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人学思考

2011-08-15

关键词:人学载体马克思主义

安 姝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人学思考

安 姝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指导思想,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忽视了人的现实性、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了载体功能的发挥。基于人学理论的指导,要以人为本,优化载体模式;提高主体性,拓展载体形式;增强实效性,整合载体资源;重视全面发展,寻找新兴载体,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马克思主义人学

0 引 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博大精深,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本质、价值、需要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系学说的总和[1]。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论是理想的人,还是现实的人,它的最终目标都是在关注人和尊重人的前提下建设人本身,寻求人的解放和自由。这一核心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学最为接近的学科,并以人学为理论基础,是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即教育主体和客体必须通过载体的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来发生互动[2]。因此在使用载体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载体模式。

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指导思想

1.1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基础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实的人也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人、教育人和塑造人,就要把人放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分析,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载体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问题。

1.2 主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3]”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其中,自主性是核心因素,能动性是基本内涵,创造性是最高表现。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确立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作人、当作主体来看待,反对蔑视人,只把人当作某种“手段”[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载体的过程中就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发展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发挥载体的作用。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不仅包括人的社会化,还包括人的发展的个性化。因此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而且还要创设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生成和发展的载体形式,使人在实践中拥有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内在需求的个人价值,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背离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科学揭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的理论基础。然而从人学的视阈来观照,我们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恰恰是忽视人的现实性、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了载体功能的发挥。

2.1 忽视学生的现实性,载体设计陈旧化,缺乏针对性

首先,现在的大学生思想上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下降,特别注重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操作性技能;对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的关注胜于对理想和长远目标的追求;其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并不直接是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等等。这些变化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陈旧、单调,往往只用课堂教学、开会和办学习班的方式来解决学生中的思想问题[2]。采用老套的说教、空泛的理论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事物接受的方式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以及不同的教育内容确定载体。但是传统的载体在运用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现实性,显得有些盲目并且存在一刀切现象。比如一种教育载体在某地区取得成效后往往被不顾条件地推向全国各个领域。网络载体兴起之后,不管课程是否需要,

不管技术是否达到,也不问学生是否接受,高校所有的课程都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上课;手机的普及也让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片面追赶“时髦”,完全用手机短信代替传统有效的谈话载体来做个别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针对性,自然很多时候根本达不到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2.2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载体设计形式化,缺乏实效性

能否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注重政治理论的教育,载体选择脱离大学生的心理兴趣特点,不能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有的载体(如校园文化活动),不注重内容而片面追求形式,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上级的检查,成了一种“表演”;有的管理载体多是一些简单的条条框框,粗暴管理,缺乏双向交流,缺少人文关怀,存在着强制学生接受的因素,最终只能是进耳而不进心,服从而不信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4]。

2.3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载体设计统一化,缺乏个性化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社会化轻个性化,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论是管理载体还是活动载体,几乎是一个模式,趋于统一缺乏个性,因此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载体的功能自然大打折扣。

3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3.1 以人为本,优化载体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说到底就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改革那些不能适应学生成长需要、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载体。载体的设计和选择应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比如,优化管理载体,变管理为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将传统的刚性管理变为柔性管理,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强调依法办事、以理服人、以德感人,注重法制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3.2 提高主体性,拓展载体形式

在重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后,需要采取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拓展载体形式,创造最佳的自主参与条件。①在活动载体中,要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还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进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②在文化载体中,要综合运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橱窗、网络等文化传媒,形成一个形式多样、体系健全的文化载体网络;同时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教育基地等文化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接受最直观的文化熏陶和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3.3 增强实效性,整合载体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还取决于各种载体之间的合力。因此,必须整合各种载体资源,通过改进优化或设计创新,充分发挥载体的综合效应[6]。现实中,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呈现的功能也各有不同,承载传递教育内容与信息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具体的,有的是泛化的。在进行载体整合时,应当实现不同载体功能的有机融合,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最大程度地形成整合载体的功能优势。如文化氛围的功能无声无形,而管理、活动、课程等载体功能则有声有形,在载体整合时,就要统筹兼顾,使整合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实现对大学生立体、交叉、全面、全程的教育覆盖,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3.4 重视全面发展,寻找新兴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积极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积极建设网络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及时、交互性强的优势,以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为对象建立网站,设置网络服务内容,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建立比较完备的网络制度来加强管理,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充分利用手机载体。手机可以快捷、准确地使人们相互了解,进行相互沟通;利用手机短信私秘性强的特点,便于开展“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7]。尤其是对于一些特定群体如学习后进生、网络成瘾生、心理障碍生、特困生等,通过短信交流,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和不畅,可以使他们敞开心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合理利用寝室文化载体。强化寝室的育人功能,营造一个文明、和谐、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提高大学生的自理及自控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1]张立文.新人学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7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6,130.

[4]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3):160-1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6]万长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2-33.

[7]黄昕.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8(4):191-194.

Human Scienc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Shu
(Dept.of Politics and Law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037009,China)

Marxist human science,the carrier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erve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but has ignored the actuality,subjectivity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s,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exertion of its functions.Based on human science,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human-oriented and try to optimize the mode of carrier.It need emphas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seek new carrier in order to ser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ter.

college;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s human science

G6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2.018

1673-1646(2011)02-0077-03

2010-10-22

安 姝(1973-),女,副教授,硕士,从事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学载体马克思主义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