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校高干及高级知识分子血脂情况的分析

2011-04-26关秀萍武汉大学医院内科武汉430072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患病率胆固醇

关秀萍 (武汉大学医院内科, 武汉 43007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结构营养型转化,高血脂的患病率逐年提高,并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由于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时间较长,故一般人出现血脂异常后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只有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时,人们才意识到血脂异常的危害[2],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为了解高校高级知识分子的血脂异常情况,提供制定血脂异常防控方案的科学依据,现将2 202例武汉某高校处级以上行政管理人员及教授的血脂检测结果做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0-03~2010-06我校健康体检的2 202例处级以上行政管理人员及教授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702例,年龄31-98岁,平均年龄(62.5±0.33)岁;女性 500例,年龄34-90岁,平均年龄(62.0±0.58)岁。男女均按10岁年龄段分组,≤40岁组:男78例,女16例;41-50岁组:男352例,女107例;51-60岁组:男292例,女107例;61-70岁组:男346例,女103例;71-80岁组:男516例,女140例;>80岁组:男118例,女27例。

1.2 方法及内容 体检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检查项目:所有对象均详细询间病史及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及心率等。清晨空腹抽静脉血,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肝肾功能。按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标准[3],将血脂异常划分为边缘升高和升高。边缘升高(A表示):TC≥5.18 mmol/L、TG≥1.70 mmol/L、LDL≥3.37 mmol/L;升高(B 表示):TC≥6.22 mmol/L、TG≥2.26 mmol/L、LDL≥4.14 mmol/L。并参照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3],对血脂异常者进行低、中、高危的危险分层。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和性别间生理指标的差异,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频次数据分布的差异,评价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危险分层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TC,LDL-C水平均与年龄有关,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F5,2195=6.35,P < 0.001;LDL - C:F5,2195=4.93,P <0.001),50 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1-60岁组达高峰,70岁后有所下降;TC水平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则高于男性(F1,2195=49.21,P <0.001)。LDL - C 水平男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2195=2.22,P=0.137)。TG 男性高于女性(F1,2195=8.05,P=0.005);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95=4.59,P <0.001)。男性在41-50岁组达高峰,随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则随年龄增加而增高,71-80岁组增加明显。HDL -C 女性高于男性(F1,2195=270.60,P<0.001),男女分别在>80岁组和51-60岁组达高峰(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水平(±s,mmol/L)Tab 1Blood fat level i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ages(±s,mmol/L)

表1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水平(±s,mmol/L)Tab 1Blood fat level i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ages(±s,mmol/L)

?

2.2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异常检出率 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6.1%,女性59.2%,不同年龄组间比较男性差异不显著(χ2=5.62,df=5,P=0.35),女性差异显著(χ2=11.47,df=5,P=0.04)。男性在51-60岁组检出率较高,为63.4%;女性在51-60岁组升高明显,61-70岁组达高峰(见表2)。

2.3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异常情况比较 男性TC、LDL-C异常以边缘升高(A)居多,TG以升高者(B)居多,且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显著(χ2=48.84,P<0.001),60岁之前边缘升高和升高比例较高,60岁以后比例下降,≤40岁组比例最高为33.3%。女性TC、LDL-C边缘升高比例(A)和TC、TG升高比例(B)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显著(边缘升高TC:χ2=13.78,df=5,P=0.02;LDL-C:χ2=16.59,P=0.005;升高 TC:χ2=12.06,P=0.03;TG:χ2=13.86,P=0.02),二者均在 51 -60 年龄组比例最高(见表3)。

表2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异常检出率 例(%)Tab 2 Abnormal rates of blood lipids i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ages cases(%)

表3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异常情况比较 (%)Tab 3 Incidence of dyslipidemia i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ages (%)

2.4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患病率情况比较 血脂异常患者危险分层中,男女两性随年龄增加低、中、高危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不同(χ2=335.2,P=0.001)。男性 70 岁以前低危人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中危、高危人群患病率则随年龄增加而增高,70岁以后低危人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危、高危人群患病率则随年龄增加而减少(χ2=234.9,P=0.001),见图1;女性低危人群患病率5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0岁以后则逐渐下降,中危、高危人群患病率则在4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而减少,40岁之后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χ2=152.7,P=0.001),见图2。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也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4]。研究表明:TC对急性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即随着TC水平的增加,急性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危险均呈上升变化[5]。随着LD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TG相似[6]。本组资料显示,TC、LDL-C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则高于男性,表明高校教职工中年男性和50岁以后女性,TC水平的快速增加将会导致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上升。

图1 男性不同年龄组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患病率比较Fig 1 Incidence of dyslipidemia in mal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ages after risk stratification

图2 女性不同年龄组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患病率比较Fig 2 Incidence of dyslipidemia in femal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ages after risk stratification

高TG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高TG常伴有高TC、低HDL-C、高LDL-C出现,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必须引起重视[7]。从各组的TG检测结果来看,男性T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变化趋势不显著,而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这一结果提示男性应酬较多,生活和饮食习惯与女性的不同,50岁以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导致TG年龄和性别间差异的原因。

HDL-C被视为是人体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清HDL-C与冠心病发病成负相关,所以HDL-C的升高对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保护性的意义[8]。本研究结果显示,HDL-C水平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但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内分泌的原因,TC、TG水平继续升高,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控制血脂对防治心血管疾病仍十分重要。

本次血脂异常的检出率男性为56.1%,女性59.2%,明显高于有关报道[7],且≤40岁组血脂异常比例男56.4%,女37.5%,提示高校高级知识分子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较高且趋向年轻化,应从年轻时预防血脂异常。

本结果显示,TC、LDL-C以边缘性升高比例较多。目前认为[9],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从正常到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风险,不合理饮食和缺乏锻炼是导致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基本因素,加强患者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可能带来的危害的认识,是防治血脂异常发生的主要手段。而对血脂异常患者的危险分层对临床制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防治冠心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6]。本研究表明,男性低危人群以40岁左右为多,随年龄增加,中高危人数增加;女性则在绝经期后,低危人群发生率随年龄减少,中高危人群比例随年龄增加。这一分布特征可能与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女性雌激素水平减低有关。

综上所述,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的特征应受到高度关注。定期进行血脂水平检测,为教职工提供相关的保健指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做到早诊早治,规范管理,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分别采取针对性的分层干预与管理措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1] 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7):643-647.

[2] 吴桂贤,吴兆苏,王薇,等.1992-2002年北京一组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8):748-752.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编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6.

[4] 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 -310.

[5] 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胆固醇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69 -173.

[6] 武阳丰,赵冬,周北凡,等.中国人群血脂异常诊治和分层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28 -433.

[7] 贺乐奇,王龙武,申春梅,等.上海市部分职业人员血脂水平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2008,23(6):669 -671.

[8] 姚应水,金岳龙,安洲,等.城市社区30-70岁居民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27(4):307 -309.

[9] 孟丽苹,张坚,满青青,等.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及胆固醇边缘升高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8):729 -732.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患病率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微刺激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不同年龄组中的临床结局分析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