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增长的特征及其后改革时代中国的实践取向

2011-07-01任保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特征

摘要:包容性增长是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后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实现合理包容,从而实现有效增长的目标模式。其理论维度包括:对经济增长条件的包容、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包容、对经济增长后果的包容。从特征上来看,包容性增长倡导公正和公平,倡导了新的增长价值导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化,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是有机衔接和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战略思想,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是战略措施。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理论维度;特征;科学发展观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基于后改革时代主题的全新增长理念,不仅具有新的特征,而且在实践上与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包容性增长的理论维度

包容性增长是基于后改革时代主题而提出的,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后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实现合理包容,从而实现有效增长的目标模式。包容性增长意味着由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向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由追求经济增长的快转向追求经济增长的好。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认为包容性增长在理论维度上应该包容增长条件、增长过程、增长结果等三个方面:

(一)增长条件的包容

包容性增长首先是条件上包容,在条件上经济增长需要包容权利、人的发展与经济安全。一是经济增长对权利的包容。经济增长如果忽视民主与权力,就会导致无声的增长。经济增长对权利的包容是要消除经济增长的机会不平等。按照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观点,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低是贫困的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在于发展能力足够低下和发展权利的缺失。在发展能力方面表现为教育、营养和健康水平的低下。在权利的缺失方面表现为发展机会和发展话语权的缺失,不能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包容性增长在政策上要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确保贫困人口的发展权益,使穷人能受益于经济增长,与其他社会阶层一起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二是经济增长对人的发展包容。经济增长如果忽视人的发展,就会导致贫困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包容性增长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人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幸福最大化应当是包容性增长的最高目标的判断。经济增长的最高尺度就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否增强人们的幸福,要看经济增长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以及经济增长能否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得以增加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会得到较大提高,人的幸福就会得以增长。要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幸福,就必须关注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由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更加注重建立并维持一个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宏观制度安排。三是经济增长对经济安全的包容。在经济增长过程,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有系统性风险、个人风险和财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使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整体经济安全问题,这些安全包括: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个人风险的存在使个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着失业、养老和贫困的风险。个人财产由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面临着风险。这些风险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从国家层面上建立国家安全体系,从个人角度建立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体系。

(二)增长过程的包容

包容性增长不仅要求在经济增长条件上实现包容,而且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包容,经济增长过程的包容包括:对创新的包容、对劳动力要素的包容和对文化的包容。一是经济增长对创新的包容。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要求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创新型经济体现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发展创新型经济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要求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紧密合作。二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要素的包容。经济的增长主要决定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劳动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即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各种资源被人的劳动所发现和利用,才能推动经济增长,资本也只能通过人的劳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增长中,人们更多地考虑资源、资本,而劳动力被看成了可以不考虑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从宏观决策者到企业家,先考虑资本,再考虑资源,重视资本的积累和投入,忽视了劳动力这一重要因素,造成了经济增长不创造就业的“无工作的增长”,忽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忽视劳动力的营养健康。因此,包容性增长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包容劳动力要素,重视劳动力的充分利用,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重视劳动力的营养健康,在收入分配上体现出劳动力的价值。三是经济增长对文化的包容。经济增长忽视文化就会形成“无根的增长”,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其结果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民族和种族冲突。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可以使经济增长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文化制约着人们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的选择。文化可以实现经济主体由个体理性到公共理性的转变,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文化影响着衡量与实施合约的费用,而且通过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企业家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一个有效的经济增长必须包容先进文化,并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增长结果的包容

包容性增长在经济增长条件、过程包容的基础上,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结果的包容。经济增长结果的包容包括:对利益和谐的包容、对经济可持续性的包容与对道德伦理的包容。一是经济增长对利益和谐的包容。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注意经济增长成果分享中的利益和谐问题。和谐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和谐,实现经济利益的和谐就要求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倡导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强调机会平等就是要通过消除个人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不断消除人们平等参与经济增长、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方面的障碍。从机会平等的视角出发,包容式增长是指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发展机会,社会所有成员都可以平等利用这些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收入和能力,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二是经济增长对可持续性的包容,经济增长如果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导致无未来的增长,通过总结长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人

们意识到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增长是不可取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四个因素:能源供给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自然资源供给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因此,经济增长对可持续性的包容应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关系,充分合理地利用能源。把长期增长与短期增长结合起来,重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作用。三是经济增长对道德伦理的包容。道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经济主体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和道德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价值意义。因而,道德是推动包容性增长的精神动力。正确而合理的生产与消费的行为是提高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道德观有利于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安排。道德约束是促进经济主体达成合作的基础,道德力量可以促进经济主体的合作,提高合作收益,降低经济增长中的交易成本。同时,道德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中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通过促进二者的统一实现包容性增长。

二、包容性增长的特征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与非包容性增长相比较,包容性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包容性增长体现了新的增长目标模式

非包容性是一种经济增长至上、GDP至上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長,同时又把经济增长简化为GDP增长,即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社会保障的工业化道路。非包容性增长的典型后果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基尼系数持续扩大。包容性增长与非包容性增长有本质的区别,包容性增长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目标模式,在经济增长理念上,包容性增长反映出了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同来拉动,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依靠内需拉动和就业导向,以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的后果方面,强调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矛盾的缓解,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群体差距的缩小。

(二)包容性增长倡导公正和公平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要素:一是强调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包容性增长重新描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良性互动的内在包容性,主张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视各个利益主体矛盾的缓解,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群体差距的缩小。强调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重视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主张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三是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包含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四是提高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目标,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争取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确保民众有基本福利保障。五是确保民众的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包容性增长是指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发展机会,社会所有成员都可以平等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包容性增长倡导了新的增长价值导向

包容性增长向全社会倡导了新的增长价值导向:一是倡导增长成果共享的价值导向。增长成果共享价值观的含义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共享增长成果,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同区域共享增长成果,解决区域之间发展成果共享失衡问题,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区域之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城乡之间共享增长成果,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消除城乡市场分割、体制分割、产业分割,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共享增长成果的机制。二是倡导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要改变过多强调GDP的增长理念,在经济增长中更多地强调民生,在收入分配等方面都要向穷人和弱势群体倾斜。三是倡导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包容性增长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的增长,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社会成员都应该在经济增长中获得相应的份额。这种增长应该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国富”与“民富”相结合的价值导向。包容性增长强调民富优先,意味着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意味着更多的社会产品分配给居民而不是企业和政府;意味着政府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而不是用于项目建设。使社会财富更多地为居民所有,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在经济增长中都该得到极大改善。

(四)包容性增长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

经济增长模式分为两类: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和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把“物质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把物质生产的高速度和物质财富的高积累及物质生活的高消费放在核心的地位。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实践来看,最初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物为本”的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总是倾向于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而包容性增长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以人的自由发展和福利改善为出发点,以人本主体的自由为核心,以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为侧重点来设计发展的思路和实现路径,把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不仅重视物的增长,而且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把提高人的生活福利、拓宽人的发展空间、维护人的发展权利作为包容性增长的终极关怀。

三、后改革时代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取向

包容性增长在实践取向上与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是有机衔接和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战略思想,转变发展方式是战略措施,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模式。

(一)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

涵,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发展以人为基础、发展成果由人分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包容性增长所强调的共享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平等增长、全面增长是内在统一和相互衔接的,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丰富了科学发展内容,突出了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包容性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统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是:由数量型、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由资源耗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由经济主导型的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增长转变,由低成本的扩张向高效率创新型的增长转变,由经济增长转化为内生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的增长转化为民间投资推动的增长,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而这些转变与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包容性增長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战略导向,通过包容性增长打破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包容性增长内在统一的实践取向

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的实践取向就是要求在后改革时代的经济增长中要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民生为导向科学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调整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调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后改革时代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立后改革时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

参考文献:

[1]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7.

[2]洪银兴,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J].学术月刊,2010,(1).

[3]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1).

[4]任保平,从以物为本的增长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增长模式的转型[J].改革与战略,2009,(9).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