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兵团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2011-07-01王利中

王利中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执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同时,又建立起一整套工业体系。其特点表现为:依托农垦的“轻工业”化模式;以“团场”分布为依托形成企业规模小、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军事、行政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转向以协调、服务为主的工业经济管理方式;政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结构的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的趋势。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工业布局;农机修造业

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2-0071-06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工业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目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作为一个以屯垦戍边为使命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组织,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起步于驻疆人民解放军,是为发展新疆经济、满足部队生产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批工矿企业。新疆兵团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历经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8年的“大跃进”;1962年,在全国经济大调整氛围下的兵团工业调整;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撤消;198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新疆兵团的工业已成为新疆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企业和单位数达2909个(包括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企业),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能源和基础工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拥有纺织、食品、造纸、煤炭、建材、电力、化工等近百个门类。按当年价格计算,兵团工业总产值从1954年的3221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2887118万元,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8.7%。新疆兵团工业的发展,对新疆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特定的环境和需求下,其工业化历程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一、依托农垦的“轻工业”化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以屯垦戍边为主要职责,经济活动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定位于为农业生产服务,新疆兵团工业发展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机械修造业。据统计,1957年,兵团轻工业84个企业当中,纺织和食品工业就有64个企业,占76%,重工业31个企业之中,以农业机械修造为主的机械工业企业就有12个,占38.7%。兵团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约占76%,重工业占23%。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发展取向,适应、满足了大规模农业集约化生产以及改善兵团职工生活的需要。

虽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经历了“大跃进”等特殊历史时期,但兵团工业始终服务于农业生产,围绕农业需求进行适时发展。20世纪50-8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占主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在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农业的投资依旧超过工业投资(见表1)。2004年后,工业的投资才渐渐超过农业,2007年,工业占工农业投资额的比重为68%。

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模式被长期地稳固化,没有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使得长期以来,在新疆兵团工业经济结构中,轻工业始终居于主要地位,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以纺织、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行业,而与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经济总量明显偏低。据统计,196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所占比重为69.1%,重工业占30.9%,其中,纺织工业和粮油加工业的产值分别为1.5651亿元和1.6608亿元,二者合计在兵团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就达到52.7%。197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部门中纺织、食品加工工业的产值仍旧位居前两位,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总产值的60.1%(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以农机修理为主的机械工业在重工业中占第一位,但是,煤炭、化学、石油、机械等行业工业产值仅占兵团工业总产值的23%(见表2)。直至2007年,纺织、食品加工工业产值仍占整个兵团工业总产值的47.6%。而以煤炭、化学、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部门和以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部门的工业总产值只占兵团工业总产值的18.1%。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一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的基础,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市场,“在2002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4亿元,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总产值的61%,占轻工业产值的98%”,而工业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例,由于长期坚持在重工业中优先发展农机修配业,使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正常作业得到了有效保障,“1957年底,机耕面积就已占兵团总耕地面积的89%,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62.4%,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66年机耕作业已普及兵团全部农场。”

二、军事、行政的计划管理转向以协调、服务为主的工业经济管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兵团体制未建立前为军事化管理。1950-1954年,新疆军区在组织军队开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一大批工矿企业,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大多为现役军人,属军队编制,具有很强的纪律性,便于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来指挥生产。这种管理方式,企业的人、财、物直接由上级部门调拨供给或由军队自行解决,工业发展的许多资金都是由解放军官兵通过节衣缩食积累而成,人员的报酬也采用实物供给方式,因此,使得新疆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建立起一批工矿企业。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全国农垦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工业生产纳入到国家计划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疆兵团工业企业由军事管理方式向行政管理方式转化。为保障工业经济计划的有效执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专门管理工业活动的行政部门。195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兵团一级成立了加工副业处;师一级成立了加工副业科;团一级成立了加工副业股,分别管理兵团、师、团所属工业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国家下达的计划,各师执行兵团的计划,各团执行师部下达的计划。原来以现役军人身份在工业企业内部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员也集体退伍,转变为新疆兵团工业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定员定额制、经济核算制、物资管理制、工资制度成为新疆兵团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使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企业开始了企业改革,企业管理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单纯执行政府计划为主转向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主。1979年,新疆农垦总局组织原兵团工业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自主权,将企业经营业绩同职工物质利益挂钩。1981年12月,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体制恢复后,重新建立了兵团工业经济的行业管理部门。兵团一级成立工业交通局;师一级成立工业交通处,负责兵团工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管理。198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放权、让利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经济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方式过渡到行业管理模式,相继撤并了兵团、师两级工业管理机构,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一些职能部门。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职能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只是统筹规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经济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负责监管兵团工业国有资产的运行,以配合兵团工业企业建立公司制度,进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企业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部分大中型企业中推行了公司制度,成功地推出了一批上市企业,如天业(塑料)、伊力特(酿酒)、新天(农业产品加工)、新中基(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

三、以“团场”分布为依托的企业规模小、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工业布局通常要根据工业企业的技术特点来选择最优区位,尽可能地缩短生产要素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以节约劳动,降低消耗。这也称作工业企业的指向性选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农业生产为主,兵团工业又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机械修造业为主。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在区域经济上,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而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个团场又分散在全疆各地,交通很不便利,许多垦区农场又远离城市及主要交通线,要将兵团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往城市工厂进行加工,不但距离远,而且运输成本高,这增加了生产成本,还会给职工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同时,兵团的每个团场既能提供大量的农业原料,又是消费市场,还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依托每个垦区团场,建立一些工业,就地加工农场生产的农副业产品,以满足兵团职工的生产生活需要,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布局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和西北缘一带、伊犁河谷一带以及沿塔里木河一线逐渐形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的农场群。兵团工业基本分布在喀什(农二师驻地)、阿克苏(农一师驻地)、伊犁(农四师驻地)、石河子(农八师驻地)、五家渠、乌鲁木齐等地区。20世纪60-70年代,新疆兵团工业随着屯垦范围的扩大,逐渐扩展到库尔勒(农三师)、奎屯(农七师)、阿勒泰(农十师)等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均衡,以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等城市为主形成的天山北坡沿线经济带逐渐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新亚欧大陆桥铁路以及高速公路均通过这里,人才资源集中度高。据统计,“200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约1103.9亿,占全自治区的50.25%,财政收入为155.7亿元,占自治区财政收入的52.8%……拥有全疆70%的大中型企业和90%的上市公司”。同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生产力布局也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均衡,兵团工业生产力逐渐向新疆经济发达地域聚集成為一种必然。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现在改称农十二师)、农六、七、八师的工业发展较快。1995年,这4个师局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新疆兵团工业总产值的31%。2007年,这4个师局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兵团14个师局中占61.6%(见表3)。新疆兵团工业生产力逐渐集中在以农八师为主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企业规模小。20世纪50-7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疆兵团各团场纷纷创办粮食加工工业、农机修造工业。这些场办工业大部分为非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均附属于团场经济,为农业生产和职工的日常生活服务,均以小型企业为主。1954-1975年,在整个新疆兵团工业企业中,一直不存在大型和中型的工业企业:198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仅为6个,在新疆兵团工业企业单位数中所占比重仅为0.8%,2007年为2.5%;199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总产值中,小型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所占比重为73%。2007年,小型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仍占兵团工业总产值的43.2%。

四、政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中的主导作用

在工业化进程当中,政府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政府会以政权强制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进行着各种制度设计,提供各种制度供给。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规经常会对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或限制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的建立、发展呈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落后性,为了加速发展,政府应该比发达国家的政府担当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建立现代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引进资本、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资源,平衡地区差异等方面,仅靠私人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完成的,必须由政府加以主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化过程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新疆和平解放初期,由于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交通不便,不具备通过内在自发的力量来推进工业化的条件。因此,通过外部力量——由中央政府出面以及通过军队的生产活动建立起一套工农业生产体系,进而对新疆本地的经济建设做出示范,成为当时的一种最佳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形成了新疆工业化的开拓性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驻疆人民解放军在创建新疆现代工业的过程中,企业管理采取了军事化的方式,劳动报酬实行供给制,组织工程建设突击,提高了工业建设速度,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一批现代工业。经过兵团工业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两次无偿的移交,支援了地方的工业化建设。这些移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企业,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苇湖梁发电厂等至今仍在新疆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新疆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原有的示范作用已逐渐减弱。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屯垦戍边的政策定位,使兵团工业局限于为农业服务,造成了兵团内部的制度变革需求不足,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无法形成自主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缺陷就更为显著,新疆兵团工业的内部改革几乎都是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来进行的,滞后于内地和新疆地方工业,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发展逐渐落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总产值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产值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1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产值占全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20.45%;2007年,下降至8.7%。

其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的发展方向。1950-1954年,根据毛泽东《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和朱德“农业为小家务,工业为大家务”的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自筹资金兴办了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其中,重工业企业35个;轻工业企业52个;大中型工矿企业12个。这批新型工业企业的建立,不仅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奠定了新疆工业基础,推动了新疆工业化的进程。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后,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的主导思想。兵团把经济建设重点放在农业上,工业只是为农业服务,开始发展农机修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但是,195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兵团工业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变化,开始大办工业,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到“文化大革命”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电力、煤炭、钢铁、建材、机械、化工、皮革等行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其中,许多行业填补了新疆地区工业的空白。198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建制。198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了“围绕市场办工业”的方针。兵团工业发展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工业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地加强,兵团工业开始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发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产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新疆兵团工业由满足兵团屯垦戍边生产、生活的需求和新疆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封闭自给型”,转变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出口创汇型”。

五、结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化是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的历程而发展的,不仅保障了屯垦戍边任务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市场化改革和新型工业化的双重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经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多元化的投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疆兵团工业发展的资金不足;改变了兵团工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并且,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市场服务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疆兵团工业结构的优化,必须摆脱“轻工业化”模式,进入重化工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阶段,这些行业的工业产品需求弹性大,能更快更好地积累资金,增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实力。因此,加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改革的步伐,在资金技术上向工业倾斜;激发人们的制度创新;推动兵团的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改变工业经济附属于农业的地位,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成为实现兵团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将成为新疆兵团工业化的未来走向。而新疆兵团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对于巩固兵团的战略地位,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李福生,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上下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

[3]陈献政,加快发展兵团工业,壮大屯垦戍边事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11).

[4]方甲,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3-184.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新疆工业化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448.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28.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五十年1955-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8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