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浅谈

2011-08-15王栩郭玲

飞天 2011年1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德育

王栩郭玲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作为文化沉淀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它肩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任务,所以构建高品质的高校校园文化更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高校校园文化是所有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文化氛围,就像企业文化一样,是整个组织的灵魂,在无形中指导着实践,熏陶着每个成员。高校校园文化涵盖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价值标准以及学校风气等,是一所大学综合素质的体现。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广义的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强调以学生、教师、职工为主体,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方式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又被称为载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富有育人情景的物理环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精神文化指高校的校园精神,是经过高校行为主体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制度文化又被称为规范文化。想要高效、有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包括学校的共同制度和独有制度。

方式文化是校园主体言行中的“活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系风、班风。

校园文化注意主体言行方式的形成,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环境熏陶,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是“硬件”部分,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精神文化是“软件”部分,是高校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一旦形成,必然内化于物质文化之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因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方式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系风、班风,其核心是教风和学风。有些高校只是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一些学生组织中,教师群体与学生组织完全隔离,缺乏师生共建意识,从而片面地强调了校园文化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也就弱化了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紧迫性的认识。

制度文化是高效、有序地开展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它是必不可少的“软件”部分。有些高校积极制订了很多制度、规范等,但由于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出现了“虽令不行”的现象;而有些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使日常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群体行为等没有很好的制度规范和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一所高校而言,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味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德育工作的成败也和一所高校的命运息息相关。高校校园文化充实和发展了德育,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德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了高校校园文化,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内涵,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达到二者的整合和功效的最大化,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将是今后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校园文化从诞生那天起,便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它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渗透性,全方位地影响、教育着全体师生员工。它反映全体师生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当代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甚至错位。在有些学生价值取向错位的情形下,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其核心是价值取向。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把学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积极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要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优质的校园文化就像一块磁铁,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吸引力、向心力。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相互沟通,增加彼此的吸引力,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整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功能,主要是通过借助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精神纽带,去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去唤起、激发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一所高校,如果校训充满哲理的“神示”和科学的启迪,那么,它就可以向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层层辐射,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充满辩证色彩的理性和精神氛围。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就会不自觉地感染到这种大学的精神,经过几年的学习、熏陶,大学的精神就会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到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高校校园文化集合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制度文化,对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制度文化的强制性约束和精神文化的间接性约束两种约束形态。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有一定的管理色彩,是通过制度、行为守则等强制性的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加强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都能对大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强制性约束。而我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因为这种精神文化的约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持久性。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风、校纪、校规、校训,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和自觉遵守的,个体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表现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要求校园主体自觉遵循。校园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一旦与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悖,自身产生内疚感,进而抑制和转化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到: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主义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及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

综上,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也是德育的重要领域,重视校园文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为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