化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也自觉与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进行着各种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被人们所了解所掌握,从而实现其大众化的。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以来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改革发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而标语口号因其历史渊源与特点明显,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此,探索提高其宣传效果的方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26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4][5]章志光.心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2,165,164.

猜你喜欢

标语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标语变变变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