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1-08-15王冬梅

群文天地 2011年24期
关键词:教研组高中语文德育

■王冬梅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要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渗透,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最近,社会上发生了一些让人惊心的道德缺失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它的丰富性决定了它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语文课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古语说,“文以载道”。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因素。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

1.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周全筛选出来的经典的作品。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高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比如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在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仅能依照教材进行上课,还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和课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对教材透彻的理解和整体上的把握,能够把握语文这门课的系统知识结构,并让学生能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真、善、美,识别假、丑、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1.师生的交流促进德育培养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校教学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明确了教育目标与学生合理需求的关系,能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师要有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并且语文教师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语文教师要以身试教,走得端,行得正,只有经得起道德规范的检验时,讲出的道理才会深刻,才有说服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教学手段增进德育培养

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教学的成功,德育的渗透也必须依靠与良好的教学。当代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有意识地学习接受有关美学的理论,并能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因而着力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就是强化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的教学手段是把德育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去的基础保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改变教学模式,采用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寓德育知识于学科知识中,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对古典名篇的学习,结合课文时代背景介绍,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传统的道德教育。学习屈原的《离骚》要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德育是一种系统工程可以渗透在许多课的教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道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判断方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定型,有极强的可塑性。教研组成员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情况,组员及时全面的讨论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方案。往往大部分教研组的德育教育内容仅是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考虑什么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核心,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内容空洞不具体使学生很难从思想上做出行动。高中语文教研组可以制定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要有德育的培养的计划,以及实施教学的方案,配合教案结合实际,让教研组成员明确德育培养目标,并依据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充分的结合德育实施教学。优秀的、有效地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更利于学生对德育的更高认识。

四、学校及家长大力支持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学生一方面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当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截然不同时,他们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排斥学校里的正面教育。所以学生家长的配合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保障。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认可道德价值观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配合语文老师,及时的回馈学生在家中的道德行为表现,让老师能制定一套更为有效的道德规范评价标准。家长的配合使学校的制定规范,老师制定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

德育,其本质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这个词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在高中语文课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教材、深入生活、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德育之花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绽放。

[1]叶丽娟.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反思[J].备教导航,2011(1).

[2]张玲.高中德育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4).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教研组高中语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