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经济:县域发展的有效载体

2011-08-02王存沐

浙江经济 2011年23期
关键词:泰顺生态经济

文/王存沐

在相当长时期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可以形象地概况为“项目经济发展”。项目经济发展既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也是一个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心

“项目经济”是一个泛概念,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实践者来说,关于“项目经济”却有着很深刻且很形象的理解和体会。不论就项目建设投资本身对经济的贡献,还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或是相对于一个地方未来经济的长远影响,项目投资都发挥着重大的经济引擎和撬动的效应。在相当长时期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可以形象地概况为“项目经济发展”。项目经济发展既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也是一个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心。

“项目经济”的撬动效应

“项目经济”在一个地方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首先,项目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和有效载体。泰顺作为一个生态县,保护生态是基本,实现生态经济优势则是根本,达到这目标的支持是项目,选择并加大符合生态优势发挥的项目投资,才能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实力;才能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从加快发展中得到实惠。“十一五”以来,全县项目投资75亿元,比“十五”投资45亿元增长67%,带动县域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社会事业的快速改善和发展,人均GDP于2007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首次超过60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项目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主要靠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推动。像泰顺这样的欠发达山区县,消费推动有限、出口微弱,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无论是生态优势的经济转化、城乡统筹的农村城镇化,还是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是财政增收,还是农民增收,最终还只能落实到项目这个“抓手”上,只有坚持项目投资,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才能培育起立足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惠及民生进步的设施基础。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既是泰顺欠发达地区落后现实的迫切要求,解决前进中诸多困难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和生态富民、崛起跨越的基础。

其三,项目经济是增强区域综合发展竞争力的保障和举措。泰顺落后,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在于产业的不发达,在于特色资源优势发挥的不明显,在于农村城镇化的滞后。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靠项目带动。有了项目,才能逐步改变发展的落后环境,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构建发展支撑平台,集聚要素和发展,提高县域发展承载力;才能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城镇化,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综合发展实力的提升,保持一个合理而较高的投资率水平,就显得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四,项目经济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长远基础。项目建设不仅体现在拉动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体现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和保障。泰顺是欠发达山区县,又是生态县,项目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三个方面是尤其明显的,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设施网络支持框架,包括交通、水利、生态的可持续保障项目的建设;二是构建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浙闽边界物流、特色生态农林产业、建筑业、水电能源等特色经济培育和新的增长点壮大;三是构建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的空间平台,包括农村城镇体系、产业集聚平台等的合理科学架构。

“项目经济”需要深化保障

多年来,泰顺一直坚持“生态立县”与“错位发展”,走生态之路,发展生态经济;以项目建设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项目经济撬动泰顺落后格局改变,形成了以项目经济推发展、以项目经济促和谐的战略共识,构建了“十二五”项目经济的规划框架,奠定了泰顺发展的项目经济投资基础。但泰顺对发展项目经济客观需求与所面临的约束压力之间存在着诸多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一是项目经济投资结构初级阶段特征明显,缺乏重大项目支撑。二是项目经济发展的要素约束性明显,缺乏项目投资保障。泰顺县户籍人口36万人,常住人口23万人,有超过1/3的人口外出创业,劳动力、人才、资金外流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县域“空心化”的困局,资金要素更显困难。特别是生态县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客观现实,以及92%以上耕地农保覆盖率与土地指标管控政策,使泰顺项目建设得不到最基本的土地要素支撑。三是项目经济受到“一刀切”调控政策挤压明显,缺乏项目的政策支持。诸如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从来没有独立地执行过,或是信贷或是土地政策均同等于发达地区。四是项目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类同,缺乏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若不能超前地从中走出差异性、特色性的项目路子,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显然是困难的。

——精心策划项目。首先是编制项目规划。在战略投资框架指导下,积极做好项目的筛选与储备、建立项目库,并不断滚动更新,明确事关全局、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的骨干项目。其次是研究项目信息。要了解、分析、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投向和行业发展规划,及时、准确、全面地捕捉和掌握项目信息,搜集市场资本流动变化情况,将政策信息、投资信息转化为项目信息。其三是做深项目前期。在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综合评估和策划上要做深做细,要超前研究,舍得投入,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只有前期到位,准备充分,项目发育成熟,项目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着力用地保障。有了项目,最关键的是项目落地。没有项目建设用地保障,项目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一是对接国家对基础性项目用地的保障倾斜政策,做好项目的申报。重点是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的申请,争取国家对项目的用地优先支持。二是找准扶贫项目,用好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特扶的用地指标,决不浪费特扶指标资源。三是狠抓机遇深化重大项目前期,争取国家年度用地计划调剂指标。四是积极包装申报省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争取省级以上政府用地计划统筹倾斜。五是扎实实施好山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规划,向山坡地要资源。六是积极推进农村民房改造集聚建设,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增加指标。七是认真做好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和闲置土地盘活工作,增加项目建设用地资源。八是实事求是适时申请农保率合理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九是鼓励支持企业的零土地技改,减轻项目投资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压力。

——创新融资方式。一是要科学编制合理而明确的政府项目投资计划,使项目资金来源明确而有保障,尽量避免出现计划项目等资金、计划资金等项目的无计划现象。二是要认真研究政府综合财力计划方案,要从“先保吃饭后建设”的传统财政理念转变为“吃饭、建设”同步考虑,将“吃饭”有预算、“建设”无计划的传统不健全预算体制转变为“吃饭、建设”统筹预算,地方可用财力的建设投资安排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方案,使政府项目投资有明确的资金保障。三是把握政策导向,积极申报项目,使项目纳入上级政府投资计划,争取上级政府对县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四是整合上级扶持本地区的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发挥扶持资金的要素集聚效应。五是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合理有效地做好土地、资产等市场化运营。六是科学搭建融资平台和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展融资空间。七是推进招商选商,对支柱性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创新方式,采取BOT、BOOT、BOO、BTO 等机制引进县外资金投资本地项目。八是鼓励在外泰顺人回归投资,尤其允许在外泰顺人携手融合民间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强化投资机制。项目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的管理与服务机制,一个好的机制体系是项目成功的有效保障。一是科学决策机制。要按项目经济规律、项目可行性研究决定项目的选择,正确处理项目技术决策与行政决策关系,建立项目评估审议制度,什么项目、在什么时候建设、采取什么方式投资要遵循科学评估、科学程序进行决策。二是联合推进机制。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可研到设计到开工、从规划到布局到落地,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才能保证项目推进的高效率。三是责任落实机制。一方面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等相关管理基本责任等相关项目管理基本责任制,保证项目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是认真落实项目前期、项目审批、项目管理、项目服务的行政部门履职责任制,保证项目建设的管理服务职能职责到位。四是项目绩效激励机制。将项目经济责任目标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目标管理,激励项目责任单位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合力,推进项目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泰顺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茶韵
“生态养生”娱晚年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