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的象似性理据

2011-04-14杨石乔

关键词:情态语气隐喻

杨石乔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一、引言

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隐喻的阐述。最近最具革命性的关于隐喻的论述是由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逊在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里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隐喻所作的界定。[1]近几年,语言学界对于隐喻学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

通常的隐喻研究大多局限于隐喻在词汇层面的体现,而隐喻在语法层面的体现则很少讨论。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的语法隐喻观点标志着隐喻在语法层面研究的真正开端。[2]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为理据,通过从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几个方面对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语法隐喻现象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规律应运而生的,语法隐喻现象绝不是由语言中的任意性因素造成的,而与人类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是人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的语言的本质体现。

二、语法隐喻的距离象似性理据

距离象似性可定义为: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3]也就是说,语符之间的距离越近,则其表示的概念距离也就越近。正如海曼所指出的:两个概念如果在语义和功能上越相近,那么他们在句法层面上也被放置的越近,这两个概念也就越相关。[4]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发话者越发希望得到听话者的反馈,那么发话者就会尽量使用一致式的表达;相反,如果发话者并不在乎听话者的反馈,他就会使用一些较抽象的,即隐喻式的语言。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法隐喻正是抽象语篇和正式语篇的显著特征。因此,语法隐喻在本质上就是距离象似性在言语交流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而且,在语法隐喻的具体层面上也是有距离象似理据可循的。

(一)距离象似性在概念语法隐喻层面的体现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是指及物性系统层次里发生的语法隐喻。根据朱永生等,[5]概念语法隐喻来自讲话者所做的以下选择过程:(1)选择过程的类型; (2)选择与该过程有关的功能成分;(3)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六大过程之间的转换也往往会导致非一致的表达从而促使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通过对以下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非一致的选择或转换并非是任意的、毫无理据可循的。(以下各例中A句均为一致式表达)

(1)A.She danced in Hungarian style.

B.She did a Hungarian dance.

B句是A句的隐喻式表达,B句的表达也比A句更形象,把danced这一物质过程转换为dance这一可以被修饰和量化的名词,使其具有名词的一切特征,这并不是一种凭空的转换,这样使Hungarian可以直接修饰dance,缩短语符距离却使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被拉近。相比A句一致式表达中Hungarian被放在句末,离过程动词较远的位置,B句的隐喻式表达则使Hungarian在距离上与过程要素更加接近,从而也使它们之间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更近一步。从认知的信息处理角度来看,越相临近的概念就越容易被快速激活,从而缩短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同样:

(2)A.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tail.

B.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

B句的隐喻式表达也使原来的物质过程成为可被修饰和量化的名词,同时拉近其与修饰语的距离,使他们之间的语符距离变短,而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更近了。

(二)距离象似性在人际语法隐喻层面的体现

人际语法隐喻被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不使用情态副词、情态动词或谓语的延伸部分等隐性情态取向,而使用由小句来表达的显性情态取向来表示情态意义被称为情态隐喻。而中等量值的情态隐喻在否定层面也是有距离象似性可循的。韩礼德认为中等量值的否定情态隐喻是可以在以下两个类型之间转换的:[2]

Direct Negative

It’s likely Mary doesn’t know

I think Mary doesn’t know

Transferred Negative

It isn’t likely Mary knows

I don’t think Mary knows

可以看出,“直接否定”类型相比 “间接否定”类型而言,否定成分与过程动词之间的语符间距要小,因此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被拉近,语义关系也更容易被激活。因此,前者比后者更具否定意义,这是距离象似性原则在情态隐喻层面的体现。

三、语法隐喻的数量象似性理据

数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需的语言单位数量也就越多;信息的可测度越低,所用的语言单位也就越多。[3]

(一)词汇密度和可测度与数量象似性

韩礼德[2]认为,语法隐喻是书面语的明显特征。口语在语法复杂度上比书面语明显,而书面语在词汇密度上却大于口语。使用语法隐喻的结果是句中的功能词数量减少而实义词的数量增加,同时原有的从句数量也被压缩,从而使句子的词汇密度增大,这样一来,每一小句所分担的语言单位数量便增加了,句子所表达的概念量也随之增加。

语法隐喻的使用还可能造成句子信息可测度的降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语义的模糊。这往往出现在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现象当中。因为名词化的结果提高了信息的抽象程度,同时造成多重语义被“打包”,如:“alcohol impairment”到底是指“alcohol impairs”(alcohol作为“动作者”),还是指“alcohol is impaired”(alcohol作为动作的“目标”)?同样,“the expectation of their parents”是指“their parents expect them”(parents作为“动作者”),还是指“they expect their parents”(parents作为“目标”)?这一系列语义模糊都是由于名词化现象使原有的语义被 “打包”,降低了原有语义的可测度,从而使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信息处理时间。这也印证了Zipf著名的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即语言中的语音长度与信息熟悉度和可预测度成反比。经名词化产生的词往往语符单位较长,不太为人们所熟悉,且往往是一些临时构词,因此让初次接触的人难以预测。

(二)数量象似性在人际语法隐喻层面的体现

不使用情态副词或情态动词而使用小句来表达情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数量象似性的表现,因为小句比情态动词或副词含有更多的语符数量,因此也就能表达更多的语义,如推断、委婉、间接、强调等语气。

(3)A.He probably has left

B.It’s likely that he has left.

(4)A.Everyone would make mistakes.

B.It would be foolish to deny that everyone make mistakes

(3)中B句的隐喻式表达就比A句的一致式表达更多一些推断的语气。(4)中B句的隐喻式表达比A句的一致式表达多了一层强调的语气。

在语气隐喻方面,数量象似性就表现得更加明显。用 “非一致”的形式来实现陈述、提问、提供、命令的言语功能是语气隐喻的表现形式。范文芳[6]曾指出:在 “一致式”表达中只有言语功能本身能产生意义,而 “隐喻式”表达中是语气与言语功能共同产生意义,其产生的意义是肯定要大于 “非一致式”表达的。而以数量象似性为理据,这一层多产生出来的语义只有用增加语符数量来弥补,如 (5)B中加横线部分所示:

(5)A.Pass me the book!

B.Would you mind pass me the book?

而在以虚拟语气为表达形式的语法隐喻中,数量象似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6)A.You should wait till next week.

B.If I were you,I should wait till next week.

B句的隐喻式表达显然在语符数量上多于A句一致式表达。因此,B句也比A句多了一层委婉的语气,这也是数量象似性在语气隐喻中的明显体现。

四、语法隐喻的顺序象似性理据

顺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与思维的顺序象似。[7]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这是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由此也决定了语言的线性结构,但语句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Givon曾经对顺序象似性的语用原则进行了论述:[8]一、越重要的、越紧急的信息越倾向于置于语符列的开头;二、预料性越差、越不易预测的信息越倾向于置于语符列的结尾。王寅[3]也曾经指出,英语中重要信息前置与突显原则有关。且看以下几个例子:

(7)A.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

B.A wonderful sight met Mary’s eyes.

(8)A.The president arrived before the prisoner was executed.

B.The execution of the prisoner followed the president’s arrival.

(7)A和(8)A的一致式表达为正常的语序排列,然而当需要强调的是心理过程中的 “现象”——something wonderful时,(7)B的隐喻式表达遵循了顺序象似性的原则,将其要强调的内容置于句首。当有需要强调即使是在时间顺序上后发生的事件时,(8)B也利用隐喻式表达遵循了顺序象似性原则,“the execution of prisoner”被置于句首突显的位置成为强调的对象,又如:

(9)A.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10)A.Radium was discove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B.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nessed the discovery of radium.

(9)B和(10)B利用隐喻式表达将原一致式中的时间成分置于句首,说明 “他们是在第五天到达山顶”, “镭是在二十世纪初被发现的”,达到了突显时间的效果。可见,这类概念语法隐喻是在顺序象似性的基础上根据言语表达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五、语法隐喻的标记象似性理据

标记象似性可定义为: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及组词的一般顺序;有标记性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性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3]

从本质上来说,语法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标记性现象。正如Goatly所说,语法隐喻可以被看作标记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概念语法隐喻与标记象似性

标记性主要指偏离常规的表达形式,常规的表达、容易预测的信息往往用无标记项来表达。而隐喻现象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一定有额外意义的产生。因此,标记性象似于额外的难以预测的信息。如概念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标记特征。名词化使原先用动词短语表达的无标记信息被 “打包”成复杂的、抽象的、难以预测的信息,从而提高了整个语篇的抽象程度。从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过程也可看出,过程类型、功能成分、功能词类之间的 “非一致”的选择本身也就是一种标记性。而使用这样的标记性 “非一致”表达也往往是有其内因可循的,归结起来,使用标记性的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有以下几个动因:

1.为了使语篇更加直观与形象生动:

(11)A.She was stabbed in the back six times by a knife.

B.She was knifed in the back six times.

(12)A.He put some butter on the bread.

B.He buttered the bread.

(13)A.The cruelty in the world makes me very sad.

B.The cruelty in the world saddens me incredibly.

(11)B的隐喻式使原先作为 “附加语”的“knife”成为标记性的动词,从而直观地表明“她是被刀而非其他凶器刺伤的”。(12)B把原先作为“参与者”的“butter”变为有标记性的物质过程动词,直观形象地说明“他用的是黄油而不是辣酱抹在面包上”。(13)B使常规表达的过程意义和属性意义合二为一成为有标记性的物质过程动词,更形象地描述出了悲痛的程度。

2.隐藏原有的显性因果关系,使之成为隐性的因果关系:

(14)A.Because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people can write business programs faster.

B.Advances in technology are speeding up the writing of business programs.

(15)A.He was afraid of losing,so he did not enter.

B.His fear of losing prevents him from entering.

(14)B和(15)B的都使原有的显性因果关系不再明显,也使表达更加书面化。

3.根据文体的需要,使用有标记性的概念语法隐喻可使语篇达到统一的文体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甚至是滥用语法隐喻会使语篇变得晦涩难懂,有碍于理解。

(二)人际语法隐喻与标记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突出表现在语气隐喻中。言语表达主要有四种功能,即提供、陈述、命令和提问。常规表达中往往可以用多种语气来实现提供功能,用陈述语气实现陈述功能,用祈使语气实现命令功能,用疑问语气实现提问功能。然而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言语功能和语气之间却不仅仅是这种单一的对应关系。人们往往会交叉使用不同的语气来实现不同的言语功能,如使用疑问语气来实现命令的功能、使用祈使语气来实现陈述的功能等等。这种交叉的、非一致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标记性特征。

(16)A.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B.How could you say such a thing?

(17)A.Come with us!

B.Would you mind coming with us?

(16)B和(17)B都是一种标记性的表达方式,由于有标记性象似于额外意义,因此它们都需要人们在认知上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理解,(16)B和(17)B虽然是疑问语气,但这只是其表层意义,而它真正要实现的是命令功能。这样的有标记性表达在英语中看似比较普遍,但对初学者来说就是一种不太容易预测和把握的信息。因此,对语气隐喻的研究以及对英语表达中的这些有标记性表达的把握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六、结语

对于语篇隐喻的象似性理据,本文在此暂不作论述,但也曾经有学者对此有过一些初步的探讨,如刘承宇[9]曾撰文对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进行过论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类语法隐喻中,往往几种象似性会同时得到体现,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也不赘述。通过对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的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理据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语法隐喻绝不是语言中的任意性因素,它的产生与应用是以象似性为动因的。同时,受象似性因素支配而产生的语法隐喻现象对构建简洁、和谐、生动的语篇也是不无裨益的。

[1]Lakoff,George &Mark,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0:5.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350,358.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41,352,368-369.

[4]Haiman,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229.

[5]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23.

[6]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17.

[7]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8]Givon,T.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In Raffaele Simone(ed.),Iconicity in Languag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4:55.

[9]刘承宇.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58-60.

猜你喜欢

情态语气隐喻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