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科课程“研究式考试”模式的构建

2011-04-14王秀丽何云峰

关键词:考试评价课程

王秀丽,何云峰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考试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必要手段和主要方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手段和方法的性质,运用得当,它可以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1]但反过来,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高校课程考试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采用一张书面试卷,其中有很多种题型,如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教师以分数的形式给学生做出终结性评论。这种考试模式不能说没有优点,但其优点是根据课程的性质而显现出来的,对于定性知识的测试可以采用这种考试模式,但对于文科课程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学类科目采用这种考试模式就忽略了这些学科的审美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思想问题教条化了。

那么,采用什么考试模式能体现高校文科课程的特点呢?本文认为,高校文科课程考试应采用 “研究式考试”模式。

一、推行 “研究式考试”模式的现实必要性

“研究式考试”模式的核心是研究,即考查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针对一个课题 (或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原始资料、开展调查、访谈,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个人或小组对这一问题的观点的过程。[2]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式考试”模式不是一种单一的考试模式,而是体现研究特点的考试模式体系。在高校推行 “研究式考试”有其现实必要性。

(一)“研究式考试”模式的推行有利于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保存和传递知识的功能,更 “占据着已知与未知之间这个不稳定而又激动人心的地段,发现知识、创造知识”。[3]换句话说,大学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摇篮。但是,目前大学与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不仅如此,甚至某些因素还妨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使大学原本具有的创新精神丧失了。其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是造成大学创新精神丢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是否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标准,很少顾及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否有思考、是否有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评价模式,养成懒得思考与质疑的习惯,最后变得不会思考、不会质疑以至不会创新。

因此,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模式亟待创新,而 “研究式考试”模式的推行有利于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研究式考试”模式的主旨在于“研究”,也就是在学业评价过程中就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 “发展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学会思考、质疑和创新,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研究式考试”模式弥补了传统考试模式的不足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此种形式与相当多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渐显露出许多弊端。如传统的考试模式比较单一,闭卷笔试多,开卷、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考试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终结性考试多,发展性评价少。这样单一的考试模式既不利于改进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本文所尝试提出的“研究式考试”模式可以弥补传统考试模式的不足。它是一种体现研究特点的考试模式体系,即多种考试形式结合而成的综合性较强的考试模式。不仅包括可以体现学生不同思想的学期论文评价方式,而且还包括了课堂讨论、期末开卷、开卷闭卷结合、学生自主命题等较为灵活的考试形式。这样的综合性考试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考试模式单一的不足,有利于学生质疑、思考习惯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研究式考试”具有发展性、创生性、反思性和互动性等创新特质

“研究式考试”模式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模式,具有发展性的特征,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同时又注意到学习的过程也是反映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

“研究式考试”模式具有创生性的特征。所谓创生性,是指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研究式考试”模式是综合多种考试模式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以研究为特征的考试模式体系,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而形成的结果,因此这种模式可以说是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的。

“研究式考试”模式同时还具有反思性和互动性等的特征。“研究式考试”模式的创新是在不断反思现有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同时在推行 “研究式考试”模式的过程中也要经过反馈,从而进一步总结经验。 “研究式考试”模式在施行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生生、师生以及师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4]

二、“研究式考试”模式的具体形态

概括起来,“研究式考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学期论文考试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以学期论文的形式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教育管理专业的课程为例,《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尽管是有关教育发展历史的课程,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因为学习教育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的把握和借鉴来完善我们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如 “太学”、“书院”、“西欧中世纪大学”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孔子、赫尔巴特、杜威等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对这些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获取原始资料及对资料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可见,在教学活动期间,要求学生提交学期论文体现了研究式考试模式的特点。

(二)课堂讨论考试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讲授为主的,也就是教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但是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其中讨论法是最能弥补讲授法不足的教学方法,而且讨论法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特点。现代大学生,他们的心理诉求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更认可比较科学、民主的教育教学方法,愿意在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空间中成长,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职业选择,更愿意通过一种平等的探讨性的参与学习方式,以获得其从业择业及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因此,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研究意识的培养。课堂讨论评价模式也是研究式评价体系的一种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程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期末开卷考试方式

对于高校文科课程,有些课程需要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中的知识是本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课的知识,才能步入教育管理专业的大门。所以,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考试应该通过闭卷形式考查。而该专业中的专业课,如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知识较为灵活,而且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这些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再加上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强,因此,可以通过开卷或部分开卷的形式考查学生。

关于开卷考试模式的尝试,早在2001年,清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都进行了类似的不同形式的尝试。[5]首先,这种考试模式对教师的命题能力要求非常高,试题要求综合各门课程的知识,要有一定的时代性,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能体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一道试题:“教授治校”是历史上一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试述它的发展历程,并分析 “教授治校”在现代高校管理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这道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教育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同时也针对当前高校管理的问题,具有时代性,又可以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种试题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这种考试模式允许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也在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资料进考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亦可带无限多资料,而只允许学生携带一页A4或B5大小的纸入考场,学生可实现在这页纸上记录了多少内容、记录了什么内容、学校不加限制,但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页纸连同试卷一同上交。[6]

(四)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方式

对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考核时,既有要求识记的,但也有需要学生灵活掌握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部分。如何使两者兼顾呢?我们可以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即卷子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闭卷,基本涵盖了识记的知识点;第二部分开卷,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答完第一部分立即收卷,然后允许学生携带所查找资料做卷子的第二部分。这样,就避免了整份卷子全是识记的或者全部是考查学生能力的缺点,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7]

(五)学生自主命题考试方式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从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看,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为了修完学分,学习是为了评优,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因为在高校中,学习成绩的好坏只取决于期末的一张试卷,而这样的考试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经过反复深入地思考与研究,我们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命题”的考试方式。具体做法是:(1)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程度列出一分试题,试题类型不限;(2)将试题收回进行归类分析,最终确定一份试题,其中一部分是客观性较强的试题,适合大多数学生,另一部分是主观题,从主观题中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虽然我们的 “学生自主命题”考试方式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但是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样的考试方式,既能反映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研究式考试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考试理念要转变

首先,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质疑、会思考、会创新的人才,而不是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人。其次,转变管理理念。高校管理既要符合一般管理理念,但是又要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不能用一样的原材料生产出一样的产品,因此,在考试管理上要根据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有效、灵活地管理。第三,转变教师理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并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而是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诱导,特别是不能用期末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价抽象思维较强的大学生。第四,转变学习理念。高校的学习已经与中小学的学习有所不同,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多少知识的问题,而是培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考试评价中应该体现这一过程。

(二)考试管理要科学

第一,考试的管理方式要灵活。高校考试这一环节主要由学校的教务处组织并管理。因此,考试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教务处的支持。如每学期初,教务处可以鼓励各院系申报考试方法的改革方案,到学期中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和同行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对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案可以建议各学院到期末试行,按照各科教师的评价结果,及时总结考试方法改革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具有代表性的考试模式及时推广。又如,教务处可通过一些措施鼓励各科教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可以每年选取在考试方法改革中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在学校举办的教学改革经验会上作经验介绍,使得不同专业具有相似课程性质的教师相互借鉴和学习。[8]另外,教务处对考试的管理要灵活,不一定所有的考试都要教务处进行管理,有些专业和课程的考试如专业课可以由院系安排,这样有利于院系或专业课教师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模式。

第二,推行考试改革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如学校开展考试模式创新大评比,对取得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个人或团体给予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可以专门设立关于考试方法改革研究课题专项基金,资助参加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师。对考试方法改革效果优秀的主讲教师,每学期折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获得的相应的奖励津贴,其成果可作为校级教学成果奖。

(三)教师的命题能力要提高

命题是考试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命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考试的结果,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如果是闭卷的考试形式,设计命题的内容不仅要体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能把知识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9]因此,考试的内容既应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应有开拓领域、创新型试题,以全面反映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在试卷命题上要充分考虑以上各个方面,在命题题型上应做许多新的尝试,如增加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题型,这些题目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要综合各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充分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考试结果使用要恰当

考试后及时进行总结与反馈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首先,教师的评讲评分能够培养学生关注问题的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有目标地学习;其次,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反馈意见,并看到教师认真对待考试评价,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期望做出适当的调整;再次,通过考试后讲评中的反馈,可以督促教师对试卷命题与评价体系进行及时地反省和调整。正如有学者总结的,“考试后的总结、反馈,对研究考试内容、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深入下一步学习的 ‘中转站’而非 ‘终点站’,适应高校文科课程思辨性、学术性的教学特点”。[10]

[1]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0-51.

[2]刘淑娜.21世纪高等农林院校化学教育教学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研究——多元化考试体系和能力考察与评价模式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187-188,194.

[3]余秀兰.大学创新精神的丢失[J].江苏高教,2001(1):70-72.

[4]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15-17.

[5]汪利,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39-41.

[6]曹荣誉.谈高校课程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9):65-67.

[7]何云峰,李长萍,赵志红.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 “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 [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1-63.

[8]翟晶.英国高校课程考试模式对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启示 [J].教育与职业,2009(2):108-109.

[9]张亚丽.高等学校课程考试之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58-59,79.

[10]林静.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11):92-93.

猜你喜欢

考试评价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准备考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