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尚消费与当代艺术旨趣

2011-08-15

飞天 2011年2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先锋

胡 茵

“时尚”,即时髦趋势,具有艺术表征,又含着商品化本质。而时尚消费其实就是摒弃使用价值作为基础,纯粹为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而痴狂,时尚无疑就是这所谓商品背后意义的总概括,它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加快了艺术品商业化的进程与促进了艺术市场的更活跃发展。可见,时尚消费与活跃于消费社会的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有所关联,有待深入挖掘背后的意义。

当下社会已掌握了各种制造时尚、引领时尚的复杂的技巧和手段,使当下时尚潮流具有超强的诱惑力和驱动性,逼迫艺术降下高贵的尊严,向时尚投降。现在看来,虽然时尚可以对社会中人的内心需求产生积极作用,但是人们对时尚也不能轻视小觑。因为若当代艺术只一味追随时尚,就会沦为时尚的奴隶,从而失去自己所承担的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而且正如鲍德里亚说的“消费的社会逻辑不是一种满足的逻辑。”操控的根本是制造差异,时尚就是一种差异,消费主义文化中的时尚制造消费欲望,使人处在“欲购情结”中,追求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同时加速了当下图像世界里符号化的膨胀,实现着对艺术的胁迫--经典与时尚常处在对立位置,但由于消费社会中时尚的推波助澜,在完全被市场化商品化的艺术市场中,经典的艺术处境尴尬,正承受着被人渐渐淡忘,消解的悲惨命运。

纵观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几年,一种新的投资市场开始走俏--即艺术品作为商品买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无论价格还是参与的人群都创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与备受关注,带动艺术品拍卖市场和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使艺术品投资市场升值空间变大,艺术品的收藏与买卖变成一种时尚;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及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们也看好这个市场,开始选择与画廊签约,依托于画廊提供的一系列经营手段进入艺术品买卖市场以维持艺术创作。而当以天价卖出去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不仅让拥有社会闲散资金的投资者为之心动,也无形中诱惑、干扰了艺术家的创作,让有的艺术家走上了为“市场而艺术”的道路,制造所谓艺术的文化符号,这对当代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创作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目前被热炒且颇有争议的艺术品“证券化”的艺术投资模式,更值得人们深思。金融领域引入艺术品,是大胆创新,但艺术品本质属性是物品,而物品是不可证券化的,因为它不符合证券的基本特征。被份额化的艺术品,是一个典型的金融泡沫而不是正常意义的证券,而且没实际监管机构直接进行监管的艺术证劵化必会有风险。作品曾卖出一亿日元的村上隆先生还提到过他作品所产生的价值不再靠作品本身,而是靠观念;观念是价值的本源,同时也得靠市场经营的手段去维持创作的延续。他的话代表了当下活跃于当代艺术圈内多数艺术家的观点,具有当下性,不过当代艺术中,当观念艺术更被推崇,变为艺术家们创作时尚时,必然使观念化的艺术更个性化,更主观化,再加之外部市场的喧哗与诱惑,更多为市场而艺术的作品会出现,促进着艺术经济市场和艺术家个人生存的正常发展,但是这对于一个艺术家长久稳定的艺术生涯的发展与当代艺术自身长远稳健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

当下中国的艺术思想境界、艺术品质,随着时尚潮流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变化,由具有深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艺术创作转化为适应时尚潮流的私人化的、肢体化的消费性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往往仅凭个人与现实社会关系来决定自己的艺术创作特性,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来创作。这样,这些艺术家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价值取向势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旦艺术家的生活被融入时尚的消费社会的时候,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就会受到社会时尚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到,艺术时尚的转变,是以取消精神深度为代价,来换取大众传媒的关注。在时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艺术家们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思想包袱,自由进行创作,个性化的“观念艺术”也开始受更多当代艺术家青睐,形式新颖、观念独特的艺术作品成为宠儿。与此同时,有些意义浅表化或缺失意义的“所谓”观念艺术品开始鱼目混珠的出现。例如,打着观念艺术旗号,没深厚技法功底,却玩着抽象与另类观念的作品会扰乱人们对观念艺术的正确判断与积极期待,这样的现象,除了会滋养着一些伪观念艺术家,还容易让观者因走不进而对观念艺术冷淡,误解,更会让观念艺术的发展走向不伦不类,甚至导致观念艺术因缺失观众的“支持”而最终走向消亡。相反,若艺术家在观念性艺术作品意义创作上更着力去倾诉一种对生命、社会乃至人类更多的关注,作品意义会更丰满,创作旨趣也会耐人寻味,值得观者反复品味与思考。所以在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观念艺术家的创作应该考虑到让更多来自不同地域的观者看的懂,看的耐人寻味,看得停驻不前。

如今,包裹着商品价值张扬着时尚感的艺术品受到青睐与关注,使得传统纯粹的艺术被一味冷落。就艺术自身长久稳定的发展而言,是存在隐患的。人们无法强行彻底拉开艺术与市场的距离,只能期盼在艺术与市场合谋而产生的艺术品中也有代表艺术家激进探索且含强烈批判讽刺意味的先锋艺术作品存在,它不受市场的过多影响,单纯是艺术自身探索与反思的产物,体现着艺术的自律性。当然,也许在艺术的领域存在着一群艺术家一直在关注先锋艺术的存在价值,其先锋艺术品屡出不鲜,也很难说这些作品能一直保留先锋性--因为避不开市场炒作对它的针对与冲击,一旦被市场看上,由它而产生的热炒便难以避免,暴露在更多人视线中后,最终它便会进入市场成为又一个被打上商业标签有着商业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也许是先锋艺术品遭遇市场后常有的命运,仿佛先锋艺术也便成了艺术作品中“昙花一现”,这或许会让许多关注先锋艺术命运的人灰心泄气,不过若这样的市场循环不可避免,先锋艺术由此被界定为只能短暂开艳的“昙花”,那先锋艺术的存在也是艺术界的一丝安慰与希望,只要希望在,哪怕微弱,也比没有好。如果假设成立,那真心希望那些有强烈使命感却被时尚诱惑,挣扎着继续坚持自己艺术创作风格的艺术家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昙花”,使艺术界的可以永远争奇斗艳。

[1](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哓虹.社会时尚的理论探讨[J].浙江学刊,1995(3):63.

[3]成伯清.走出现代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7.

[4]顾良玉.试论时尚与艺术趣味的关系[J].艺术百家,2005,(2):74-76.

[5]倪进.时尚奢侈品与艺术断想[J].艺术空间,2010:124.

[6]董林,靳晓航.对消费时代艺术的审视与反思[J].ART EDUCATION,2010:109.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先锋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