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反思

2011-08-15张锦智张科晓

关键词:思潮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

张锦智,张科晓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反思

张锦智,张科晓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挑战。因此,要辩证分析现实中的多元文化思潮,合理吸收其精华,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0 引 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历史经验也证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靠雄厚的经济基础,靠完备的法治,同时社会成员思想的统一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目前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尤其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使得意识形态真正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1 多样化社会思潮存在的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所以说,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客观社会基础的。

当前存在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客观现象。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来自西方的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也一并传入到我国,融入了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另一方面,就国内形势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体现一定社会经济的思想文化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格局。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渗透、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荡的复杂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现象。这些社会思潮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也有滋生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还有裹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思潮,更有孕育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大众文化。[2]”

2 多样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体现一定阶级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就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矛盾的关系。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一方面给中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3]”例如,“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转换受到非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受到新语境的挑战”、“意识形态的文化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4]。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以保障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按照对立统一规律所讲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另一方面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理论视角。理论创新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理论创新有很多途径和办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整合其他意识形式,或者说从其他社会思潮中汲取积极合理的内容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树立开放意识,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世界各国政党意识形态的长处和合理因素,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

3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3.1 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发展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认为,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它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冲击。而只有经过风雨洗礼、经过挑战后的意识形态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就必须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吸收其中的有益思想、观念,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导致僵化,最终被社会成员所遗弃。

形形色色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大多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反映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成员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社会成员思想的混乱。但同时也要看到,有的社会思潮或某一社会思潮中的有些思想和观念是超越于意识形态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比如: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要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重视人的价值,呼唤人的自由,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等;生态学派的“可持续发展”主张;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民主社会主义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以及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等。再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分析,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的消极后果;这些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只要是唯经济效益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说,西方这些思想和观念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思想资料和精神支撑。通过整合这些思想,能够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进一步指导中国的社会建设。

3.2 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根据唯物史观关于文化的论述,文化具有教化培育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等方面。意识形态属于服务于特定阶级的文化形态,所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也就表现为建构现代国民心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性格。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其精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6]”独特的社会条件使得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小农意识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不利因素。但是,几千年历史长河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为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宝贵财富和思想资源。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体现了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表明“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以及“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合”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类代表着积极、进步和向上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最终形成拼搏进取、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此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豁达淡然心态。在现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信息过剩的时代,这种生命的形式能够使得个人生活得充实轻松,保持愉悦的心情,真正达到幸福的理想状态。当然,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加以改进和引导才能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比如传统的“民本”思想、孝悌观念、忠君爱国的意识等等。

总之,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繁衍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独立自主、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崇实求真、经世致用的实事求是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协和万邦、爱好和平的和谐精神”[7]。这些强大的民族心理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3.3 主动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根据群众史观,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体作用。如果意识形态的建设仅仅停留在专家学者等“知识精英”阶层,那么一方面没有办法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难以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不能为大众所广泛接受,而成为高高在上的“神坛”式文化。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要以各种手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认可,进而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其中,主动渗透到大众文化便是手段之一。

所谓大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 (Popular culture),通常指反映大多数人的文化兴趣和爱好,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物,并且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乐于采取的消遣娱乐形式[8]。虽然目前我国的大众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畸变,但总体来讲,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对于大众文化,我们宁愿从正面来肯定它,从而尽可能地利用他,而不是将它扼杀在摇篮中。[9]”为了减少他的消极影响,对于大众文化的任何一种产品需要正确地贯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利用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表明,任何内容都需要有一定形式来包装,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得到民众认同,一方面从内容上讲是与意识形态本身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有关;另一方面从形式上说,也与维护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传播方式不恰当,即使意识形态在理论上是真理,但也可能被民众排斥,从而最终失去自己的阵地。因此,在传播策略上,就必须主动渗透到大众文化中。“目前,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仅在数量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而且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利用新媒体宣传推进理论学习大众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效。[10]”

其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这三个途径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做出应对,既批判又吸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且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把这些内容传播出去,最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范秋迎,刘建会.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析非主流意识形态[J].广西社会科学,2009(8):33-36.

[3]夏建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173.

[4]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67-72.

[5]张耀灿,李辽宁.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7-9.

[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范秋迎.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视角审视传统文化[J].前沿,2010(7):141-144.

[8]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出版社,1988:121.

[9]郑祥福.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8(2):81-87.

[10]石丽琴.论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9):41-43.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Varied Ideological Trends

ZHANG Jinzhi,ZHANG Kexi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030051,China)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t present,Socialist ideology has been challenged by multiculturalism.We need to make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 in reality and to assimilate its essence reasonably so as to make socialist ideology more attractive,contagious and influential,to ensure our country’s ideology to develop healthily,and to perform its function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deological trend;ideology;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G41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2.001

1673-1646(2011)02-0001-03

2010-10-21

山西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多样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策略研究(SSKLZDKT20090055)

张锦智(1976-),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潮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