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1-07-31

山东医药 2011年25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内皮内皮细胞

(1青岛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2型糖尿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多发病较早、病程进展较快,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主要死因,糖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其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升高的原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属于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参与许多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可选择性地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为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T2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2010年在青岛市立医院收治的 T2DM患者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58.35±8.21)岁,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DM诊断标准。其中合并大血管病变20例(A组),有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表现,或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粥样硬化改变,或颅脑CT检查证实有脑梗死;无并发症20例(B组),患者无心、脑等大血管病变,心电图、眼底检查正常。另选非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20例(C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65±8.90)岁;体检健康者20例(D 组)作对照。各组均排除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1.2 检测方法 抽取各组空腹静脉血2 ml,2 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血清,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大连泛邦化工公司提供的人sVCAM-1 ELISA试剂盒检测sVCAM-1;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高压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常规生化法检测TC、T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sVCAM-1与HbA1c、2 h PG的相关性行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指标比较 四组 FPG、TC、TG比较 P>0.05;其 sVCAM-1、HbA1c、2 h PG 比较 P <0.05或 <0.05(见表1)。

表1 四组 sVCAM-1、HbA1c、2 h PG 比较( ± s)

表1 四组 sVCAM-1、HbA1c、2 h PG 比较( ± s)

注:与D组比较,*P<0.01;与 C组比较,#P<0.05;与 B组比较,△P<0.01

组别 n sVCAM-1(ng/ml) HbA1c(%) 2 h PG(mmol/L)A 组 20 1 591.50 ±748.80*#△ 9.50 ±1.21*# 14.55 ±3.24*#B 组 20 999.75 ±511.34* 8.60 ±1.17*# 11.34 ±3.40*#C 组 20 1 103.25 ±708.95* 4.99 ±0.41 6.77 ±0.92 D组20 334.00 ±184.87 4.86 ±0.37 6.57 ±1.01

2.2 相关性分析 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T2DM患者的血清sVCAM-1与 HbA1c、2 h PG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0、0.492,P 均 <0.05),与病程、年龄、TC、TG、FPG 无明显相关性(P >0.05)。

3 讨论

AS所致的心、脑等大血管病变是DM患者的主要死因,内皮损伤是AS的特征性表现,它可使单核细胞黏附到内皮上并使其在内层移动,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堆积[1]。VCAM-1异常表达可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炎症细胞、血小板趋化及血栓形成,引起内皮损伤,导致AS,在 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Irina 等[3]发现,糖耐量减低(IGT)患者VCAM-1升高,提示有潜在糖代谢异常患者存在内皮功能紊乱。Cosentino等[4]报道,血管内皮细胞在调节血管张力、血流量、血管壁通透性、炎症细胞黏附和浸润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VCAM-1等黏附分子通过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参与AS斑块炎症发生。本研究显示,T2DM患者sVCAM-1明显升高,以合并大血管病变者升高明显,说明sVCAM-1与T2D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DM无并发症患者较健康对照者sVCAM-1升高,表明前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有发生AS性大血管病变的倾向。

近年研究表明[5],与FPG相比,餐后血糖能更有效地显示IGT至T2DM的进展过程,餐后高血糖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率、病死率升高的独立高危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T2DM患者的血清sVCAM-1与2 h PG呈正相关,说明持续餐后高血糖可加重血管内皮受损,使VCAM-1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栓形成,加重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VCAM-1升高可能是 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T2DM患者的血清sVCAM-1与HbA1c呈正相关,而与病程、年龄、TC、TG、FPG无明显相关性,说明其sVCAM-1升高与长期糖代谢紊乱有关。

总之,本研究显示sVCAM-1参与介导了T2DM大血管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的病理过程,可作为评估T2DM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参数。

[1]Otsuki M,Hashimoto K.Circulating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in atherosclerotic NIDDM patients[J].Diabetes,1997,46(12):2096-2101

[2]Antoniades C,Tousoulis D.Vascular endothelium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in patients with combin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the effects of vitamin C[J].Diabet Med,2004,21(6):552-558.

[3]Irina K,Marek S.Circulating E-selectin,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essed by angiography and disturbances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sm[J].Metabolism,2002,51(6):733-736.

[4]Cosentino F,Luscher TF.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J].J Cardiovasc Phammacol,1998,32(3):54-61.

[5]Temelkova-Kurktschiev TS,Koehler C.Postchallenge plasma glucose and glycaemic spikes a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therosclerosis than fasting glucose or HbA1c[J].Diabetes Care,2000,23(12):1830-1834.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内皮内皮细胞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雌激素治疗保护去卵巢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机制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痰瘀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研究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意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