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食用菌对玉米秸秆分解能力的比较*

2011-05-30卢朝亮金仕源

食药用菌 2011年3期
关键词:白灵菇平菇菌种

卢朝亮 金仕源

(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9000)

农作物秸秆作为牛、羊等草食动物的饲草,因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含量高、质地粗硬、体积大、不易被消化吸收等原因,利用率很低,我国每年各类秸秆的总产量约5.7亿~6亿吨,而用于饲料的量还不足10%。以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食用菌,在采菇后的废料中具有畜禽所易吸收的菌丝蛋白、真菌多糖等营养物质,添加于饲料中饲喂牛、羊等,对牛、羊等的免疫力和肉质的提高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食用菌类对农作物的分解作用的研究显得非常有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杏鲍菇、白灵菇、平菇菌种由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提供。玉米秸秆从农户中收集。

1.2 试验方法 以玉米秸秆为主料,辅料为0.5%葡萄糖、0.2%尿素、0.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1%生石灰。将辅料溶于40℃左右温水中,用喷雾器喷洒到粉碎后的玉米秸秆中并混匀,逐渐加水至含水量达到60%,装入17×25(c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800 g左右,套菌环,封口,高压灭菌2.5 h,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接入菌种。

将制备的玉米秸秆培养基分成4组,每组10袋。其中一组不接菌种作为对照 (CK),其他3组分别接入杏鲍菇、白灵菇、平菇菌种,每袋接入麦粒菌种15 g。将4组菌袋置于25℃培养室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每天进行观察,每6天记录一次菌丝生长详细情况,直至最后一袋栽培袋长满菌丝后,脱去塑料袋,把培养物烘干,测定粗蛋白、粗纤维素含量,进行数据处理与比较。

1.3 检测方法 每天对菌丝的颜色、密度、状态进行常规观察,每6天测量一次菌丝生长速度并标记,详细记录观测结果。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测定粗纤维素含量:取玉米秸秆培养物5 g,分别烘干剪碎,加中性洗涤剂 (在标准使用浓度时显示为中性的合成洗涤剂)50 mL,100℃加热1 h,抽滤,滤渣加75%中性洗涤剂,25℃下水解3 h,加7%的H2SO4定容,放置过夜,过滤定容,采用范氏 (Van Soest)洗涤纤维分析法测定纤维素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长势 3种食用菌菌丝长势都较强,其中白灵菇、杏鲍菇菌丝更为致密、健壮,呈绒毛状,平菇菌丝絮状;各品种菌丝都很整齐 (表1)。3种食用菌菌丝在接种后长速的趋势表现一致,第6天开始明显生长,第12天开始长速加快,至第18天时达到生长高峰,平菇的长速达0.75 cm/天。第18天以后,菌丝长速下降,至24天时,平菇的平均长速为0.47 cm/天,明显低于第12天至第18天期间,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平菇菌丝长速优势明显。

表1 3种食用菌菌丝长势及长速比较

2.2 玉米秸秆经食用菌发酵后营养物质的含量

(1)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经3种食用菌发酵后的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 (图1),其粗蛋白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灵菇>杏鲍菇>平菇。相互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图1 发酵后基质中粗蛋白含量

(2)粗纤维含量。玉米秸秆经3种食用菌发酵后,粗纤维含量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图2)。其中平菇对粗纤维的降解能力最强,粗纤维含量降低到17.25%,杏鲍菇和白灵菇降解能力稍弱,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到20.87%和21.97%。

从上可见,3种食用菌菌丝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上的长势均较好。经3种食用菌发酵后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显著。与对照相比,发酵后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纤维素的含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平菇菌丝,生活力强,适应面广,对于进一步提高秸秆等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经发酵后秸秆中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图2 发酵后基质中粗纤维含量

[1]张 强,陆 军,侯 霖,等.玉米秸秆发酵法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进展 [J].饲料工业,2005,26(9):20.23.

[2]刘 娇,宋公明,马立娟,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水解糖化效果的影响 [J].饲料工业,2008,29(1):31.32..

[3]郁红艳,曾光明,黄国和,等.木质素降解真菌的筛选及产酶特性 [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5):639~642.

[4]张业录,赵 华.木素降解菌的筛选和氯酚生物降解研究[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4):17~21.

[5]邓 勋.几种食用菌菌株对稻草的生物降解研究 [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白灵菇平菇菌种
白灵菇菜谱(四)
白灵菇菜谱(一)
白灵 菇菜 谱(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平菇种植记
平菇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白灵菇炒鱼丝
平菇冬季提温发菌效果好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