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安时代的日本园林文化

2011-07-18邢媛媛

决策探索 2011年10期
关键词:藤原庭园净土

邢媛媛

一、平安时代园林建造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说到日本文化,人们不禁会想到日本文化的鼎盛时期——平安朝。平安时代(794-1185年)是日本的一个伟大而浪漫的时代。平安文化也被称作日本文化史上的奇葩。平安时代以平安京(即京都)为都城,历桓武、嵯峨、仁明、文德、清和、阳成、光孝、宇多、醍醐、村上、一条、后三条、白河、鸟羽、崇德、皇白河、高仓、安德十八位天皇共398年,相当于中国唐朝中期、五代、两宋、辽、金等十个朝代。桓武天皇当年迁都平安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奈良地区水源缺乏,而京都地区有加茂川和高野川,水源丰富,有水陆之便。

平安时代按政治形态可分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律令松懈但正常运行,班田制崩溃,口分田初名田取代,庄园制确立,摄关政治出现,十世纪天皇恢复亲政,两次派遣唐使,输入大唐天台和真言两宗,辑成《文华秀丽集》并遣人编撰《续日本书记》等五部国史,创假名文字,894年,唐文化衰弱,根据菅原道真建议停派遣唐使。中期(968-1068年)摄关政治全盛,但经济基础是庄园。百姓依附于庄园而生活。最终导致了武装反抗,武士阶级兴起。朝廷利用源、平两家迅速崛起的武士集团平定内乱。此期正值北宋时期,私人贸易发展显著,日本依靠自己力量把前朝历代吸收的汉文化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将佛教与日本神道教融合,同时,文学巨著《源氏物语》问世。后期(1069-1185年)为院政,平氏政权集团急速发展,皇权回归,武士集团篡取了极大的权力,导致幕府产生和皇权的最终旁落。

(二)文化背景

从与大唐关系及文化特征上分前后两期,平安开朝至废除遣唐使之制正好一百年,史称弘仁贞观时代。此时由贵族官吏形成宫廷文化,全面吸收中国文化,故又称为唐风文化。在科教方面有和气工的弘文馆、藤原氏的劝学院、橘氏的学馆院、在原氏的奖学院,讲授明经、纪传、明法、算学诸项;在文坛有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僧喜撰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此六歌仙;书法有空海、嵯峨天皇和橘子汁逸势三笔;此外,建筑、工艺、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等都很有特色,但这些都是以唐朝文化为基础。废除遣唐使以后近三百年称国风文化,在继承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唐风文化,形成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假名的产生;“国文学”的繁荣,出现《古今集》《伊势物语》《宇津保物语》《源氏物语》《土佐日记》《枕草子》等著作;净土教发达;美术、建筑、园林、雕刻和绘画的民族化。如果说奈良时代是吸取盛唐文化的话,弘仁时期就是吸取晚唐文化,藤原时期就是自身民族文化形成的外来文化的日本化。

二、以现存的园林建筑看平安时代的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现存的平安时代园林

与奈良时代园林尽毁不同,平安时代的园林还有部分遗存,如城内的神泉苑、朱雀院及城外的嵯峨院、云林院等。最著名的就是神泉苑,它是平安时期第一代天皇桓武天皇建造的宫苑,虽然园林已经被毁,但从“田中家藏古指图写”和现存考古资料上可清楚地考证到园林的格局。

(二)平安时代园林的发展历程

在模仿皇家园林的过程中,在国风时代创造了私家园林的寝殿造园林。国风时期的人物代表是藤原氏,从藤原良房(804-872年)开始,以外戚出任摄关职成为藤原氏专权的起点,一直到江户时代近千年世袭摄关两职。平安中后期达到鼎盛,故常把这一时期又称为藤原时期。藤原氏各家多筑有私家园林,如东三条殿、土御门殿及高阳院等。而寝殿造园林则主要是藤原氏一族的宅邸庭园。从面积上看,私家园林比皇家园林小,大多为1町见方,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和土御门殿,高阳院为最大者,达2町见方。

寝殿造园林形式依旧是中轴式,轴线方向为南北向。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园游以舟游为主,实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建筑理念。平安中期公卿和摄政藤原道长(966-1027年)建造的宅园,其寝殿左右东西对屋皆存,显然为早期寝殿造格局。

三、外来因素及本国文化对园林建筑风格的影响

(一)宗教因素带来的影响

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可升往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当然净土园林的来源也有说是源于净土变的院前池沼的佛画,格局与寝殿造园林十分相象,只不过把寝殿改为金堂而已。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象征物。

平安时代的现存园林大多以寺院园的形式保存下来,如藤原时期的净土园林的作品有藤原道长的法成寺庭园、藤原赖通的平等院庭园、藤原基衡的毛越寺庭园、藤原秀衡的无量光院、藤原基衡夫人的观自在院、藤原成衡夫人(德尼)的白水阿弥陀堂、藤原忠通的法胜寺殿庭园等,另外,还有仿观自在王院和平等院的无量光院(平泉)、法金刚院(京都)、净琉璃寺(奈良)、园成寺(奈良)等。其中以法成寺、法胜寺和平等院最为典型。

(二)无处不在的汉唐之风与日本文化的完美交融

从审美意趣上看,汉文学应是原动力和最高标准,其中以白居易的诗文最受欢迎,《白氏文集》在平安初期传入日本,一时洛阳纸贵,上层阶级人人能诵。白居易的《池上篇》及序对园林的影响不仅在格局上,更重要的是在审美上。京城内被称为“池亭”的庭园及为其作的序《池亭记》皆原于《池上篇》。

平安时代的贵族追求中国园林中皇家花园式的建筑,通常由一座正房、两侧的偏房和院落组成,在日本称为庭院式。正房面对假山或者池塘,院内有人工水渠和水景,少数贵族家中的水景建筑还有桥。院内种植各种花木,一年四季都可以赏花。建筑的结构和立面装饰多采用中国式的大屋顶建筑配以天然原木,不涂漆不刻图案。内部装饰中,屏风是唯一靓丽的家具,其他家具一般是以黑色和深红色为主的日本传统漆器,上面有各种样式的花纹和图案。贵族们每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白天读书赏花看风景,晚上坐在院里听风听雨听鸟鸣。庭院建筑就像贵族们为自己营造的一个幽冥的世界,在寂寞和失落的环境里消磨时间和发泄情绪。人工的水木风景好似他们把自然界的元素搬到自己的家中,在这样一个极度个人的空间里呼吸着自然的气息并伤感着自己的命运。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庭院式建筑是日本运用唐朝文化形式表达日本文化内涵的一个例子,古中国用以展示皇室尊严的大气磅礴的建筑经过日本人的精心修饰变成了抒发个人情怀的人为的封闭平台。

总之,平安时代的园林总体上是受唐文化深刻影响的。中轴、对称、中池、中岛等概念都是唐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在平安初的唐风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在平安中后的国风时期表现更弱,主要变化就是轴线的渐弱,不对称地布局建筑,自由地伸展水池平面,逐渐走向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所以说,由唐风庭园发展为寝殿造庭园和净土庭园是平安时代的最大特征。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猜你喜欢

藤原庭园净土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明式家具重寻苏州庭园的精致生活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留一方净土,修一世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