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热点分析

2011-04-13胡智锋周建新

关键词:婚恋交友类节目

胡智锋 周建新

(1,2.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新世纪十年,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竞争最为激烈的十年,也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不断创新的十年。在电视市场化的强力影响下,在媒体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来自收视率的压力,来自欧美、日韩以及港台的电视娱乐节目,不断刺激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作出自己独特的新的探索。十年间,这些新的探索形成了哪些热点?这些热点的背后有哪些复杂的动因?未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将会面临哪些挑战?本文将就此作简要分析。

一、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热点扫描

本文所述的电视娱乐节目,特指电视剧、综艺选秀、婚恋交友、娱乐访谈几种节目类型。新世纪十年,这些节目类型形成了若干电视热点,涌现出大批经典案例,对中国电视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受社会和行业关注。

(一)电视剧:类型化、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在类型化生产和产业化运行方面越来越成熟,大量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纷纷亮相荧屏。

第一,类型化。中国电视剧在类型化生产上的新探索主要表现在电视剧的类型种类越来越丰富,而且同一类型的优秀电视剧越来越多,如家庭伦理类的《金婚》、《北风那个吹》等,谍战类的《潜伏》、《暗算》等,名著改编类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重大历史题材类的《人间正道》、《长征》等,青春偶像类的《玉观音》、《奋斗》等。在类型化的推动下,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更加高效,质量不断提高,彰显了本土特色,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影响。

第二,产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背景下,中国电视逐步迈入产业化的道路,经历着市场化的探索,这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收效也最显著的当属电视剧。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剧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快速,显得更加成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现象:一是明星效应,包括演员、编剧、导演、经纪人等相关工种都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如明星演员、知名导演、王牌经纪人等,他们有大量的受众群,是收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片酬、身价也不断攀升。二是广告效应,包括硬性广告和软植广告都在戏里戏外大量出现,电视剧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广告效应共有几百亿,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电视剧制作公司的重要经济来源。三是投资效应,包括国内外的资金、行业内外的大量资金,如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资金纷纷进入电视剧生产制作中,电视剧俨然已成为一种热门的投资产品,备受青睐。四是联动效应,电视剧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带动电视剧内容生产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完善。例如与电视剧相关的畅销书、音像产品的出版发行,主题公园的开发等。

2010年,上述各个电视剧类型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家庭伦理类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谍战类的《黎明之前》,重大历史题材类的《解放海南岛》,青春偶像类的《杜拉拉升职记》,名著改编类的《红楼梦》等等。尤其是经典重拍在2010年格外突出,曾经产生过重要社会影响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都以全新的“面目”重现荧屏,它们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和产业化探索的经典案例。为了重拍《三国演义》,投资方几经变更;为了重拍《红楼梦》,北京电视台甚至历经一年时间专门组织大型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在海内外选拔演员。这两部电视剧都是大投入、大阵容的大制作,其回报也十分可观。经典名著重拍为什么会如此火热呢?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所谓经典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容创作生产模式,即我们说的类型,类型化生产一定会降低市场风险,节约成本;二是经典名著已具有市场号召力,这些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重拍这些名著从一开始就可以吸引各方面的关注,这对收视和广告效益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对于电视剧类型化,有人说这体现了当代电视内容生产制作水平,提高了电视内容生产的效率;也有人认为固定的模式对电视剧的创新有一定阻碍。对于电视剧产业化,有人说这是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产业化是中国电视剧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有人对电视剧过度产业化带来的广告泛滥、恶性竞争深思忧虑。

(二)综艺选秀类节目

十年间,中国综艺选秀类节目脱颖而出,它们在本土化和大众化两方面的探索较为成功,推出了大量有重要行业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节目。

第一,本土化。选秀类节目是近年出现并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一种节目类型,起源于美国的真人秀。模仿《美国偶像》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自2005年推出之后便迅速火爆全国,2006年这股势头继续延续,各省级卫视以及央视纷纷进军综艺选秀节目,最终形成了中国综艺选秀节目“三驾马车”的格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与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央视的《梦想中国》)。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综艺选秀节目尽管是“舶来品”,但并非一味照搬照抄,在引进来之后不断经历着本土创新,在形式上、内容上添加了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如音乐秀、舞蹈秀、知识秀、武艺秀等;在主题上宣传、弘扬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第二,大众化。从发展脉络看,十年来中国电视综艺选秀节目从明星的“一枝独秀”到众人参与的集体狂欢,其门槛越来越低,参与性、互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众化。这从综艺选秀节目的内容、形式上就可见一斑,总结其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明星选秀”,它充分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和话题效应,制造诸多“卖点”吸引观众,让明星秀出其鲜为人知的技能,如《名声大振》、《舞动奇迹》等;二是“平民选秀”,它依靠其平民性、草根性吸引普罗大众参与,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星光大道》等;三是“明星+平民选秀”,它将前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如《名师高徒》等。

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在收视效果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探索上也十分成功:一是充分考虑了情感元素,参赛选手质朴的情感和人生感悟感染了无数观众,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鼓励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代表着中国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如“孔雀哥哥”和“鸭脖夫妇”;二是继续定位“草根”,“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任何一个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在舞台上展示其天赋和潜能,2010年的冠军得主刘伟就是一名“草根英雄”。

对于综艺选秀节目,无疑它使一些电视媒体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和注意力,也收获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效应,同时也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娱乐诉求。从眼前和近期效果来看,这些都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也必须看到,综艺选秀热潮只是阶段性的,在综艺选秀逐渐饱和的情形下,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出现厌烦反应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犹不及,过度PK尽管可能给电视媒体带来效益,但是也会败坏广大观众的口味,对电视媒体生态是一种冲击。

(三)婚恋交友类节目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曾出现大量婚恋交友类节目,如《非常男女》、《玫瑰之约》、《欢乐伊甸园》等,但这些节目也曾一度“集体哑火”。直到2010年,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为代表的一批婚恋交友类节目在电视荧屏上大放异彩,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又重新引发了婚恋交友节目热潮。这类节目在电视内容生产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方面的探索表现突出。

第一,社会化。目前,中国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陆续进入婚恋阶段,出现大批面临择偶难题的“剩男剩女”,这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千万家庭普遍关心的社会话题,不仅这些年轻人关注,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都十分关注。这类节目敏感地抓住这个话题,适时介入并进行干预,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让这些年轻人尽情展示自己,表达自己。

第二,多元化。以往不少节目过于强调单向度的价值诉求,而这些婚恋交友类节目却充分展示出多样、多元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表达和碰撞:一方面是年轻人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之间交流碰撞,另一方面是不同国度、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之间的观念碰撞,还有婚姻观、恋爱观与生活观、人生观之间的磨合碰撞。年轻人广泛的参与、自由的表达、充分的交流、紧密的互动为观众呈现了当今社会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现实。

2010年,继《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之后,一批婚恋交友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众多省级卫视遍地开花,如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婚恋交友节目之所以如此“盛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确实是一个“抓人”的社会问题,聚焦这样的热点话题并放在电视媒体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去“自由言说”,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对于婚恋交友类节目,积极发现现实问题并主动介入提供解决的可能性,这种媒体敏感和媒体责任值得赞许。但也有人对这类节目中某些参与嘉宾的言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例如“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言论过度凸显了年轻一代对于财富、美貌、名声等的崇拜,是对重人品、重才能,追求勤劳、质朴、善良等传统择偶观念的颠覆。

(四)娱乐访谈类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即电视“脱口秀”(talkshow)也起源于西方,在我国,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之后,这种节目类型得到迅猛发展,大致形成了新闻类访谈、社会类访谈和娱乐类访谈三种类型。新世纪以来,电视娱乐谈话节目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栏目。

电视谈话是电视说话的一种方式,而电视说话方式观念的演变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电视说话的理解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电视娱乐访谈节目紧跟娱乐圈的热点时尚话题,邀请当红明星艺人担任嘉宾,并运用娱乐手段披露他们的幕后故事或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趣事,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十年间,从央视到省级卫视,电视娱乐访谈节目丰富多彩,如央视的《艺术人生》、《咏乐汇》,东方卫视的《杨澜访谈录》,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北京卫视的《五星夜话》,重庆卫视的《龙门阵》等。

对于娱乐访谈节目,它可以为观众提供社会各界明星的大量资讯,为观众奉献一道道娱乐大餐,增进社会对明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电视媒体挣得了注意力,促进了电视媒体自身的宣传。但是不注意掌握尺度也很危险,一些节目为了广告费甚至被明星“绑架”,沦为明星宣传造势的工具;一些节目为了收视率肆意制造噱头,紧跟无聊花边新闻,任意曝光个人隐私,显得节目粗俗而缺乏品位。

以上这些电视娱乐类节目,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加以概括。如果说电视剧充分挖掘了戏剧秀、表演秀的特点,综艺选秀类节目将大众的才艺秀充分放大,而婚恋交友类节目则聚焦于大众的感情秀,娱乐访谈类节目是明星的口才秀。这些节目的出现尽管引发了一些争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们为中国观众奉献了精彩的内容,共同推进了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发展创新。

二、热点现象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电视剧、综艺选秀类节目、婚恋交友类节目,抑或是娱乐谈话类节目,之所以形成这么多电视热点节目、栏目和现象,其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动因。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形势是其主要原因。

(一)政治动因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秉持“以人为本”、“责任政府”的理念,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构。因此,尊重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情感需求是社会的基本诉求,也是党和政府对电视媒体的基本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大量出现就不足为奇。因为婚恋交友关乎年轻人的情感诉求和家庭幸福。

(二)市场动因

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些电视热点并成为一股潮流,必然因为有较高的收视预期,市场回报也相对较高。在电视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各种各样的优质资源都会涌向这些节目,进而拉动上下游的多个产业环节,产生巨大的利益回报,于是出现了经典电视剧重拍热、综艺选秀节目热、娱乐谈话节目热。

(三)社会动因

中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贫穷与富有、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年龄年代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复杂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需要借助大众媒体来平衡。于是观众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释放情感:在婚恋交友节目中欢呼,在综艺选秀中喧嚣,在娱乐谈话交流中得到情感抚慰,等等。

(四)文化动因

新世纪以来,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先进与落后、中国与世界多种价值观的冲突、碰撞与交融尤其明显和激烈。这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非常突出的社会景观,在主流文化中适当融入各种价值观的呈现,对于文化生态的正常、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于是在严肃的电视节目之外,还出现了更加大众化、娱乐化的电视剧、综艺选秀、娱乐谈话、婚恋交友等节目类型。

三、未来中国电视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十年,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经历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最终中国电视傲然走过,作出了大胆而富创新性的探索,并留下了精彩的节目内容。但是展望未来,电视媒体同样不会轻松,依然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

(一)技术挑战

网路、手机等新媒体已使电视这一20世纪90年代独霸天下的“第一大媒体”风光不再,“三网融合”的国家布局已经开始进行。电视会不会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打倒?电视媒体的前途在哪里?从业者对此表示疑虑。

(二)行业竞争

电视行业自身的竞争更加激烈。以30家省级卫视为例,市场总量没有太大增加,第一、二、三集团在有限的市场中彼此博弈,压力巨大。如何在惨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节约资源,是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体制改革

中央电视台正全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把原有的行政化的“中心”改为彻底专业化的“频道”,各频道负责人不久前通过竞聘产生。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是整个行业接下来要面临的难题。如何更大地挖掘电视媒体的潜力,更充分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是摆在从业者面前亟需破解的难题。

新世纪十年是中国电视史上压力最大的时期,面对来自政治、市场、社会、文化的需求,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面对行业自身激烈的竞争,如何实现生存、发展与繁荣?从十年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热点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电视人坚持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些令人关注的热点因此成为这一时期最值得记忆和梳理的亮点。这些探索创新将为中国电视未来的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婚恋交友类节目
孔子论交友
闲谈“交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