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2011-07-01杨亚利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杨亚利

摘要:认为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变成为“女人的村庄”。这种情势下,农村女性则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主力军。她们具有建设者和被建设者的双重身份。既有作为建设者的有利条件,也有作为被建设者的自身不足。要以“乡风文明”为中心,探索一套有效机制,激发和培育她们的文化自觉性,充分调动女性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她们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女性主体作用;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2-0026-0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在关注经济建设、社区建设的大前提下,更加关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对人的建设,是在人的物质文化建设基础之上的涉及精神层面的建设问题,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成为“女人的村庄”的情势下,农村女性则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主力军。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她们身上时,却发现她们具有建设者和被建设者的双重身份,以这种复杂的身份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新课题。

一、女性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者的优劣势分析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依然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而在农村目前的状况下,女性农民群体则无疑是重要的主体力量。她们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一)作为建设者的有利条件

1女性的社会位置明显前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量男性劳动力流向城市。据相关数据,2008年陕西农村从业人员1449.4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902万人,比重为62.23%。若按同期陕西人口性别比105.8:.100推算,农村女性从业人员约有704万人,按相同比重推算,从事农林牧渔业妇女约为438万人,有266万人在非农领域就业,广大农村妇女被推到社会活动的前台,成为农村各项活动的主要角色。在户县东韩村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原来尽管也参与农业生产,但主要是辅佐丈夫教育孩子,而今天村里的农家乐、自乐班女人们都是骨干。近年来,陕西民间相继推出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女传承人和文化能人,她们的“文化绝活”及其影响力显示出其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和潜质。

2参与热情日渐高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各项活动基本是男性主位,女性陪衬。女性农民的活动主要是生产上的辅助劳动,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很少。她们的“活动场域”主要是家庭私人领域,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家务劳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她们积极性的发挥提供了施展空间。如东韩村女性自从办农家乐以来,既接待国内客人,也接待外国旅游团。接待的需要,促使她们主动学习外语,领跳交谊舞,健身广场也活跃着她们的身影。

3交往意识有所增强。女性农民往往喜欢文化交往和精神交往,最喜欢非正式交往,且具有信息传递快和影响大等特征。女性农民通过走亲戚、赶集相互交流,传播信息,并且可以通过信息传播而产生某种行为模式,发挥模仿效应。据课题组另一典型调查点的结果,“宜川县巧手专业合作社”吸纳和带动周边从业人员750人,不仅为广大农村妇女架起了一座走向市场和成功的桥梁,拓展了女性农民的增收渠道,还增强了她们与社会的互动,扩大了社会影响,起到很好示范效应。

以上特征既反映了女性农民理应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同时也表明她们具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先天优势和后天潜能。

(二)作为被建设者的自身不足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浸润、陈旧观念的束缚及传统社会对女性农民的定位等主客观条件制约,决定了女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课题组在合阳县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女性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所占比重为35.78%,高中及以上为26.96%,大专及以上仅为9.8%。且农村女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文化程度低,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又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

价值观念错位和道德素质较低。调查结果显示,有12.21%的被调查者回答2008年最主要的收入支出项目为红白喜事支出。另外,少数农村女性丢弃传统价值观,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识淡化,致使一些传统家庭受金钱冲击而解体,甚至酿成血案。另据调查显示,因媳妇不孝甚至虐待老人而造成贫困的老人,占到农村贫困老人总数的四成。

缺少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呈现出普遍缺失状态,留守在此的女性农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她们空闲生活的娱乐方式不是打扑克牌、麻将等,就是现代传媒裹挟而来的消费享乐文化,女性农民已经没有切合自身情感生活的精神家园,客观上导致其精神贫困和空虚,致使封建迷信宗教活动在一些地区泛滥。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同时也为她们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困难。这种状况说明女性农民自身素质亟需提高,她们自己就应当是“被建设者”。所谓“被”建设有两个表现,一是女性农民自己作为主体改变自己这个客体。二是外在的力量把她们作为建设的对象施加影响以求其予以改变。通过长期的渐进式的影响活动,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政府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推动等等,对农村女性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改变。

综上所述,女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既是建设的依靠力量,同时又是被建设的对象。她们“一身兼二任”的双重身份是相互交织的。探讨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机制问题,必须兼顾到这个基本情况。

二、女性参与对推动以“乡风文明”为中心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含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当前应围绕这个中心,发动和依靠女性农民,促使她们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身体力行,“文明乡风”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从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人手。只有旧风俗、旧习惯日渐式微,新乡风才能取而代之并蔚为风气。据关中农村调查发现,农村婚丧消费出现节节攀升趋势,其背后反映的是农民要面子和从众心理。农村女性尤其是农村青年女性应成为“改造陋习,倡导农村新风尚”的排头兵。只要她们不盲从,带头破除陈规陋俗,在婚丧问题上敢为人先,从简办事,在日常生活中拒绝参赌和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就会在改变陋俗的同时使自身也变得高雅。

(二)以身作则,“和谐家庭”

家庭的和谐幸福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维度。女性是“和谐家庭”的主导因素。以家庭养老为主是陕西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养老模式,而女性农民特别是中年妇女责任重大,贡献突出。据课题组问卷调查,在回

答“村里最不好的风气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29.01%的被调查者(农村妇女)选择了“婆媳关系不和睦”这一选项,是所占比重最高的选项。因此,农村女性特别是中青年女性可以带头发起创建“和谐家庭”活动。

(三)发挥长处。“和谐邻里”

邻里关系是农村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且农村女性在邻里关系中作用突出。女性在邻里关系中要较之男性相对交流的频率高,参加互动量大。尽管目前由于社会和家庭对她们的期待使其关注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家长里短,但只要女性能通过增进新知识,减少依赖性,走出家庭,更多关注新农村建设等社会问题,她们在邻里关系中的长处就可以得到正面发挥,女性农民就会成为和谐邻里、文明乡风的创建者。

(四)建立文化社团,积极参与文体活动

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就要支持农民自发建立文艺团体、积极参与民间文艺活动。女性参与民间文艺活动所带来的农村文化价值的趋同性,有利于增强妇女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也有利于形成村民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自发和引导建立社团组织,及自办文化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妇女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真正的主力军。基层妇女组织可以建立乡镇妇女文联社团(即乡镇妇女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挥联络、协调、服务、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等功能。

(五)建设文化场所,提升女性农民自身素质

乡村文化,事关生活方式问题。当前的农民问题,不纯粹是生产方式问题,而更是生活方式问题。在课题组问卷中,在回答农村妇女“闲暇的时候都干什么?”这一问题时,有48.04%的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34.31%的回答“聊天、打牌或打麻将”,27.45%的回答“逛街或串门”,仅有15.69%的调查者回答“自己补习知识”。所以,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这就不是仅靠文化娱乐活动能实现的,而必须要通过建立文化场所才能逐步达成。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注重发挥妇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既要把陕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相融合,又要把文化的地域特点与现代文化的普遍要求相融合,更要兼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三、探索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女性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女性作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发挥其积极性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激发和培育她们的文化自觉性。主体的自觉要靠主体自身的建设,而主体自身的建设又离不开一整套有效的机制。

(一)以各种激励手段,建立女性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机制

1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前提,建立物质激励机制

物质利益是社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强化基层组织的利益整合功能,以解决农民关切的民生难题为突破口,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物质激励机制,方能调动女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内在激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合阳县妇联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解决了农民吃水难、交通不便等生活困难。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心情愉快了,就能自觉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通过不同类型的表彰活动,建立精神激励机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更追求社会群体中的认同感、自尊感及成就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精神需求也会逐渐成为主导需求。所以在物质刺激的同时还要注意给予女性农民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等精神激励,它们具有刺激作用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家庭”等各种表彰活动,促进女性树立正确人生观,激发其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3引导农村女性形成内生机制,以充分挖掘其内生力量由于内生机制在事物发展中起根本性作用,农村女性要实现由“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真心实意参加文化建设,并发挥主体作用,根本途径就是要挖掘她们的内在潜质,刺激其文化自觉性,激发其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觉醒,形成内生机制。当这种内生力量越强大,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队伍就越成熟。为此,政府要赋予农村女性参与文化建设决策者的地位,发挥其兴趣及特长自办文化团体,激发她们文化参与的内在积极性和热情。

(二)创建适合女性实际的调控、引导机制

1完善创新“三下乡”活动机制,满足女性农民实际需要“三下乡”活动应当充分考虑女性的实际需求,把“三下乡”变为“三进村”,从农民实际人手,满足真正需求,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做到“雪中送炭”,有的放矢地满足不同女性群体的差异性文化诉求,把输送和促使农民自身的觉醒结合起来,方能发挥她们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作用。

2构建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新机制,培养女性农民新思维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让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1)应加强村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村务管理信息化,使妇女获得政策和用工信息。(2)文化部门应根据女性农民的实际需求,制作并赠送她们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3)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城市教师、农科专家下乡支农的积极性;妇联可以组织女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自愿的“支农”活动。通过传授知识,启发其心智,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3抵制旧思想观念,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农村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也有腐朽文化因子和网络媒体传播的颓废文化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相混杂,导致农村低俗文化泛滥。所以,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先进思想武装女性农民,用科学理性思维改造女性农民;其次引导、鼓励、组织她们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第三,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妇女群众进步,以先进的乡村文化促使传统旧式农民转化为现代新式农民。

(三)构建适合女性的社会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一是政府的保障。一个国家转型期出现的女性农民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不是农民自己造成的,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解决的。为此,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妇联的保障。妇联组织应为妇女发挥主体作用保驾护航。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培训、法律援助、满足女性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要纳入政绩考核。把妇女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或内容纳入陕西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并使其制度化。

2财力投入保障面对有限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逐步建立适合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县文化馆、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机构的运转经费和对农民的培训费用;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责任,明确分担比例,建立财政分级投入新机制;制定并完善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补贴制度;改变传统财政直接投入方式,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及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新机制,培育农村文化产业骨干和战略投资者。

3措施保障一是探索和建立妇女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妇女的技能和文化素质。针对以往培训没有女性参与比例的要求,普通农村妇女很难获得培训机会。为此,应针对妇女群体,开展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多渠道的女性农民培训机制,建立培训女农民长效机制,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可以利用闲置的空校成立村民学校,建立针对女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基地。二是普及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女性农民工作信息站、草根电台等节目,搜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机会,宣传政策法律知识。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女性农民大讲堂。请志愿者搞各类讲座。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妇女作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主体之一,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女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慧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8-23.

[2]康芳民,农村妇女与新农村建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65,83.

[3]赵晓峰,新农村建设的再思考—一从农民主位说起[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1):4447.

[4]曾长秋,李昱,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N].光明日报,2006-12-22.

猜你喜欢

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