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2011-08-15孙树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战略性

孙树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政法系,山东 东营 257000)

黄河三角洲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孙树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政法系,山东 东营 257000)

黄河三角洲开发必须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主体产业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发展重点,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系统培育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要重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强政府、大学、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两大战略的融合,实现黄河三角洲跨越式发展。

黄河三角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高效生态经济

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如何实施黄蓝统筹、一体发展成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2]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应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两大战略的融合,实现黄河三角洲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海洋产业和太空产业发展迅速,这些众多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指明其影响力大,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产业格局;“新兴”则是针对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由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已被认为是下一轮新科技革命的方向,关系到一国未来的发展命运。由于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实施黄蓝两大战略,必须紧紧抓住这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运用好机遇,实现黄河三角洲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黄蓝两大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家赋予东营市黄蓝两大战略的指导原则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生态平衡。”[3]黄河三角洲是共和国最年轻、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虽然原生态保持较好,但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重、植被少,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在推进黄河三角洲的发展问题上,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加快东营市的开发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环境立市、生态优先,走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通过几十年的探索,把发展战略定位在高效生态上是符合实际的。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东营市是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年轻城市,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工业内部结构过“重”,以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的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所占比重较大,节能减排压力大。黄蓝两大战略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经济低碳化,区域经济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竞争。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的重点,全面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经济的发展,培育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低碳竞争力。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才能凝聚起东营发展的强大合力,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托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率先发展目标的要求

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市的交汇,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历史又一次把东营市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综合考虑当地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东营市确立了“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东营”和“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点关键在于要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信息产业方面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概念及其应用正掀起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在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中,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纳米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已成功拓展到了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高收益产业。环保产业将成为促进21世纪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海洋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点,特别是具有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必须优先选择的产业,也是必由之路。

二、黄河三角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黄蓝两大战略在黄河三角洲融合交汇,东营市正在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两大优势,努力实现率先发展、快速崛起。目前,战略性新型产业已在东营各县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企业都将目光聚焦于可能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七大产业板块,并且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信息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东营市与全国一样错过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两次信息化浪潮。为了抢抓发展机遇,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层次和国际竞争力,2007年7月,东营市决定以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为主体,以区中园形式建设高标准软件园。以打造“石油软件研发与外包城市”为目标,按照“聚集资源、培育企业、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群”的原则。着力发展软件外包、IC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IT教育与培训、动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行业领域,重点以石油钻采及生产控制应用软件开发及外包服务为主,大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软件企业,力争五年内把软件园打造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秀的绿色生态园,成为全省一流的重点软件园,并争取列入全国先进软件产业园区。先后筛选出了胜利软件、广域科技、鼎创信息等近20家本地优秀骨干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优先入驻软件园。2009年9月,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在该项合作中,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助力打造“石油之城、数字之城和生态之城”。以IT基础架构,为构建“智慧东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探索出一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据统计,使用云计算的企业将比从前节省70%的能耗,通过对IT资源的集中管控,进而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二)节能环保产业

东营市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东营泰克拓普公司生产的新型节能环保路灯LED,又称发光二极管,已经开始大规模替代传统路灯,该产品具有环保、节电、光效高、寿命长等优点,可节电40%以上。目前,该公司已先后与海尔集团、德国OSRAM、美国CREE、台湾晶元光电等国内外大公司建立了广泛而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申请国家专利14项。公司与海尔集团合作投资建设的LED电视背光模组项目,使用的是美国通用公司和台湾友达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一个LED产业基地正在东营快速崛起。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东营市紧紧把握黄蓝两大战略相互交汇的契机,以东营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牢牢把握高端产业定位,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方向,走创新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六大高端产业链,即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模式”,打造六大高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引进了投资12亿元的高温超导产品及电脑生产项目,正在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和高精铜板带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和“山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引进了2个皮卡、SUV整车生产项目,2个特车改装项目,以及投资4亿元的车轮项目,与广汽本田开展合作。光伏产业链。引进了投资21亿元的3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投资4亿元的泰克拓普太阳能电池芯片及LED封装项目以及多晶硅项目。风电设备产业链。引进了德国恩德公司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以及配套的德国萨泰克斯玻璃纤维布项目、中凯风电塔筒项目。石油装备产业链。已经聚集了52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区内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到全国的1/5。新材料产业链。依托入驻企业,打造循环经济链条。同时集中力量打造皮卡生产基地、石油装备制造研发及服务基地、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2008年以来,东营市新认定石油装备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4家,大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1670件,其中胜利高原、胜机、孚瑞特等28家公司均拥有20项以上专利。高原公司拥有全球第二条连续抽油杆生产线,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孚瑞特公司拥有国内首条N80钢级套管生产线,成为国际石油巨头——壳牌公司的装备供应商。科瑞集团是国内第二家能够设计制造9000米超深钻机的企业,产品远销德国,成为国内首家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制造9000米钻机并出口海外的企业。“十一五”以来,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4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级46项,取得科技成果、专利840项,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许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新能源产业

重点是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供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体系建设。东营市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国华瑞丰、大唐电力、华能新能源等三大风电巨头纷纷抢滩黄河三角洲。华能东营河口风电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发电,项目最终投产以后,每年发电总量可以达到4亿千瓦时,与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30吨,同时还可以节约火电发电用水12.8万吨。截止目前,已在沿海建设风电场4个,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为11万千瓦,实现年发电量2.478亿度。

其它如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取得了初步成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总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急起直追,紧跟国家战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黄河三角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具有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特点,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而且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被视为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全球价值链受制于人”格局的突破口。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和地方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布局。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毕竟不同于传统产业,需要遵循特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结合黄河三角洲自身的实际,采取不同于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战略。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同时也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市场前景广阔,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应该看到,现在各地区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而黄河三角洲已经有了一个好的起点,但仍面临着瓶颈制约,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黄河三角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把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近年来,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了一批规范化企业研发机构,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2009年,胜利高原公司等16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发起成立了石油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积极推进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行业联合攻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还需推进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石油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引进国家级研发和检测机构,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升生产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科技资源共享等科技条件平台能力,为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培育高端研发人才,为产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撑。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争取在东营设立石油装备“泰山学者”岗位,探索实施“黄河口学者”工程,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自主创新提供持久动力。要通过自主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打造一批跨国经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

当前,新科技革命正方兴未艾,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的新兴产业,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情,科学选择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新兴产业,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领域也不同。发展新兴产业必须根据“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的要求,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规划。首先是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为契机,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筑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和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系统,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步伐。目前,东营市25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有20个建成投产,重点培育的“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完善。今后应重点加强对河流、水系、重点区域及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推进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其次是发展“生态化工”,这是加快重化工业向低排放、可循环、规模化、精细化转变的一种创新模式,重点在于促进石化、海洋及盐化、精细化工产业向现代化化学工业、精细化工基地的转变。对于橡胶轮胎产业则立足安全环保和品牌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橡胶轮胎及其配套产业。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基础上,应尽快把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推上快车道,着力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地热资源,发展农村沼气。现已建成风电项目5个,2010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已达45万千瓦,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业国际示范城市。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继续细化和深化,找准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的优先领域,如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碳纤维、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育种、物联网、云计算等。

(三)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甚至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如新能源发电就需要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物联网的配套也需要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因此,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容忽视。从新科技革命的经验来看,有新技术未必能形成大产业,有好技术未必能成长为大企业,必须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再次要重视本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国际著名的企业和品牌。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是一个品牌小国。在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就要立足长远,支持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还要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建立较为完善的专利申请与保护体系来激励更多创新成果的产生。同时,应通过采取政府资助、跨国公司合作及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和支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从国外经验来看,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大部分研发人员在企业,绝大部分科技成果来自于企业。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需求的主体、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缺少战略性实质合作,缺乏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产学研合作的重心没有落到企业,应用部门很少直接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来。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东营市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了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截止目前,已建成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园区范围内集中了174家石油装备企业,占东营石油装备企业总数的71.2%。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孵化石油装备科技型企业78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大型科研仪器平台的仪器设备价值达到2.4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尽管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改革,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培植。创新组织方式,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领军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选择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技术中心,作为重点产业振兴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五)系统培育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政府要鼓励自主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官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也要把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既要为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创造有利条件,更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注重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推动产业技术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深化创新企业试点,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重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强政府、大学、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间的科研合作,两校在基因学等研究方面长期保持着网络化的合作关系,借助双方的优势力量,共同取得新的突破。

当前,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来临,这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初步成就。可以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今后的加快发展,必将逐步成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1]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1-03-16(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11-03-17(12).

[3] 山东省人民政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10-06-15)[2011-03-26].http://www.enorth.com.cn.

F1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935(2011)03-0077-05

2011-06-13

孙树芳(1962-),男,山东乳山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 梁敬升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战略性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黄河三角洲海上风机新型吸力锚基础型式分析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