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与“海外浙江”建设

2011-05-25杜平许烨

浙江经济 2011年15期
关键词:比重服务业浙江

文/杜平 许烨

浙江人均国民收入和国民储蓄水平,决定了浙江已经到了由商品输出转向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发展阶段

未来5-10年,是浙江由人均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应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加大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努力建设“海外浙江”,助推浙江地区率先向先进经济体成功转型。

转型升级新趋势

尽管近年来传统工业作用不断弱化,工业化仍将是浙江国民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特征。“十二五”时期,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型工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将完成一次大调整转换,并为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浙江迈入后工业化社会埋下伏笔。

(一)工业化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主潮流

产业升级和新兴工业发展形成的第三波工业化浪潮,刚刚在浙江形成燎原之势,工业化仍是浙江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是由于制造业公司规模扩张、消费升级驱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快发展等因素,浙江可能形成大规模的技术工艺改造、绿色产能更新投资势潮;二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持续东移,从而继续推动浙江工业化进程;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纵深发展;四是未来城市化仍需工业化来推动人口与产业的集聚,高加工度的重化工业将与城市化水平同步提高。浙江的第三波工业化浪潮,将逐步形成以机械电子装备为支撑、高新技术较快发展的产业局面。

培育形成一批巨型公司跨国企业。随着市场扩张和“走出去”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组织制度等的完善,浙江出现了一批实体产业为主、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跨国型公司企业,这主要建立在目前6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老口径)和数十万家三产企业法人单位的基础上(金字塔型)。可以预计,“十三五”期间,世界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或将达到5家。值得注意的是,2006-2010年中国500强浙企排名变化,绝大多数国有或国有控股浙企,营业收入的全国排名下降甚至不见踪影;而几乎所有民营性质的中国500强浙企,在全国排名均有所上升或快速上升。

(二)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料将取得突破

工业结构实现高加工度化。新世纪的头一个10年,浙江工业行业结构调整虽有一定突破,但并没有大幅度实现升级,这种情形有望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显著改善,宏观发展形势也将起重要影响作用。“十二五”末,预计机械电子装备比重将达到40%以上,电力燃气水的供应生产业比重略有上升,食品饮料烟草将保持当前份额不变或略有下降。同时,随着价值链、产业链升级,以出口附加值相对高的产品为主,出口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行业结构调整实现突破。“十二五”时期,预计随着加工装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浙江霍夫曼系数有可能达到0.5的水平,“知本”(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以产品附加值和行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为主。同时,以软件物联网、节能环保、通信、微电子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其成果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成为有效推动工业结构技术集约化的先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主力军。

(三)建筑与服务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加强

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尽管2010年底浙江第三产业比重仍仅为43.1%(二产比重为51.6%),实际上浙江经济已经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完成了一次大的“被动转型”,主要表现在建筑业与服务业比重合计首次超过工业的比重。2010年,建筑与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9.1%,工业比重仅为45.9%。近年来,浙江第三产业投资已经连续数年快于工业、制造业投资,连续快于工业的增长势头已经形成,服务业利用外资将与工业利用外资平分秋色。人口结构转变、就业意愿变化,以及劳动比较优势弱化与资本新比较优势确立,将进一步推动浙江服务业加速发展,至“十二五”末或将超越第二产业的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作用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随着传统产能升级、金融深化与“走出去”步伐加快,建筑业和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4个门类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望保持在30%以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批发贸易、物流、软件业、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环境管理、居民服务、教育、文化创意等15个大类行业,将继续成为未来服务业乃至经济主要增长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约占这些行业比重的65%,由于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大型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金融、物流、软件、科研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较快。

(四)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快和深化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未来三年中国对外投资额将位居世界第二。浙江早两年就已成为资本净输出省份。2010年底,浙江境外投资总额累积达到83.6亿美元,境外投资额、企业和机构数居全国省市之首,近5年的总投资中3/4来自民营资本,尤其是“十一五”外经发展成为最大亮点。以桐乡市为例,2006-2010年累积对外直接投资1.75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93%,占1994-2010年累积投资总额1.86亿美元的94%,境外投资发展迅猛;境外投资方式由过去单纯设立贸易公司向境外营销网络、生产加工企业、资源开发等多元并举转变,投资行业重点向矿产开发、冶炼、玻纤、纺织、电子照明等行业发展,对外投资遍布五大洲23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华友钴业在刚果(金)投资3857万美元收购铜钴矿,成为全市外经单体最大项目。

对外投资将成为浙江跻身高收入国家地区行列的主要驱动力。现阶段浙江加速对外投资和向中西部梯度转移部分传统产业,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邓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雁行发展模式。对外投资和“走出去”,一方面有助于参与国际分工竞争、提高企业素质和转移部分传统产业产能,发展本地总部经济、创意中心、资本利润中心,推动浙江制造向产业链高端转变;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境外研发销售机构和营销网络,吸纳海内外高级要素、先进技术,促进品牌境外推广,反哺发展本地产业与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均GNP水平。事实也证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持续的对外投资和产业梯度转移,即加速向东亚各国转移传统产业甚至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并没有掉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和“产业空心化”陷阱,相反通过主导产业更替、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效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迈入后工业化社会。

鼓励建设“海外浙江”

浙江的人均国民收入和国民储蓄水平,决定了浙江已经到了由商品输出转向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发展阶段。着眼全球视野和长远,积极参与亚洲供应链乃至世界供应链的构建,加速发展海外投资,努力建设一个“海外浙江”,大力发展“海外浙江人经济”,促使浙江率先向先进经济体转型升级。

加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合作。以资本输出、境外资源开发和境外项目合作为主,加强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合作。2010年,中国GDP与日本相当甚至略超,但不能忘记日本还有一个“海外日本”,技术水平、资产实力规模远在中国之上。加快以省级政府层面为主导制定相关规划和战略,设立海外(省外)投资办公机构,引导推进资本输出到新兴国家和地区,发挥侨务部门协会、海外浙江华人的作用,投资开拓当地市场,推动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积极开拓南非、尼日利亚等非洲市场,强化资源矿产、生产制造、贸易流通等领域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鼓励企业境外设厂投资、开发工业园和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产能,利润返回浙江本部。加强与巴西、俄罗斯、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尼等新兴市场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其“成长型市场”的优势,推进产业整合、市场占有和优势人才引进。

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合作。设立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并购重组并重,加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危机为具有比较优势和充足现金流的企业进行横向整合、产业重组、兼并收购创造了绝佳机遇,也有助于其绕过贸易壁垒。当前,重点应瞄准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业,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境外的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逐步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型公司;加快推进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光纤、信息工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学仪器等领域的技术专利合作和装备进口。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地区性营销中心,通过境外投资合作,推进本土品牌国际化,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和减少摩擦。加强与港澳台资本市场的互动,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扩大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

培育跨国公司与创建国际品牌。浙江经济如要实现转型升级或跻身高收入水平地区,必须拥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和国际性品牌。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一方面是加快海外拓展和建设“海外浙江”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廉价的资源、土地、劳动力的优势先后丧失,倒逼企业向品牌、质量和供应链整合转变的结果。目前,浙江累计注册商标数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10,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1件,但其中全国和全球性的知名品牌很少,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耳熟能详的品牌几乎没有。围绕建设“品牌强省”的目标要求,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品牌市场,加强产品国际商标注册,积极推广国际先进标准认证体系。鼓励实力雄厚民企及国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推进品牌战略,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或建立品牌联盟等方式,加强对跨国投资发展和营销网络构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争取有朝一日打造形成浙江的“三星”、“现代”、“本田”和“丰田”。

猜你喜欢

比重服务业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