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群众工作策略及其当代意义——以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为例

2011-08-15颜清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井冈山群众工作

颜清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江西井冈山343600)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对我党群众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重视群众工作,注重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得到了最广泛群众的真心拥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重温毛泽东群众工作的策略,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工作策略的主要内容

1.严肃红军纪律,搞好军民关系。1927年秋,毛泽东在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的途中,亲眼目睹了部队里一些战士随便拔取老百姓红薯充饥的情形,于是一路上思考着如何解决这类问题。10月24日早晨,毛泽东在井冈山荆竹山村前向工农革命军作了上井冈山的动员,他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说,我们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的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现在我向大家宣布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是工农革命军最初颁布的“三大纪律”[1]。1928年初,当工农革命军进攻遂川县城时,又出现了部队将小商小贩的货物统统没收、错还睡觉的门板以及将铺草弄得遍地都是等新情况。毛泽东听到反映后十分重视,随即召开全体指战员大会,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禾草;三、说话要和气;四、买卖要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打烂东西要赔。”[2]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湖南桂东沙田圩,将以上两者合一,向工农革命军正式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3]。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并由解放军总部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由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我军重要的行动原则,确保了人民军队政治任务的完成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证明,一支有铁的纪律并为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2.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就是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就是要为群众办急事、难事、小事、麻烦事。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上山后,毛泽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于是,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就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广泛动员农民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井冈山斗争时期,边界各县先后都分了田,平均每人分配到3亩。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解放后,井冈山农民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要共产党真万岁就好”的呼声。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信中说:“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会很快地消灭。在将来的形势下,什么党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4]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1934年1月,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问题,“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在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他在大会上还说,“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5]。历史已经证明,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处在非常严酷、非常艰苦的斗争环境里,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什么能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困从而建立稳固的红色革命政权,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党能和人民在一起,关心老百姓的困苦,与群众同甘共苦,为群众谋利益。

3.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一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每到一地,都首先要作调查研究。1927年初,毛泽东根据对湖南农村的实地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实际调查,先后写了《永新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10多个情况调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农村的阶级阶层状况和政治态度、土地占有情况及工商业发展状况等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了依据。这个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7]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从而在我党历史上首次自觉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章的通篇精神和实质是反复强调只有到群众中去、到实际中去作调查,才能求得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正是这篇著作,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的雏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孕育着飞跃[8]。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党政干部都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改进群众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因此,井冈山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中央苏区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实践阶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革命和从事群众工作宝贵历史经验的总结。

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的深度及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井冈山斗争初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注重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他在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专门就“宣传问题”作了规定,指出“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强调“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9]。毛泽东还规定做群众工作是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从1927年10月起,他就在实践中把群众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事情来抓。12月29日,毛泽东在砻市首次宣布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10]“三大任务”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军队政治与军事的关系,说明工农革命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外,还要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还要筹粮筹款,自己解决给养,不过多增加地方负担,从而使部队的政治工作、军事斗争都有了明确目标。1929年12月,毛泽东为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再次提出红军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任务。其中,特别强调“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1]。在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除了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外,还建立健全了广泛的群众组织,人人都来做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做得很好。当时的革命群众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革命群众团体,如共青团、工会、妇女会、贫农团、反帝拥苏大同盟、互济会等;另一类是革命群众武装组织,如赤卫队、暴动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正是由于做到了广泛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才建立了巩固的苏维埃政权,发展了苏区经济,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4.注重培育良好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树立良好的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法宝。1928年5月4日,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后,万余湘南农军上山,吃饭问题成为军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毛泽东和边界党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号召全体官兵勒紧裤带,节约开支,渡过难关。当年,工农革命军没有军饷,每人每天只有5个铜板的伙食钱,每天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有油盐的南瓜汤,有时连南瓜也吃不到,就靠野菜充饥。在那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没有谁怨恨什么人,因为人们对这种艰难困苦已经习以为常,也没有任何人搞特殊化。当年毛泽东曾感叹道:“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竟不知何日才能解决。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一律四角……”[12]毛泽东时刻想着贫苦农民,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送给农民;为了节省一滴油,毛泽东只用一根灯芯办公和写作;朱德和士兵们一道下山挑粮,亲自嚼烂草药给伤员敷伤口,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彭德怀送银元给群众帮助其重建家园;许多党员干部看到饭不够时不声不响地走开,让战士们尽量吃饱。这些故事,在井冈山斗争中不胜枚举,它像无声的命令鼓舞着工农革命军战士和边界人民度过艰难困苦的岁月,使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走山路访贫农”[13]。这首70多年前中央苏区群众称赞苏区干部的山歌,乃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象概括。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文道德和精神血脉的传承与发扬,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苏区斗争历程中精心培育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格格不入的。凡是官僚主义盛行的地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一定解决不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定严重受损。毛泽东切齿痛恨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他多次告诫我们:“要反对汀洲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者!”[14]“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么,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15]。毛泽东号召大家“要学习长冈乡、才溪乡,反对汀州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者”[16],“我们郑重称赞他们的工作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因为他们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17]。毛泽东称赞长冈乡、才溪乡“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是“模范工作者”。

5.开展群众工作,注意研究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做好群众工作,要注意研究工作方法。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不注意扩大红军的领导,不讲究扩大红军的方法,尽管把扩大红军念一千遍,结果还是不能成功。”[18]他提出要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那样“有很好的创造”,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

二、毛泽东群众工作策略的当代意义

1.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9]。1934年1月,他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说:“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20]毛泽东充分地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无限的,干任何事情离开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都会一事无成,于是把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即革命战争与依靠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观点,紧紧依靠群众,才得到了群众真心的拥护,取得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其实,做群众工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前提条件就是你有没有树立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毛泽东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十分关心。当毛泽东了解到沙洲坝群众饮用池水不卫生,便带领干部和群众挖掘一口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此事看似不大,却影响深远,令瑞金人民至今怀念。可见人民利益的大与小,是辩证的统一。抓住大的,也不能丢了小的。从国家方面看来是小的事情,对于具体的一个老百姓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件大事。各级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3.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不断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水平,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当年毛泽东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群众路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取了不同阶层百姓的意见,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调动了人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革命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仍然是科学民主的工作方法。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就是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要拓宽民主渠道,实行民主决策,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21]。

4.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官兵一致,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果作风不正,就会使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导致人亡政息的后果。邓小平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下大决心,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干部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块试金石。转变工作作风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要放下“官架子”走进群众,真正地“脱鞋下田”、“弯腰插秧”,与群众拉近距离,打成一片。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亲眼看看群众的衣、食、住、行,深入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群众实际需要,与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5.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正确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在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十分注重群众工作的方法,坚持了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给了人民群众最大的实惠;坚持了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坚持了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任何时候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和影响群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战胜许多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在新的世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我们依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铜墙铁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与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1] [2][3][10][12][20]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15,133,188-189,126,353-354,139.

[4] [5][6][7][11][14][15][16][1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138-139,109,115,86,138,140,138,139-140.

[8]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06,(4).

[9]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92-193.

[13]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148.

[17]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1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1] 张星星,王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J].理论学习,2002,(6).

猜你喜欢

井冈山群众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井冈山抒怀
选工作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