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探讨

2011-08-04罗伟汀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4期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功能障碍

罗伟汀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广东 兴宁 514500)

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死、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现已作为一个新概念,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高,其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是脑血管损害、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及衰老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文献报道[1],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人群的患病率为3.6%~6.0%,其中缺血性痴呆患者占2/3。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因诊断标准的不同和老年人平均年龄差异等原因而不一致,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来阐明。本研究以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为脑卒中后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可行性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4例,男154例,女120例。年龄59~74(69.54±16.29)岁。受教育年限:文盲19例,小学文化程度221例,中学或以上文化程度34例。所有患者发病后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

1.2 方法

临床测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一般情况、血生化、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头颅影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既往脑卒中史、脑卒中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症)、脑卒中特征(脑卒中症状、部位和血管病变)、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于脑卒中后7~10d进行最初评估,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lessed功能活动量、生活自理能力自量表(ADL)、Hachinski缺血积分(HIS)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卒中后3个月由同一位医师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等级量表(HDRS)分级[2],并再次进行MMSE、BFAS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检测。

1.3 随访与分组情况

随访274例患者中,失访的患者68例,其中19例死亡,22例由于病情加重无法进行全面神经心理学评估,27例因患者或家属不愿意接受随访而失访。将完成随访的206例患者以是否发生痴呆分为痴呆组74例和非痴呆组132例。对2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职业、脑卒中性质、症状及血管病变等因素进行分析。

1.4 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根据Hachinski缺血量为依据[3],同时判断其临床特点及头颅影像学是否和诊断标准相吻合。缺血性指数大于7为血管性痴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价应用Hachlnski缺血积分表,41~60为中度自理障碍,低于40为重度自理障碍(100分为满分)。

1.5 统计学方法

用χ2、t检验和方差检验对痴呆组和非痴呆组的各项资料进行对比,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卒中后7~10d神经心理学评估情况274例患者中,其中患有痴呆的患者有19例,占7.00%。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MMSE及ADL测评情况,见表1。

表1 痴呆组治疗前后3个月患者精神状况和自理能力评定(±s)

表1 痴呆组治疗前后3个月患者精神状况和自理能力评定(±s)

注:P<0.05

项目 MMSE ADL发病时 14.2±3.4 32.2±7.4 3个月治疗之后 18.2±2.8 49.4±6.4

2.3 脑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发生率和类型

脑卒中后7~10d存在痴呆的19例患者中,脑卒中后3个月时仅7例患者仍有痴呆。另12例患者经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脑卒中后3个月完成随访的206例患者中。67例诊断为痴呆,去除脑卒中后7~10d存在痴呆的19例患者,脑卒中后3个月发生痴呆的患者48例。痴呆发生率为23.30%。其中血管性痴呆28例,占58.33%;混合性痴呆21例,占43.75%;阿尔茨海默病8例,占16.67%。

2.4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的比较

表2 脑卒中后痴呆发生影响因素

由表2可见: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与否、自理能力的状况均是导致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的影响因素。与非痴呆组比较,痴呆组患者年龄更高,体力劳动者更多。糖尿病、脑卒中史、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和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比例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患者入院是首次生化检查比较得知,痴呆组的血糖、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肌酐水平明显高于非痴呆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患者血生化检查比较(±s)

表3 两组脑卒中患者血生化检查比较(±s)

项目 痴呆组 非痴呆组 P值血糖 7.963±4.215 6.015±3.732 <0.01纤维蛋白原 3.148±0.215 2.712±0.573 <0.01总胆固醇 4.236±0.932 4.015±0.812 <0.01三酰甘油 1.875±1.145 1.628±0.627 <0.05肌酐 107.526±35.450 96.575±21.945 <0.05

3 讨 论

脑卒中后痴呆是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缺血、缺氧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虽然脑卒中后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都发生在脑卒中后,但它们并非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脑梗死导致的痴呆发生率约为30%[4]。本研究中,脑卒中后痴呆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发生率为29.00%,稍低于国内报道的31.3%[5]。这与本研究有较多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失访有关。脑卒中后痴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征,主要包括血管源性、变性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痴呆。脑卒中后痴呆可分为3种: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引起的痴呆,即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病变和变性病变同时存在而引起的痴呆,即混合性痴呆[6]以及脑卒中后的阿尔茨海默病。国内绝大多数脑卒中后痴呆的研究,未就脑卒中后痴呆的类型进行分类,很大程度上把脑卒中后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等同起来,忽略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存在认知下降或痴呆[7]。本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7.00%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7~10d)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或痴呆,经过对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认知障碍得到改善,仅有7例患者在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障碍未改善,仍为痴呆。经详细询问病史发现,在脑卒中后痴呆的患者中,有19例脑卒中患者住院前已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占7.00%。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20.14%,而且年龄大小、劳累程度、既往脑卒中史、糖尿病、颈内动脉中等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显著相关。在发病人群中,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往往比较多。这提示我们要加强社会教育,努力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同时广泛的宣传脑卒中疾病与流行病学的知识,促使人们提高觉悟。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在缺血性脑卒早期定性并采用不同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尽可能地阻止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发展为痴呆。当然,本次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包括扩大样本含量,获取脑卒中后不同时间的病理资料等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1]董强.从血管性痴呆到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9,3(3):127-131.

[2]王拥军.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72-873.

[3]赖孝兰.脑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08,29(11):892-894.

[4]张鸿芬.脑梗死与认知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1):801-802.

[5]王智光,牛广明,韩晓东.脑梗死MRI表现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2):220.

[6]Barba R,Martinez ES,Rodriguez GE,et al.Poststroke Dementia: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J].Stroke,2000,31(7):1494-1501.

[7]Snowdon DA,Greiner LH,Mortimer JA,et al.Brain infa- rction and th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Alzheimer disease[J].JAMA,1997,277(10):813-817.

猜你喜欢

血管性认知障碍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