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极拳与泰拳之对比研究

2011-08-15马文国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八极拳泰拳武术

马文国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8)

八极拳与泰拳之对比研究

马文国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文化内涵的角度,从八极拳和泰拳的历史演化和技术结构体系等分析入手,探讨八极拳和泰拳的技术特点。

八极拳 泰拳 对比研究

201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武博会”让国人体验了一场世界格斗术的盛宴,我们看到除了中国武术,在世界上还有诸如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和拳击、泰拳等武道项目。我们推向世界的武术有套路和散打(国际上依然称为“散手”),还有更多的华人在全世界推广以流派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更多的人乐意称之为“中国功夫”。“武博会”之后,中国武术也开始在世界格斗术的擂台上重新审视自己,尤其是散打,也开始了慢慢的探索,以使之特色更加明显、竞技观赏性更强、对抗更加激烈精彩。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武术,千百年来一直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空间里孤独前行并发展,建国后受到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冲击,散打的出现又让传统武术的无数神话在瞬间里破灭,使得传统武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落寞和困窘,只能渲染其“文化内涵”或者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进行保护,传统武术的习练者自身也缺乏一定的条件和胸怀去观察、接纳世界上不同的格斗术。从世界格斗术这一视角出发去审视和研究传统武术,我们觉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探索。本文以同样注重猛攻硬打和肘膝技术的八极拳和泰拳进行比较,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几乎是空白,也算是一种尝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据20世纪80年代的权威统计,“流传有序、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种之多,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中华武林近三百年,无论从动作到功法及实战都自成体系,是中国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此拳外在表现以刚猛暴烈,近身短打为主,肘膝技术更是其进攻体系的核心。乾隆帝观之,大加赞赏,曾赐予“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美誉。泰拳是泰国民族的传统技击项目,也是泰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以其肘膝技术威力凶猛、攻势凌厉、杀伤力强而闻名于世,素有“五百年不败”的称号,被誉为绽放在世界武林中的一朵奇葩。八极拳作为中国十大优秀拳种之一,在国内外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以其刚猛暴烈、近身短打的技术风格,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随着八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人们经常用八极拳和同样以肘膝技术见长的泰拳作对比。本文从八极拳和泰拳的发展历史出发,对八极拳和泰拳的肘膝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旨在使我们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八极拳和泰拳,从而更加完善肘膝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

1 八极拳与泰拳的历史渊源

1.1 八极拳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八极拳发祥地为河北省孟村县,孟村地处河北省东南,属沧州境界,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沧州古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因其土地多为盐碱之地,农业基础薄弱,朝廷主要将犯人发配于此。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的关系,沧州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经形成,至清末,武乡威名远扬海外。经历代薪火相传,到清末明初,臻至鼎盛。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乾隆年间已成为华北一带的武术重镇。起源或流传于沧州境内的拳种门派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个拳种的40%,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八极拳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其历史要追述到康乾年间,在清末民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八极拳由吴钟所创。吴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北方八极拳之祖也。在国统时期,国民党“南京中央国术馆”将其列为必修课课程之一,在中国军队和民间广泛流传。自吴钟之后,在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孟村八极拳、罗疃八极拳、自来屯八极拳和西北八极拳四种流派。传至今日,在谱弟子已传到十二世,遍及神州与海外,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之重要拳种之一。

1.2 泰拳的历史渊源

泰拳是泰民族长期的在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泰族原居于中国西南一带地区,史称“南蛮”,于唐朝建立南诏国,后改称为大理,至宋代沦为中国藩属。元代,大理被蒙古军所灭,成为中国行政省之一。泰人为了躲避压迫和战乱,陆续南移至今泰国北部边陲,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逐渐汇合成一个强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是为暹罗开国之始。泰族立国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周边国家的侵略让这里的人民苦不堪言,因此,历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巩固其王朝统治和对付频生的内争外患。他们在长期的抵御外族侵略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术——泰拳。

泰拳在泰语中称为“摩易泰”,它是泰国的国术,因为灵活巧妙的运用了拳、肘、膝、脚这人体上的八个部位进行格斗,所以也被称为“八臂拳术”,泰族人的坚韧、强悍、不肯服输的个性也在他们的拳术中得到了印证。泰拳又以其凶悍、残酷、实用的特点,造就了泰拳“五百年不败“的神话。古泰拳是由一种称为“藩蓝”的古拳演变而来的,是古泰族先民与大自然斗争,以及与周边国家长期争战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公元1518年,逞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泰国第一本载有拳法的兵书《制胜术》。该书除武备、兵器等方面内容外,首次收入古拳法“藩蓝”。公元1555年至1606年的拍纳黎首时代,“藩蓝”被正式列入泰国军事训练项目。公元1782年,逞罗国同西欧诸国交往开始频繁,武术交流亦随之而来。公元1898年,泰王拉玛五世设立“皇廷拳师”制度。极大促进了泰拳与外国拳术的交流。公元912年,西洋拳击流传进入泰国之后,其赛制、形式及拳技更为泰拳所接纳,成为古式泰拳向现代泰拳演变的重要转折点。1937年4月1日,泰国政府教育署体育厅首次颁布统一的全国擂台赛之竞赛,1945年至1951年间著名的“叻喃隆拳场”落成,史称“叻喃隆拳场”时期,堪称近代泰拳发展的黄金时代。1956年,“仑披尼拳场”建成,又进一步推动了泰拳的发展,为泰拳开辟了新的局面。两个现代拳场的建立,使泰拳得到了蓬勃发展。泰拳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近百个拳场,数千个拳馆,数万名职业拳手的现代技击运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拳赛制度。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向国际发展,泰拳已在世界各地日趋流行,其独特的实战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风靡全球的搏击术之一。

2 八极拳与古传泰拳的文化背景

2.1 八极拳的文化背景

中国武术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武林,不单单是它的技击性,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的形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所决定的。首先就是对“道”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一种规律。对于“道”的追求是武术产生的思想基础,它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以武术的技术方式表现出程式化,就产生了武术套路。人们通过对武术套路的练习来认识这个“世界”,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在中国武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为它不仅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培养崇德尚武、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更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同时它也从侧面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文明进步的艰辛历程。每个拳种的产生与存在,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技击理念,都是通过人们对武术的练习与理解,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逐渐形成的武术文化理论体系。

据《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载:“吾有八极拳一套。何为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太极变化做为八八六十四卦,能先知未来之事;八极分为八八六十四手,有扶弱敌强之能”。而文中所言“太极”、“八极”均为中国古代哲学名词,并非惟太极拳能安天下而八极拳亦能定乾坤。《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乃万物生存之根本;《淮南子·地形训》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八极”乃九州之外最边远的地方。而八极拳则是一种文化哲理思想与一种技击技能的结合,反映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一种抗争求生存的思想与本能,而这种本能又通过不同的动作形式编排继承下来,经过一代代人的总结完善反复印证,就形成了目前这种特点突出、风格独特的八极拳。

作为一支优秀的武术门派,八极拳有着自己独特、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从文、武、医、德四个方面来体现。

“文”是指意识形态理论,用于指导八极拳的文化理论基础。由于八极拳自古主要在回族人群中传承,回族人自幼学习《古兰经》,接受伊斯兰文化的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八极拳的先辈们正是将伊斯兰文化和道家文化结合,并完美的阐释了八极拳,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

“武”是指八极拳攻防技术的理论体系。八极拳主要是以“六大开”作为其攻防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顶、抱、单、提、挎、缠六种不共的发力形式,六力合一,落地成招。八极拳的动作朴实无华,注重身法和功力的练习,通过练习八极拳,培养人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信心。

“医”是指强身健体之理。八极拳《谱规范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武术者本为操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而“操练身体”本身就是医学理论的行为反映。八极拳讲究“以意推力,意催力行,吐纳哼哈二气(行气)”在其各种招数中大量运用了中医学理论。八极拳还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调节气息运行,吸收大自然之灵气,对习练者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此外,历代传人都对推拿、正骨之法有着很深的造诣。

“德”是指道德伦理。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八极拳的德理来源于伊斯兰教和儒学,是人德与武德的综合。在八极拳拳法要诀中最后两条提出“尊师重道”和“动手留德”,就是重点强调“德”在习武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看出,八极门对习武者人德和武德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这些道德理论,代代相传,成为八极门人的立世基石。

2.2 泰拳的文化背景

泰拳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作为泰国的传统搏击技术,泰拳可以直接用于军事实战,堪称格斗中的极品。其特点就是在近距离的肉搏战中,能灵活运用肘膝等部位进行攻防,杀伤力极大。而泰拳与泰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入门拜师,竞技礼节及拳舞仪式等,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泰拳的动作简单实用、朴实无华,主要是以攻防技术为主,辅之以相应的摔法。其基本进攻技术主要由拳招、腿技、膝撞、肘击和摔打五个部分组成,还配有相应的功法练习,如望日功,即练习者每日眺望朝阳,吸收大自然之灵气,锻炼眼睛以增强目力,在实战中能集中精神,战胜对手。长跑功,在清晨选择田野崎岖的路径进行长跑训练,提高耐力和腿部力量,跑时要经常在草地翻滚,让身体皮肤与草木沙土摩擦,与露水接触,久之使皮肤坚硬,可提高抗击打的能力。担水功,将长1.5米至3米的组毛竹贯通中节制成盛水容器,用来运水,以肩扛或用手臂夹与腰间,徒步长途运送。此功法能不断增加臂力和腰腹力,用来提高在实战对抗中的杀伤力。

泰拳还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凡是正式修炼泰拳的人,生活操行都要依循严谨的规律,遵从师诲,接受系统的练习程序,导致体魄坚强,反应敏捷,拳术水平才能提高。凡是经过良好修炼的泰拳高手都很注重呼吸的调节与神经的敏感性,并不断领悟其中的奥妙,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泰拳的本身蕴藏着一种精神追求和信念,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要求练习者须具备勇猛善战的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作风,讲究礼仪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因此练习泰拳可内外兼修,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是培养人们优秀品格的有效方法,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

3 八极拳与泰拳之肘膝技法分析

八极拳和泰拳同样注重肘膝技法的运用,八极拳技法中肘膝技法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肘法上有顶、盘、撞、压之分,并分里门、外门和“攉打”三种,膝法上有顶、跪两种,突出近身和贴身的顶撞技术,辅以缠抱闯步。泰拳则是在拳腿技术的基础上突出了肘膝技法,而且注重杀伤力,肘法上有顶、撬、撞、压之分,膝法上有顶、撞、冲、飞等,在任何条件下,优秀的泰拳手都能熟练运用肘膝技法,给对手造成震慑。八极拳由于注重防守技术的特点,又受到中国传统武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理念的影响,注重劲力的释放展现和自身的苦行修炼而长期缺乏对抗训练,因此在肘膝技法的击打效果方面和泰拳相比略有不足。

4 结论

泰拳与八极拳作为世界东方两个不同国度的技击术,虽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蕴,但是泰拳的形成却见证了整个泰民族长期以来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两者都崇尚勇猛、顽强的精神,培养习武者在实战的过程中要有着一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对力量的追求和对技术的不断完善,才使得八极拳和泰拳更有朝气和活力。两者在技击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八极拳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于自身的修为,在攻防体系中,八极拳侧重于防守,这和泰拳的攻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泰拳则更注重于进攻,强调以直观、简单的方式击倒对方获取胜利,这和泰民族长期以来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再有长期以来,八极拳受中国武术大环境的影响,套路化、程式化比较严重,很少进行实战对抗,相对于泰拳来说,泰拳以实战立足,长期系统的训练和比赛,使得泰拳的格斗特点更加明显。在世界格斗术不断融合的今天,作为中国古老的八极拳,应该在训练理念、技术体系和实战竞技方面从泰拳中吸收有益的成分,不断丰富、完善八极拳作为徒手格斗技术的内容,为中国武术在世界武道中的发展探索一条出路。

[1]马贤达. 中国武术大辞典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吴连枝.八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陈国荣.泰国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4]范海彪.泰拳的技术特点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9).

G85

A

1004—5643(2011)12—0001—03

马文国(1970~),男,博士。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八极拳泰拳武术
中华武术
ACE MUAY 传承泰拳 开发泰拳健身教育国际标准
和平年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极拳的传承
泰拳少年被打死令泰国反思
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武术
泰拳:最刚猛的功夫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