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的农村稳定观及其时代价值

2011-08-15卢文娟

党史文苑 2011年22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卢文娟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张家港 21560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农村稳定的重要性、维护农村稳定的政策措施等,作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的论述,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农村稳定观。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农村稳定观,对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农村稳定观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重视农村的稳定,下大力气切实解决农村问题,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邓小平的农村稳定观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深刻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邓小平的农村稳定观是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这点,他指出,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P210。他认为,社会动荡不安只能延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必然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农村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他反复强调“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1]P237

其次,邓小平的农村稳定观是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央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村改革拉开了序幕,农村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邓小平认为,党中央决定首先解决农村问题,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因为“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P65要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运转,必须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三,邓小平的农村稳定观也是在深刻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历史教训,探索改革开放新道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动乱结束后,邓小平以其独有的冷静和清醒总结了“文革”的教训,告诫人们以此为戒。他指出,“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2]P252。 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1]P211。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

二、邓小平农村稳定观的核心内容

1.农村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邓小平从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强调了农村稳定的重要性。他指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问题要始终抓紧,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P23邓小平强调农业是根本,这是因为:①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件大事。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重大政治问题。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提供原料、资金、劳动力等,它的稳定发展对其它部门生产的正常进行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③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大起大落会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震动从而引发整个国家政局的动荡。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的发展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关系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他指出,“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2]P406“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P77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清楚地说明了农村稳定的重要性。

2.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关键。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1]P369“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P266。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维护农村稳定的使命,是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意识和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保证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政策稳定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所谓政策稳定,就是必须保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下发的五个指导农村改革的文件,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邓小平从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多次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他在回答国内外有些人提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不会改变的疑问是,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1]P29“我们要全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声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1]P83所以,要维护农村稳定必须保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

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措施。没有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就失去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真正要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当然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1]P254,他把发展经济作为维护稳定的根本措施。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呢?邓小平认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P17首先依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具体措施: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改革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关注的土地问题和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其次,实施 “科教兴农”战略。邓小平对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首次提出了 “科教兴农”的思想。邓小平强调要正确处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坚持用科技武装农业、武装农民,使我国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邓小平农村稳定观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掀起了农村建设的新热潮。邓小平关于农村稳定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和观点,对当今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示我们:第一,把农村稳定工作作为稳定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直接表现是农民不满情绪增多,农村群体性事件屡现,干群关系日益疏远,农村的不稳定情况也不断增多,维护农村稳定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全国全党农村工作的重点。对此,党中央反复强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稳定工作,稳定压倒一切。农村基层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切实把农村稳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杜绝不稳定事件发生。

第二,保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的稳定性。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特别强调农村政策要保持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这样才能保持大局的稳定性。 “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1]P371当前,稳定农村政策,最重要的是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社会化服务,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之,我们要坚决贯彻、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尽量避免因为政策执行上的失误或者政策得不到落实而引起农村社会关系紧张并引发社会不稳定。

第三,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广大农民生活宽裕。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推行农村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使农民有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农民现在的生活虽然已达到基本上温饱的地步,但要进一步提高和增加收入却面对各种阻力,如农产品的滞销,当地人为的苛捐杂税及不少农民走向城市谋生等,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减。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将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就难以实现。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以提高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要继续制定和落实各项增收减负的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进一步改革解决农业发展的后劲问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土地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首要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道路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镇 (包括新村)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学校卫生室等公益事业建设,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重新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与纠纷。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可能激化,个体问题就会变成群体上访请愿,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失地农民问题可谓触动了中国农村的深层次矛盾。当前,失地农民的利益要想得到有效保障,就需要不断探索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监督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图片展览、宣传栏、板报等方式,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同时,积极引导和带领农民讲政治、顾大局、守法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此外,要坚持原则,维护法律权威。对待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诉求,不能一味靠实际利益来安抚群众,做到耐心帮助、细心开导、讲明政策,讲透道理,讲清法律底线,引导农民走上相信法律、遵守法律和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轨道上来。○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