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2011-05-14

杂文选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浮云黄山冷漠

南 瑞

12月13日,黄山,十八名复旦大学生进入未开发的危险区域探险,因装备不足和经验匮乏,被困山间。黄山发动两百多人上山营救,成功将十八名学生解救,却有一名警察因给一位女学生让路,不幸坠落山崖牺牲。初看这条新闻时,并未有太复杂的感觉,毕竟,驴友探险被困已不算新闻,救援人员成功救出被困人员亦不算新鲜事,只是这次的营救行动中牺牲了一位警察,心中除为这位警察默哀之外,再无其他想法。岂料,事情在几天后,在网上排山倒海般地热闹起来。先是安徽一位新闻工作者在网上爆出十八位大学生的冷漠,接着网友翻出被救人员的对话记录,没时间感恩牺牲警察的原因是他们正忙于“抢班夺权”,另外在复旦大学的校园论坛上,控制舆论、危机公关的发言也让人感觉分外刺眼。

对于这一次的救援,“值不值”似乎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争议点,毕竟从1982年的大学生张华为救掏粪老农而牺牲,就已开始了“值不值”的社会大讨论。二十多年来,此类话题从未停止过,去年的长江大学学生为救落水儿童牺牲,也引发过此类讨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值与不值永远无法判断,因为没有一架天平,可以称重我们的生命。在这两件事情中,大学生作为救援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人们在唏嘘之外,更多表达的是对他们的尊敬和赞扬。长江大学牺牲的三位学生均属“90后”,他们的行为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90后”的刻板成见。在复旦的“黄山门”中,大学生由施救者变为被救者,公众的焦点也由“值不值”转移到了被救大学生的冷漠上。面对一个同龄的年轻生命的消逝,从他们的话语和文字中察觉不到一丝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者的感恩,而是关心怎样为自己牟利,以及怎样通过控制舆论来维护学校形象,更有声音甚至叫嚣“比起大学生的自由探险精神,一两个人的牺牲算不了什么”,这些话听得人齿冷骨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但现在的大学,俨然已是个小社会,不复有象牙塔的光环,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官僚。学生们在睚眦必报和锱铢必较中成为合格的市侩,原本需要承担的责任,所要背负的梦想,与各类证书和学生会的职务比起来,都是浮云啊浮云。大学的精神本在于培养学生改变世界的理想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责任心,但在此次事件中,学生们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草率行事,对他人的生命更是冷漠,这样的大学生,我们还有理由期待他们能将世界改变得更美好么?

如今的大学校园,实用主义至上,作弊、抄袭、贪污、腐败,桩桩件件的道德沦丧,一点都不逊色于其他行业,这次事件不过是一个爆发而已。“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大学之疾,虽不至深入骨髓,但也绝不在腠理、肌肤。在无可奈何之前,要拿什么来拯救你呢,我的大学。

【原载2010年12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文化透视》】

题图 / 染 / 富兰克林

猜你喜欢

浮云黄山冷漠
突然之间
东霞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
浮云
黄山冬之恋
学生写话①
回答
奔驰CLA45 AMG
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