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美学定义综述

2011-08-15白福亮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宗白华感性对象

白福亮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一、美

美是什么? 什么是美? 这是美学最常见最基本的问题。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此后,成为美学之谜。18世纪以来,人们不再以“美是什么”作为美学的核心问题来研究,但两千多年来,各家各派都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过呕心沥血的探讨。几乎有多少美学家就有多少“美”的定义,但迄今为此,没有哪一个得到了举世公认。鉴于此,笔者将从古代和现代以及美的本质方面来阐述美。

(一)古代对美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美”的含义多种多样。

第一,美是指物质对象给味觉和视觉的带来的官能满足。墨子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其中的“美”,即指美味。《吕氏春秋》说“人之于色也,无不知说美者”,其中的“美”,即指美色(好看的东西)。

第二,美与善同意。汉代许慎说:“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孔子也并没有把美和善区分开来,一般是在“善”的意义上使用“美”。比如“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他的“尽美尽善”和“尽美未尽善”的判断,不是在美善分离,而是在美善同义的意义上做出的。

第三,汉语之“美“字,兼有美与美感两种含义。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这里的美,就是指的美感。美的出现,首先的和最普遍的,就是附在使人产生快感的事物上,凡是引起人们愉快的,都可以说成美。

(二)现代对美的描述

目前,对美的看法还是随不同人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而变。在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自然美景、艺术美、文学的语言美、人的品德美等等,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可以说美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美,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美。通过对美是什么这个答案的收集,目前大家对美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是愉悦感

伏尔泰《论美》中提到:“在你把美这个词运用到任何事物以前,它一定在你身上引起了敬佩和愉悦的感情。他同意说那悲剧在他身上引起了这两种感情,并说这就是美。”

的确,一个美的东西是应该能给人的感官上带来愉悦快乐的感觉的。看见一束浪漫的花朵,闻到一阵香气四溢的饭香,听到一段悠扬舒缓的曲子,我们感官上应该都少不了愉悦这一种感觉的。

2.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音乐中的数量关系发现,一些数量比例可以构成和谐的形式,就是美。他们把以数的比例为基础的和谐原则推广到宇宙间一切事物,认为美就是适当的数量关系把复杂多样、矛盾冲突的成份纳入了统一和谐。

3.美是共鸣

美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物和事的一种认同,即对他们产生的一种共鸣,自然和社会的一种通融和合一。现在我们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都是美的最真实的体现。

4. 美是价值与效用

美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的观念,这就是说,“美”是一种出现在审美状态中的肯定性的价值观念。

除此之外,中外美学家、哲学家纷纷给美下了定义。

鲍桑葵给美的定义是:“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特征的,也就是个性的表现力的东西,同时又经过同样的媒介,服从于一般的,也就是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由“柏拉图之问”得出:具体事物的美是暂时的,美的本质才是永恒的;具体事物的美是有个人性、阶级性、时代性、文化性的,美的本质才是超个人、超阶级、超时代、超文化的。由于具体之美的个人性、阶级性、时代性、文化性,其在另一些个人、阶级、时代、文化看来,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

康德美学体现的是审美主体中的辩证关系。一个对象是美的,是从对象与主体的关联中去判定的,首先,美不是个人的意欲而又是使人愉快的。其次,美是不涉及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的。其三,美是不带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

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在运动、发展中创造了一切,同时理念在运动、发展中把自己显现出来。在自然阶段,理念只能有限地表现自己,到了艺术阶段,理念则通过外部多姿多彩的感性形式表现出自己的丰富性。黑格尔认为,理念通过感性的形式把自己显示出来,这就是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地认为:“美是生活。”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而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所谓美感是客观的美引起的主观的感受,也即是一种“爱”的“愉悦”,能引起人们感到可爱和愉悦的,也就是美的。

宗白华《宗白华讲稿》中道:“美感乃人生对于世界之一种态度。”张法《美学导论》中说:“美是一个虚体,是寓于实体之中的虚体,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女中之态,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因此,美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科学的对象,而是一个哲学的对象。

说到美,我们接下来不得不简单的谈谈美学。

二、美学

张法《美学导论》中提到:“所谓美学的真谛,我想说的是美学精神的核心乃是一种平等的对话理想。”

汉语中的美学概念,据说是根据日语的翻译而来的,说到美学,人们的常识理解是美学乃“关于美的学问”,这种常识性的理解没错,但又不完全正确。

歌德说:“要想逃脱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地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地途径。”也就是超越日常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日常生活,是更好地重塑日常生活,于是,这句话可以解释成:同世界的结合,就是以美学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而乏味的状态,从而构建诗意的生存。

诗意的生存就是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你自己,倾听自己,改变你自己,塑造你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审美的观念引入生活,就是提升你自己,以美学的思维来缔造自己的生活。

周宪说:“诗意的生存是未完成的,是开发的,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它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也不是原理命题,而是你的亲历实践,你的美学智慧。”

王建疆在《审美学教程》中说:“确切地说,美学应该是审美感性学,简称审美学。审美学就是研究审美现象、审美规律的人文学科。”

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把认识对象分为“可理解的事物”和“可感知的事物”两种,并指出,“‘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体系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的对象来感知的。”显而易见,鲍姆加登是把我们今天称之为美学的学科归结为与逻辑学相对的感性学范畴。

[1]鲍桑葵.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页.

[2]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宗白华.宗白华讲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21

[5]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41

[6]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张玉能.西方美学思潮[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8]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9]鲍姆加登.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69页.

猜你喜欢

宗白华感性对象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感性理性不拔河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