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党史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实意义思考

2011-08-15李达龙

党史文苑 2011年22期
关键词:磨难挫折教育资源

李达龙

(泸州医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面对挫折、困难与打击时,由于抗挫折能力较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以开展学习党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高校构建完整的富有成效的抗挫折教育体系,提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奋斗史是对大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的经典学习史料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这段话包含了两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党9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二是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战胜了巨大困难、经受了严峻考验、克服了重大挫折的基础上,与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从成立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问题。在党90年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经受的严峻考验不胜枚举,承受的挫折打击难以想象。在革命时期,如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就经历过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这是党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为实现革命目标奋斗的征程上,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遭受的极其严重的挫折,但是如此巨大的打击与磨难并没有压倒、压垮意志坚强、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在建设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不足,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导致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可这些挫折和打击同样没有动摇我党继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党90年奋斗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在经受了巨大的挫折、失败与打击下,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才取得了今天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成长、成才与发展的道路上,所面对的困难与挫折,与在不同历史时期已经经受和还要不断经受困难、挫折、打击考验的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影响深远,杰出的共产党员比比皆是。正是共产党人极不平凡的奋斗历史与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树立了一面别样的旗帜,塑造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榜样。因此,开展对党史的学习,可以给予大学生群体在抗挫折教育中以新的启发与感悟,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思想上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与决心。

二、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虽然历经了巨大的挫折、打击与磨难,但在克服挫折、打击与磨难中,我党却创造了走向浴火重生的奇迹。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打击和磨难,是因为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挫折观,能够正确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在前进、发展道路上遭受的挫折、磨难和打击。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蕴含财富与宝藏的宝库。读史可以明志,更可以从中学习、借鉴对每个人成长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如今当代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国家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与不同程度挫折的磨练,因此,从完美人格的塑造、坚强意志品格锻炼的角度来讲,这又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成长与发展道路上的缺憾。当我们面对相当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的现状,在对其开展抗挫折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时,首要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让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普遍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这是我们开展抗挫折教育的核心所在。为此,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理论上向大学生讲授和阐述与抗挫折相关的系列理论问题,做好理论教育的工作;二是在此基础上要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学习借鉴意义的典型榜样,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为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其清晰地阐述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优秀品质的形成成因与重大现实意义,使大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不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每个人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失误的多与少、困难的大与小,挫折的轻与重,以及出现上述情况在时间上的迟与早。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遭遇挫折困难,而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即用什么样的观念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它。既然挫折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不可避免的,同时又不是不能够战胜与克服的,由此,推动和促进具有相应素质的大学生把对挫折的认识自觉上升到哲学思维的高度与层次,辩证地看待与认识挫折的存在及两重性,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的自信心,使其达到对未来临的挫折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对正遭遇的挫折能坦然地面对,做到敢于反省、不灰心、不后退,勇于向挫折挑战,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丰富人生阅历早日走向成熟的机遇,从而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挫折观。

其次学习党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典型的、激荡人心的学习榜样。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面对挫折、打击与磨难,在一次次的承受与磨练中逐步走向了成熟与坚强,造就了坚强的革命意志,顽强的进取精神,并锻造了今日的辉煌的史实,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的学习榜样。它对大学生的引领和激励具有强大的表率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党史的学习教育能够使两方面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在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方面发挥出特别的积极的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不平凡的历史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抗挫折教育资源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对其开展系列的抗挫折教育中,从思想教育这个角度来讲就需要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而又能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并能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凸显了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党的历史中就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抗挫折教育资源。

在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中,既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又要充分发挥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在拯救国家,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所汇聚的特别具有说服力的抗挫折教育资源的教育作用。一方面,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绝不能忘记的屈辱的不堪回首的历史,它是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行进中遭遇的无比重大的挫折,然而这样的挫折没有击垮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艰苦的斗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部艰难的奋斗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坚、多难兴邦的民族品格,是对大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完成和推进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但在领导这三件大事的完成与实现征途上党的发展壮大却漫长艰辛充满了曲折坎坷,艰难险阻,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是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战胜困难挫折与失败打击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党在历经了这些磨难、战胜了这些困难与挫折中走向成熟和发展壮大,并以崭新的历史面貌呈现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这些载入史册的事件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微观角度讲,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仁人志士,在党组织群体中也有众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都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很多中共领导人的经历都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的经典案例。因此,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到个人,党的奋斗历史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抗挫折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让党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有机地融入积极的必要的抗挫折教育的内涵,使之达到双重的效果。任何思想只有对个人的思想感触深刻,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成为个体的人生指导思想。从这个意义和角度来看,把抗挫折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当中来,做到贴近学生,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问题,既对其健康成长有具体实际的成效,又有利于他们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并坚定其理想信念,使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抗挫折能力的强弱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对其开展抗挫折教育是一项现实的、长期的、持久的工作,要取得成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在此方面独特作用的发挥。思想认识的形成,观念的转变对于心理问题的疏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的抗挫折教育体系,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手段并使之相得益彰,对大学生开展的抗挫折教育工作才真正富有成效。

猜你喜欢

磨难挫折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挫折使我更坚强
路上
人生路上磨难多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让磨难为生命着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