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度

2011-07-19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乙醛设置思维

赵 玲

(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 江苏 丰县 221700)

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传授知识、师生双边活动、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重要是把握提问的度。本文主要从最佳提问点、问题设置的尺度、问题设置的效度来分析有效提问的度。

一、选择课堂教学的最佳提问点

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可能把提问充满整个课堂,所以设置最佳的提问点显得尤为重要,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1]“乙醇的性质”问题设计

在介绍乙醇的挥发性这一性质时,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有同学见过烧不坏的手帕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演示用乙醇浸透的手帕,取出后点燃一角,然后迅速挥动手帕,待火焰熄灭后,手帕仍完好无损。②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为什么手帕没燃烧?④推测乙醇在这儿表现的性质?

上述情景的设计,有效的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师教学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教学重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课堂提问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

[案例2]“原电池原理”问题设计

在演示过铜锌原电池实验后,设计成如下问题:①锌片上发生的反应?②铜片上发生的反应?③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④电流的方向如何?⑤铜锌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是谁?⑥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⑦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正极、负极发生的反应类型?

设置的问题抓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造成连续的思维,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从而轻松地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3.创设问题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进行知识的处理与转化。因此,设计问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案例3]“金属钠的性质”问题设计

教学“钠的性质”时,可先让学生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选择钠的结构示意图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还是易失去电子?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很容易地投入到钠的性质学习中来。

化学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体系,相互间有着内在联系。如果课堂教学不揭示这种联系,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设疑,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二、控制好问题设置的尺度

有效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既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把握教材的难度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因而,教师的提问应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案例4]“硝酸的性质”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先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然后,再加入铜片和稀硝酸。实验现象很明显。由于和教材实验情景不同,教师设置问题:①要想现象明显,关键在哪儿?(防止NO被氧化)②为什么要加Na2CO3?(产生CO2气体)③为什么能排气?(CO2密度大)

由于该实验与教材不同,所以学生感到很新颖好奇,热情高涨,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

2.增加问题的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所以化学教学应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让绝大多数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拓宽思维的空间。

[案例5]“电解质溶液”问题设计

在学习过电解质溶液后,先做课堂练习,然后设计如下问题:

①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②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③强电解质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导电能力一定弱吗?

通过练习,再设置问题,本身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问题设置的效度

包括教师提问在内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所以,提问不是走过场,更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应注重效果。

1.照顾到每个学生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课堂提出问题的难度要有梯度,按C、B、A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知能目标逐步展开,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 6]“CH4的分子结构”问题设计

C类:①请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②CH4的分子构型与什么物质的相同?

B类:如何证明CH4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A类:①CH4为什么能形成4个C-H共价键?

②为什么它是非极性分子?

2.留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提问应讲究停顿,注意留白,否则,提问太多、太密、太满,学生无所适从,相当于没有提问。有效果的提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使学生对问题的考虑更加全面。

[案例7]“钠和水反应实验”问题设计

①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停顿数秒)

②钠为什么熔成光亮的小球?说明什么?(停顿数秒)

③该实验中听到嘶嘶的响声,小球四处游动,为什么?(停顿数秒)

④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为什么会变红?(停顿数秒)

这样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本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做出正确的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不然,课堂提问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在学生回答有误时,切忌讽刺挖苦,否则会打击其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答题正确,也不应随意奉送廉价表扬,而应进一步设问,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 8]“乙醛的性质”

教师先演示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继续加热试管。现象:产生黑色沉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砖红色沉淀是什么? 是氧化亚铜(很好)同学们能否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黑板板演点评 认真听讲黑色沉淀可能是什么? 思考后回答:可能是氧化铜它来自谁? 思考后回答:来自氢氧化铜的分解很好,为什么还有氢氧化铜? 乙醛的量不足导致氢氧化铜未能与乙醛反应你们的推理很好,那么怎样防止该异常现象的产生? 学生思考:增加乙醛的量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根据此现象,课后思考,如何鉴别:乙醛 乙酸 乙醇和甲酸乙酯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与鼓励,学生不断调整思维,让自己获得了理想的答案。教师及时的信息反馈,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精心有度设计问题,就会提高提问的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建立有序、高效的化学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乙醛设置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
p53和γ-H2AX作为乙醛引起DNA损伤早期生物标记物的实验研究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