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影像学表现

2011-08-15黄丹江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黄岩医院台州31802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三角区膀胱炎膀胱癌

黄丹江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温州医学院附属黄岩医院 台州 318020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较少见的黏膜增生性病变,有发展为膀胱癌的可能。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病理科医师对该病认识的逐步提高,腺性膀胱炎病例有增多的趋势。CT在腺性膀胱炎诊断及与膀胱癌的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收集经CT扫描、膀胱镜及手术证实的腺性膀胱炎13例,分析其征象,探讨CT在腺性膀胱炎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行CT检查且经膀胱镜及手术证实为腺性膀胱炎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5.6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7例,腰痛3例。常规体检发现1例,术后2年、5年各复发1例。除1例行CT平扫外,其余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Ultra8排螺旋 CT 机,螺旋扫描,0.8s/r,层厚 5mm,螺距1.35:1。对比剂采用北陆公司生产的碘海醇,300mgI/mL,用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3mL/s,动脉期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30s,静脉期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80s,其中3例患者行排泄期扫描,排泄期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约30min。患者扫描前喝纯水,使膀胱适当充盈。13例均行膀胱镜下活检。

2 结果

2.1 CT表现 ①病变部位:病变累及膀胱后壁及三角区11例,同时累及膀胱侧壁3例,2例表现为自后壁呈带蒂结节状突向膀胱腔内。②病变范围:13例中除2例呈带蒂结节状生长,其余均累及膀胱颈口及三角区,范围0.5~3cm,病变较局限。③病变形态:11例病变累及膀胱后壁、三角区,外形呈扁平状,2例呈带蒂结节状,病变表面较光整。④病变密度:部分病灶密度欠均匀,表面见类圆形囊泡状低密度影及条状、结节状钙化密度影,其余病灶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HU,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CT值约50HU。⑤输尿管开口累及情况:13例26个输尿管开口均未累及,输尿管下段未见扩张积水。⑥膀胱周围改变,13例盆腔内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2.2 膀胱镜表现 11例病变均累及膀胱颈口及三角区,同时累及侧壁3例,2例自膀胱后壁呈带蒂结节状向腔内生长。病灶表面呈滤泡样5例,菜花样4例,苔藓样1例,绒毛样1例。13例26个输尿管开口均在位,可见喷尿。将CT表现与膀胱镜所见进行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膀胱镜检查均取得腺性膀胱呈病理结果。

3 讨论

3.1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可分为两种[1]:①胚胎残余发展:直肠从尿生殖隔分离时,可能有移位胚胎残余遗留,在一定情况下转化为腺成分。化生过程则由炎症所致,若进一步发展可致腺性膀胱炎,也可进一步发展成恶性病变。②移行上皮化生:当膀胱长期受到感染、结石、梗阻或其他一些中毒因素的慢性刺激后,黏膜上皮先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到达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VonBrunn巢)。Von Brunn巢突入基底膜,其中心细胞分化,就成了囊性膀胱炎。囊壁表层细胞再形成柱状上皮并分泌,从而形成真正的腺体,即成为腺性膀胱炎或发展为腺癌[2]。腺性膀胱炎的特征是含有黏液的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黏膜表面或形成腺体向下长入固有层内。腺性膀胱炎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为黏膜固有层存在Brunn’s巢(即黏膜上皮向下增生,到达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小囊和腺体,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3]。

3.2 腺性膀胱炎的CT表现 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颈口及三角区,不累及输尿管口。本组13例中11例累及膀胱颈口及三角区,占84.6%。表现为三角区隆起性改变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病灶表面较光滑,部分病灶表面见囊性改变,囊壁菲薄,并可见蛋壳状钙化密度影,病灶内或表面也可见小结石,病灶未侵犯膀胱壁向外生长,膀胱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影。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内可见线条状较明显强化影。两侧输尿管开口显示清,病灶未累及,两侧输尿管下段未见扩张、积水。

3.3 腺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表现为膀胱三角区隆起性病变、膀胱壁增厚、结节状突起,需要与膀胱癌鉴别。膀胱癌98%为移行细胞癌[4],发病年龄以60~70岁为多发,约60%病变位于后侧壁。腺性膀胱炎可以从以下几点与其进行鉴别:①病灶形态及密度:腺性膀胱炎病灶呈隆起性改变,表面较光整,可有囊性突起,密度欠均匀,可见蛋壳样钙化或条状高密度,增强扫描可见轻中度强化或明显条状强化;膀胱癌常呈结节状突起或浸润膀胱壁引起膀胱壁不均匀增厚,表面欠光整,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②病灶周围改变:腺性膀胱炎的膀胱外壁光整且盆腔淋巴结未见增大。膀胱癌晚期可见病灶侵犯至膀胱外壁,甚至与盆壁相粘连。盆腔内见肿大的淋巴结。

3.4 CT诊断腺性膀胱炎的价值 Pantuck等[5]检测了单克隆抗体mAbD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癌的癌前期病变,因此早期诊断腺性膀胱炎非常重要。膀胱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B超、CT、MRI等,B超检查简单、廉价,较易被患者接受,应用广泛,但较依赖于检查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其结果容易受到临床医师的质疑。MRI因价格昂贵且检查时间较长,目前很少用于膀胱的影像学检查。CT检查能清晰、客观地反应病变情况,CT增强能反应病灶的血供特点以及周围结构的情况,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膀胱镜检查为膀胱病变检查的金标准,但其有一定的损伤性。对于一些不宜接受膀胱镜检查患者,或治疗后随访的患者,CT检查可以代替膀胱镜检查。

CT检查简便、快捷、无创,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病灶,可作为早期发现腺性膀胱炎或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手段,CT的特征性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只能依赖膀胱镜活检。

[1]周荣祥主编.膀胱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

[2]黄日升,陈向荣,陈过云,等.腺性膀胱炎的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0):62-63.

[3]梁俊兰,韩慧敏,王清涛.腺性膀胱炎影像诊断2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02.

[4]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87.

[5] Pantuck AJ,Bancila E,Das KM,et al.Adenocarcinoma of the urachus and bladder express a unique colonic epithelial epitope an inmunohistochemical study[J].J Urol,1997,158(5):1722-1727.

猜你喜欢

三角区膀胱炎膀胱癌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地震时是躲是逃?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京津雄三角区高速路网智能车路监控策略探讨
正确对待黄金三角区防病又保健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