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陆机与刘勰对“说”的不同看法

2011-08-15李玉琦

群文天地 2011年24期
关键词:陆机刘勰小说

■李玉琦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使小说观念的确立和小说地位的提升异常艰难,魏晋时陆机于《文赋》中提出了“说炜烨而谲诳”的论点,然而南朝刘勰却在《文心雕龙》中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们二人对“小说”以及“说”的看法分歧,是由于其所在不同时代环境的缘故。

究竟何为“说”?早在《庄子·外物》中即有记载:“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条历来常被诸家引用,用以解释小说之起源。认为“小说”乃街谈巷语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是“大达”之反意。《汉书·艺文志》中,班孟坚沿承其旨,曰“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云云。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依然执此观点:“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

然陸机于《文赋》中曰“说炜烨而谲诳”,谲者奇诡也,诳者虛诞也,而将其与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一齐并列为十体,说明“说”是一种文本形式。此种形式早於战国时便出现,之所以叫“说”,首先取于口说之义,指士人或谋臣对君王的口头劝谏,故刘勰于《文心雕龙·论说》中云:“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辩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於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至汉定秦楚,辩士弥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辩,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戏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诸子书中,以“说”名篇者甚多,如《韩非子》有《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淮南子》中有《说山训》《说林训》,皆为此类口谏之“说”之集合,《尚书·说命》所载傅说其人,即是以“说”为职业的官员,随时对君主谏议指导。其时王纲解纽,群雄共起,天下逐鹿,以往公认的规则和道德被抛弃,只要说者善辩,就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君王作出决策,故辩士之论,多是一时的耸动之语,所以《文选》李善注:“说,以感动为先”。说者或用譬喻,或举寓言,调动一切手段,以期“动人主之心”,于是造就当时之辩说引人入胜,奇诡恣肆的风格。刘勰的论“说”,重点提到战国时纵横家游说的情况,然战国游说者不止纵横家,儒、法、墨等诸家都曾忙碌奔走于各国之前,在君主耳边摇唇鼓舌。荀卿之《非相》,韩非之《说难》,以及《鬼谷子》等子书中,皆有对说君艺术的专门探讨。

刘知几《史通·言语》云:“战国虎争,驰‘说’风涌……逮汉魏以降,周隋而往,世俗尚文,时无专对,运筹尽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紧于笔札,宰我自贡之道不行,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而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文学略说》亦云:“‘说’者,古人多为口说,原非命笔之文”,“七国时游说,多取口说,而鲜上书,上书即奏也。”指出“说”与“奏”之区别,然刘勰将秦汉以后臣下上书也归入说体,实际上已超出了古所谓“说”的范畴。

荀卿在《荀子·非相》中讲当时辩士的谈说之术,要“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指用譬生动警策鲜明,《鬼谷子》谈“说”曰:“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韩诗外传》假托孔子谈“说”,除了譬喻、鲜明和奇特之外,还有“欢忻芬芳以送之”,言其出语悦人也,以上,都可归之为陆机所谓的“炜烨”。

“炜烨”的要求,是口说这一特殊渠道所决定的,但这种口头的“说”,后来不可避免和变成了文本形式,因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口说欲长远留存,必须纳入文字载体。比如《汉书·艺文志》有记录苏秦张仪游说之事的《苏子》和《张子》,《韩非子》里的《内储说》《外储说》,更是有意义的收集游说需用的材料。汉刘向所编《说苑》,是战国前后“说”的总集,还有非常出名的《世说》,记录魏晋士人的言谈举止。

为了使说更有感染力的煽动性,说者往往在谏说中插入大量寓言故事,此类寓言故事,正是无甚事实依据的野史传闻,例如刘向《说苑》中的“说”,多采取君臣或师生对话的形式,似乎是对臣下向君主谏说的记录,然而这些记录的來源,大多为“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录其人”的附会之言,带有鲜明的小说色彩。这个特点,也正是陆机所谓之“谲诳”。

《文赋》将“说”列为十体之一,而特别强调它的小说特征,与魏晋时期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创作观念的变革以及“说”体本身的发展都有关系,儒家“述而不作”的传统受到冲击,士人的写作被看作是立言不朽的途径,而立言的标准,也从过量的阐释而转向创造,这种倾向使文苑中出现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说”,以及专叙野史传闻的志人志怪小说。

这种风尚的出现,与官方的提倡有很大关系。《三国志》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略》,谓曹子建接待小说家邯郸淳,与之“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中又载:“夫街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可见他对小说的喜爱,也反应了当时的创作风尚。故陆机提出“说炜烨而谲诳”,并将“说”列为十体,与当时的创作风尚息息相通,对于文体特征的判断,是立足于当时作品的现状和创作要求而提出的,对“说”体的论述亦是如此。

与陆机相反,刘勰却是完全排斥小说的,《文心雕龙》中文的类别有三十三类,独独没有小说,魏晋以来所出现的《列异传》《博物志》《搜神传》一类作品,没有出现在《文心雕龙》的文体举例中,裴启的《语林》以及赫赫有名的《世说新语》,《文心雕龙》中也未著一字,可以证明,在刘勰的眼中,这些荒诞不经、传奇性虚构性的小说,根本不能称之为文。

《文心雕龙·谐隐》中有一段话清楚的表明了刘勰的观点:“夫观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抃笑哉,然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若效而不已,则髡袒而室,旃孟之石交乎。”正因为刘勰对小说的否定,所以他才对陆机提出了批评,《文心雕龙·论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烨以谲诳’,何哉?”

从根本上说,刘勰与陆机的不同,是两个时代的分歧。从研究角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向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断代,然而这一时期前后,上层政治环境和文化政策的调整变化,使社会思想有着明显的变动,也会体现在文学观念上。汉王朝的覆灭导致经学统治轰毁,所谓“魏晋浮荡,儒教论缺”,政治的多元化也带来了短暂的思想自由,陆机所处之时代,离建安未远,因此也沾染了一些那时代的文学意识,而迨至南朝,刘宋以降,儒学势力又重新抬头,永明间,齐武帝诏复国学,以上公礼祭孔子,后梁武帝于天监中两次下诏,大倡经学,儒学于是更为世所重,也就造成以经学为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的回潮。

《文心雕龙·序志》:“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之枝条,五礼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这意味着,刘勰把《文心雕龙》的写作看成是从事经学的另一种途径,布篇也以《原道》《征圣》《宗经》等为先,其立论处处折衷于经典,对小说的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

小说观念的确立过程,主要是对艺术虚构的合理性的认可过程,在我国文学史上,因儒家正统思想的缘故,这一过程异常艰难而漫长。

[1]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

[3]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09.

[5]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82.

[6]刘知几.史通[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陆机刘勰小说
刘勰的“借力”
黄耳传书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诗人陆机:天生贵族难自弃
陆机,放不下出身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