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心斗角”本义辨

2011-04-13陈明义

四川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阿房宫阿房宫赋杜牧

陈明义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

1 “钩心斗角”本义的几种说法

晚唐诗人杜牧有名篇《阿房宫赋》,文采富丽,骈散相间;音韵合辙,朗朗上口;夹叙夹议,尽情铺叙,揭示主题,警示后人。短赋对秦朝阿房宫华美壮丽,极尽夸饰,采用“移步换景”的描绘手法,让人如临其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在这篇短赋中,历来对“钩心斗角”四字多有不同的解释。

影响颇大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第四次修订本)释条为:

钩:又写作“勾”。唐朝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心:中心。斗:结合。角:檐角。)原指宫殿建筑的结构交错精致。

这一说里“原指宫殿建筑的结构交错精致”,是有道理的。但对“心”与“斗”及“角”的解释,有一定道理,却过于含混,显得语焉不详。

同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说: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钩’也作勾。

这里也没有具体指明宫殿建筑结构的精巧工致是指的哪一部分,或者说哪一细部最具代表性。

在《成语词典.钩心斗角》中说:

吴楚材、吴调候注:‘或楼或阁,各因地势而环抱其间。屋心聚处如钩,屋角相凑若斗’。

这种说法是直接采用《古文观止》编纂者的说法,虽然二吴是清初人,但其释条明显的与商务印书馆版相左,并且将“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起释条,缺乏古建筑学的科学性的形象是形象,却有点望文生义之嫌。因此,二吴的释条,没有商务印书馆的进步。

至于对“钩心斗角”白话转译更是版本不同。如岳麓书社版的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里,是如此译的:

各处建筑都随着地形的起伏而自然变化,四方向核心辐凑,又互相争雄斗势。

这里“心”被解释为宫室的中心,而“钩”与“斗”则用为动词。乍一读似乎通顺,仔细想却让人一头雾水!

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上面释条:“[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完全是商务馆版式与二吴释条的综合,前后缺乏逻辑关联。

那么“钩心斗角”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按照商务印书馆说法它是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那么究竟具体指是古建筑的哪一部位?按照二吴的释条,各因地势而环抱其间的楼、阁彼此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为了正确理解“钩心斗角”的本义,笔者认为除了对《阿房宫赋》文章本身行文方式细辨外,更重要的是应从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去考察。

2 阿房宫,《阿房宫赋》产生的时代及作文的缘由

阿房宫,秦朝著名建筑。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一组比以前新宫更大的宫殿——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阿房宫。这一组建筑群实际上是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所载:

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

……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在司马迁的记述里已经存在后来火烧阿房宫的种种因素了。对此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里指出:

始皇死后,二世复继续营建(阿房宫)。然仅至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最大之灾害,楚人一炬,非但秦宫无遗,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

又据古文献《三辅黄图》载: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周驰为复道,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阿房宫其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实际上,没有等到阿房宫竣工,秦朝就亡了。现在阿房宫只留下东西约长1 km,南北约长0.5 km,后部残高7、8 m的长方形夯筑土台。

无论从司马迁的笔下看,或是从古文献《三辅黄图》记载,还是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所处上林苑属于渭水南面的起伏丘陵地带。并且,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历史上的阿房宫只是朝宫的前殿,但是阿房宫指整座朝宫宫室苑囿建筑群。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又为司勋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晚唐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据作者自己说:

宝历(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说明杜牧的《阿房宫赋》乃借古讽今之作,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他对阿房宫离宫别馆建筑群的描绘属虚写,是想象的产物。

那么这种虚拟的描绘,想象的产物肯定是有现实根据的。这个现实就是杜牧生活时代所存在的唐代宫殿建筑。

3 斗栱及充满理性精神的唐代斗栱

率先将中国古建筑一分为三,即屋顶、屋身、台阶三个主要部分来统筹的是宋代的民间著名建筑师(都料匠)俞皓(五代末吴越西府人,曾著《木经》为宋代《营造法式》问世前的木工典籍。)。

这就是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所论述的中国建筑的外轮郭予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的前三点:

(1)翼展之屋顶部分;(2)崇厚阶基之衬托;(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对于“钩心斗角”本义,无论是二吴的说法,还是商务印书馆版的解释;或指是屋心屋角,或是说宫室精致,不管怎么样说应该都是指的屋顶的部分;而这部分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在唐代应指斗栱。因为在唐代的斗栱不仅属于建筑最为复杂最为精美的部分,同时也对中国古建筑之翼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个中国建筑学家刘质平指出:“中国建筑特点之一,即是常用出檐结构。它的好处很多:(1)遮雨水——让雨水流得愈远愈好,省得将房屋地脚泡软。出檐大时雨水不易淋湿墙壁。因为中国建筑多用土墙或夹泥墙或木板墙,墙脚很容易被雨水浸坏,所以出檐是愈大愈好;(2)操纵阳光——在夏天如果太阳整个直射入室内,是热不可挡的。所以最好利用屋檐来挡一挡[1]。”他还说,关于出檐的做法约有三种:

(1)用椽或飞椽出檐;(2)用挑出檐;(3)用斗栱出檐。

他还特别指出:到了唐代,斗栱已经看作是装饰品“非王宫之居不得施重栱藻井……”。这说明在中国第一部官方颁发的宋《营造法式》前,唐代对于使用斗栱就有礼制的限制;同时也说明了斗栱的高贵品质与应用范围。正是有这样的礼制限制,才有杜牧笔下将斗栱移作于对阿房宫这样的宫殿建筑结构的描写。

而在盛唐以后,斗栱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如建于759年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斗拱,还有敦煌第172窟盛唐壁画上的斗栱,都表明斗拱的成熟形态。因此,杜牧处于的晚唐,所见的斗栱,应是唐代成熟形态的宫殿斗栱,这也正是他对秦代斗栱的推想的现实蓝本。因此,我们也可以合理的推断杜牧笔下所描绘的阿房宫的的“钩心斗角”主要是指唐代的斗栱形制。

斗栱是什么:

梁思成说:斗栱由若干斗与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铺作中构材虽有斗,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栱有五种,但在结构上,其最重要者为集中全铺作重量之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之华栱。华栱之上,或更用向下斜垂之昂,亦为出跳之主要构材,其出跳之数目自一跳至五跳不等。昂尾斜上,压于梁或下,利用杠杆原理,以挑起檐部。栌斗中心及每跳跳头或施横栱,谓之计心,或不施横栱,谓之偷心。横拱用一层者为单栱,双层者为重栱。由出跳之多寡,偷心或计心,用华拱或用昂,单栱或重栱,遂有各种不同之配合[2]。

另一种解释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体系建筑独有的构件,它是用以联结柱、梁、桁枋的独特的托架,与整个构架的关联性十分密切[3]。

斗栱的作用是:

(1)承托作用;(2)悬挑作用;(3)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当代建筑学家侯幼彬在《中国建筑美学》中指出:成熟期高峰的唐宋斗栱,在结构机能和艺术造型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其完美状态主要表现在:

(1)斗栱的承托作用、悬挑功能已臻完善;(2)斗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规范化的斗栱系列;(3)斗栱已从孤立的节点托架联结成整体的水平框架。

关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举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为例。对于佛光寺的价值,梁思成说:“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民殿一处而已。”

虽然在今天我们已无法考查唐代宫殿建筑的实物了,但对唐代的寺院建筑的考查也可以作为替代。刘质平指出:“唐代斗栱用材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都比宋代的第一等材还大,所以唐代斗栱比宋要伟大雄壮。”

侯幼彬也在《中国建筑美学》中说:佛光寺大殿外檐采用了出四挑的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斗栱。我们从佛光寺大殿可以看到,它的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都有柱头方和扶臂拱重叠成井干状。形成内外槽铺作的整体网络。可以说,在像佛光寺大殿这样的殿堂型构架中,特定的构架体系为斗栱提供了最有用武之地,以铺作层出现的斗栱整体,的确发挥了最充分的结构机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斗栱不仅在做法上,组合上显现合理的力学关系与清晰的结构逻辑,而且在造型上形成了合理的、规范化的形式,展示出强劲、雄迈的气势和富有装饰韵味的丰美形象。结构机能和审美形象在这里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应该说是斗栱在成熟期高峰呈现的最佳状态,是理性精神在木构架体系中的重要体现。

并且特别需要指出,作为翼展的屋檐角柱处最为高昂与优美的部分是翼角(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同鸟翼而得名),即“檐牙”;而在其下的斗栱,即“转角铺作”在斗栱系列中又最具代表性。

而在此之前,西周至隋是为斗栱演进的第一阶段。斗栱在东汉末也没有完成力学结构与美学审美的高度统一,而只是初步完成了自西周以来斗栱从垆斗的演进历程。

在此之后的明、清,为斗栱演进的第三阶段。由于明清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取代土墙,墙体材料防水性能提高,促使屋檐悬挑的深度明显减小,挑檐桁挑出距离相应收缩,从而使整个斗拱尺度显著缩小而显现其结构性能的退化。斗栱的作用退化,失却了雄浑、疏朗、充满活力的形象,堕落成檐下一圈细琐密集的繁縟装饰带。梁思成无悲哀地说:“斗栱原始的功用及其美德,至清代已丧失殆尽。”

从以上对斗栱的考察,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的结论:

(1)在唐代,宫殿建筑上的结构最为交错精致部分就是斗栱;(2)由于唐代斗栱的成熟,因此在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成书前,就应有关于斗栱如“计心”、“偷心”等种种名称的存在。

4 新的文法逻辑关系及“钩心斗角”的本义

有了上面的探讨之后,对“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我们可以得出新的文法逻辑关系。

因为阿房宫离宫别馆建筑群所在渭南的上林苑,地势起伏,司马迁说“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也是吴楚材、吴调候注前半部所说:“或楼或阁,各因地势而环抱其间。”因此,正是因为每一处的楼、阁建筑物所处的地势不同,即“各抱地势”,才造成整个阿房宫离宫别馆建筑群需要“廊腰缦回”即廊对整体的串联,并且廊在联结过程是曲折起伏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古建筑的特性之一:建筑群体上在平面展开而又相互联系的。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离宫别馆建筑群中的楼阁之所以“檐牙高啄”屋顶翼展,就是因为采用了“钩心斗角”的斗栱而使屋顶的翼角出檐高远。

这样我们可以对“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得出新的两组文法逻辑关系为:

(1)“廊腰缦回”(结果)——“各抱地势”(原因);(2)“檐牙高啄”(结果)——“钩心斗角”(原因)。

其实这种文法的因果关系的逻辑倒置,在唐诗是大量存在,这里恕不列举。

就在杜牧《阿房宫赋》中也有存在,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全是采用这种因果关系的逻辑倒置的文法,这应该说是杜牧行文的习惯和行文的需用。

这样也清楚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在阿房宫离宫别馆建筑群中,在地势上,楼、阁、廊的平面关系;在宫殿中,翼角与斗栱的结构关系。

有了如上的探讨之后,笔者对“钩心斗角”本义新解释为:钩同勾,动词,勾结、勾搭。心,名词,指斗栱的形制“计心”与“偷心”。斗(d痷)角,名词。指角柱之上的“转角铺作”,借代所有形制的斗栱。由于斗栱为屋顶各种力学复杂关系的节点,起着对联结柱、梁、桁枋复杂的联结与力的传递作用。因此,本文对“钩心斗角”本义新的诠释,对其引伸义的支撑将更加合理。

[1]刘质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阿房宫阿房宫赋杜牧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背黑锅的“纵火犯”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山行
遣怀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