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武术观”下的太极拳传播

2011-08-15戴有祥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劲力习练太极拳

戴有祥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大武术观”下的太极拳传播

戴有祥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大武术观”的提出,不仅为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国内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并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践总结对太极拳的传播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遵循“阴阳互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传播要注重太极拳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其次,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机理符合当今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因此传播过程中要抓住太极拳的健康元素;第三,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太极拳传播的载体,因此,适时有度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太极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总之,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实践太极拳的传播,以让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太极拳 教学 大武术观

1 前言

“太极拳好”!这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1月16日的题词,由此武术运动中的一支奇葩“太极拳”在世界各国盛开。每当清晨,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的街头花园、大小公园,处处都可以看到习练太极拳的健身队伍,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老一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贺龙、宋庆龄、邓颖超等都认真学过24式太极拳。温家宝总理在访日期间的晨练,还和日本百姓一起打太极拳,被传为佳话。太极拳同样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成为中华武术在国外传播最广泛的拳种,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传播和发展。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亿五千万人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正成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2011年3月25日至26日,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在本次会议上的讲话,几乎用了50%的篇幅,洋洋洒洒地阐述了“大武术观”,令人耳目一新,心为之震动。武术的发展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的面前。

大武术观的观点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太极拳的教学、传播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在大武术观的思想下,在太极拳标准化的要求下,来思考我们的太极拳教学与传播,从而完善我们的太极拳教学,丰富太极拳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让太极拳的这朵武术之花开得更加盛艳。

2 太极拳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项极好的健身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太极拳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几百年来人们争相传授、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既是民族体育项目,又属文化范畴,不但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能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习练太极拳是一种雅趣,自助自疗的高情感活动。太极拳文化既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具有深刻的内涵:其表层是太极拳动作、招式、套路,物态化的器械以及具有特殊形式的太极推手、太极对打等技术方面的形体文化。太极拳文化的中层包括:太极拳理论,各种太极拳书籍及音像制品、音乐、图片、太极拳传授形式、方法,竞赛活动的组织、评分方法以及太极拳等级教练员、裁判员评定制度等神韵文化;其最深层则是太极人的武德、观念、论理和行为规范的修养等伦理文化。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我国,儒释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相互渗透、融合,因而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彰显了中国古典阴阳哲学观。

由此可见,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通过太极拳的学习还可以从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因而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环境上去营造中国的文化氛围,在教学中贯彻中国的文化思想,突出在技术教学中的过程中,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传授,尤其是技法拳理中的中国文化注解,能让学者深刻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需要打破目前太极拳教学的普遍现象,杜绝只有技术而忽略文化的传授。太极拳是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立足大武术观的观点,加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要让所有习练太极拳的国际国内朋友,在习练太极拳技术,健身养生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3 太极拳的健康元素的传播

太极拳为什么好?究竟好在哪里?太极拳又是如何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的,这些有关健康的理性知识在我们进行太极拳教学中都应该给予大力传授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将对人类造福的太极拳运动一代代传播出去,让人们清楚地明白太极拳的健康功效和健康机制,这也是人们能够坚持习练太极拳的动力源泉。

太极拳的好,目前国内外都已经有了诸多的研究,我们只需要采用拿来主义,使用这些研究成果就可以,在太极拳的教学传播中,让所有人明明白白的学习太极拳,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养生追求之所在。太极拳练习的心静用意、动静结合对于改善神经系统功效卓著。运动能够放松身心,但真正能够高质量的达到放松心志、陶冶情操的全面运动还是太极拳。太极拳运动方式决定了太极拳的功效,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意念、动作、呼吸三者密切结合。在意识的支配下,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一动,引导内气、催动肢体,随之一节一节贯串而动,一动全身各部位都参与运动,而且是在极松静、极轻灵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能迅速、正确的传达和接受各种信息;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熟练程度的提高,筋骨、肌肉收放、转换能力的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灵活性以及传递信息的速度也在提高,正确性也在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功能。在运动中,人的大脑一部分指挥系统兴奋、集中,而平常工作的那部分则得到了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病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同时内脏器官的病患也得到修复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状也会逐步减轻和消失。其次太极拳动作讲求一动无有不动,身体各个肢体节节贯串,促进了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随着动作的引导呼吸功能的改善和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了适当的运动,促进了内脏器官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因此,常练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改善胃肠功能,减少便秘,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下降,也起到了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再次,太极拳非常讲求呼吸,要求气沉丹田,八面支撑,这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液循环系统健康。坚持练习太极拳,不仅锻炼了肌肉、骨骼、关节,而且由于意念的作用使精神、肢体全面放松,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回流加速,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丹田内转的练习形成了腹式呼吸,此种呼吸方式的形成,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营养的过程,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尤其是松腰敛臀加上腹式呼吸时的内脏挤压,对人体的生命源泉的肾器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激发人体的活力;同时由于练拳时身体重心的降低,增强了腿部血液循环的功能,也起到了减轻心脏负担的作用。

所以,太极拳健身养生的机制在太极拳教学中要适时地教授给我们的太极拳习练者,太极拳的技术只是修炼的过程,而健康的理念和信念则是我们长生不老之灵药。

4 太极拳技术传播的方法元素

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给我们提供一个技术标准,但要让太极拳爱好者,真正的学会、掌握好太极拳的真谛,还是需要传播者,根据太极拳的技术要求和学习对象,以及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做好。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的利器所在。但也要注意的是:好的方法也要用在合适的时间和适用的人群中,因材施教才是我们根据习练太极拳人群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灵魂所在。

4.1 定位教学法

太极拳从形式上看还是肢体的运动,但它更讲求整体和身心的统一。形体的动作是否准确、同静止时的定位和动态时的路线有紧密的关联,由于太极拳的慢速特点,有别于我们一般的运动体验,所以在学习太极拳时很不容易掌握技术要领。通过定位,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肢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明晰在这个点上,我应该如何做,从而使所学动作能够准技术标准进行拷贝不走样;定位教学的另一好处就是能够加强人们对动作的记忆,改变太极拳动作难记忆的困难。定位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习练太极拳对象的能力进行适当时间的练习,只有保证有一定的量才能起到定位体验达到肢体肌肉本体感觉建立的成效。

4.2 劲力教学法

劲力是武术运动区别其他运动项目的典型特点,太极拳同样讲求劲力,所谓劲力就是武术动作中的“力的技巧运用”。通过劲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肢体路线的准确性。从而使太极拳技术动作由静态的准确晋升到动态的准确,最后在动作形式上完成形的塑造。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匀长,让习练者很难体会动作的本意,通过劲力教学法就能解决太极拳教学中的最大难题。劲力教学法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太极拳的习练者理解动作的含义和体现该动作的动作效果最大化,劲力教学法注重的是体现在动作法的方面,让学员在武术的特色“劲力”引导下,明白自己动作的具体路线,肢体的形态,以及内在的用力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尤其是动作劲力的发源地,这是武术动作的关键。

4.3 攻防教学法

攻防是武术的本质,是武术动作的灵魂。太极拳也非常讲究攻防,太极推手就是攻防的经典表现形式。攻防教学法旨在讲解动作含义,让学员明白动作,知其所以然。同时攻防教学能够让学员对所学技术更加产生兴趣,为太极拳的学习提供不竭的兴趣动力。

4.4 阻力教学法

阻力教学法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根据动作的要求给予学生一个外力的施加形成学生做动作的阻力,让学生按照动作给予对抗,从中体会正确动作的用意,用力,从而理解动作要求,达到太极拳动作劲力的至善至美。也可以说阻力教学法是劲力教学法的补充,是劲力教学法完善的一个手段。阻力教学法在使用中,首先要让全体学员明白你的用意,以减少学员的不知所措带来的麻烦;其次,要形成配合,师生对立的力的大小要基本一致,师为主导,学生为随从,从而体会用力的方向,用力的大小,以及用力的着力部位。再次,需要注意的是以正确的动作形态来完成对抗的,静态和动态均可以进行阻力教学。

由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动作记忆难度,使得在技术传播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显得非常重要,否则技术动作的错误,不仅不能带来健康的追求,还会伤及自己的身体健康。

5 太极拳技术传播的阶段元素

太极拳的学习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因练习者的基础、条件、悟性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即便同时学习太极拳的两个人,其技术所达到的阶段却不尽相同。事实上,太极拳的运动技术阶段,并非像台阶一样彼此界限分明,而更近似于螺旋式上升的变化情形。

5.1 求形阶段

在此阶段,由于是初学,动作处于泛化阶段,正确动作概念尚未建立,做动作时显得手脚不随、上下难顾、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关注呼吸配合动作,容易出现憋气,对学动作不利,对健康也不利。所以,这阶段主要应注意自然呼吸、心静体松、力求动作路线做标准。

求形阶段是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对太极拳技术的浑沌状态逐步进入了形态的清晰,注重追求外在的形态正确。

5.2 明意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注重是对太极拳的理解:太极拳拳理的文化层面的理解,太极拳拳理的技术层面的理解,太极拳练习中的呼吸配合理解。通过理解,加深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提高我们个体的悟性,达到个体养生崇高境界。

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根据太极拳的特点要采用腹式逆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部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部自然平复。套路练习时呼吸随着动作的变化进行呼与吸,如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等,此为拳势呼吸。拳势呼吸的规律为:起吸落呼、合吸开呼、蓄吸发呼要自然顺畅,不能因动作而限制呼吸。

5.3 调息修炼阶段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养生,关键不在于缓慢的运动形式,而在于呼吸的形式。呼吸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毋庸置疑地重要。不管你练与不练,呼吸就在那儿;不管你快还是慢,呼吸就在那儿;不管你用什么动作展示,呼吸就在那儿,呼吸就是呼吸,她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慢速动作的源动力,更是引起我们身体朝着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

我们习练太极拳的目的之一就是养生,所以在我们完成了求形、明意之后,其次要做的就是不断修炼、修心,并且是以呼吸为主的修炼,以太极拳的动作来配合自己的呼吸,以达到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6 结语

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崇尚“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气宜直养而无害”“阴阳互济”等中庸和谐的文化观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大力传播太极文化和健康机理。

太极拳的教学法是我们传播太极拳的利器,适时有度的在不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太极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们应该以大武术观的观点来看待太极拳的传播,让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1]方秀娟. 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职专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J]. 科技资讯,2009(34).

[2]黄艳美.太极拳教学浅探[J].体育师友,2002(2).

[3]薛安日. 简化太极拳学问不简 [J]. 中华养生保健,2006(4).

[4]南 天.打太极拳锻炼好处多多![J].师道,2006(5).

[5]吴宝忠.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文化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4(1).

[6]王 岗.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大武术”认同观[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The Spread of TaiJiQuan under the Direction ofquot;Broad Perspective of Wushuquot;

Dai Youxiang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

quot;Broad Perspective of Wushuquot;mak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ushu,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ai Ji Quan to spread domestic and overseas.This paper describes 3 points about the spread of Tai Ji Quan.The main thing about spreading is focusing on the culture and mechanism foundation of Tai Ji Quan.Because Tai Ji Quan training stressesquot;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quot;,and respect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uch asquot;Yin and Yangquot;and the things alike.The fitness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Tai Ji Quan that can meet the need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eings,so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mmunication,we should grab these elements.The teaching methods effective tool to spread Tai Ji Quan.It would achieve multiplier effect if applying multiple teaching skills in the different groupsof people.So,under the direction ofquot;Broad Perspective of Wushuquot;,Tai Chi Quan would serve the human beings better.

TaiJiQuan teaching broad perspective of Wushu

G85

A

1004—5643(2011)12—0006—03

戴有祥(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劲力习练太极拳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