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团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促进作用

2011-04-13焦晓云付光玺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社团

焦晓云, 付光玺

(安徽科技学院 理学院 科研处,安徽 凤阳 233100)

社团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促进作用

焦晓云, 付光玺

(安徽科技学院 理学院 科研处,安徽 凤阳 233100)

高校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实践中,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社团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关系

0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自2006年“两课”改革之后,很多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课改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痼疾”仍旧存在。怎样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很多一线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1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在哲学上,实效性是有关理性运用的一个概念,是理性在观念地把握和创造人与世界关系时的目的性体现和达致程度。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理念由教育者传向受教育者,并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体现的过程与结果。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基础是对时代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和实践运用,实效性是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的目的和结果[1]。就德育实效性的发生特点来看,可以包括长时实效性和即时实效性。长时实效性是指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德育工作体现出持续、稳定的实效性。即时实效性具有情境性,如一堂课、一次参观活动、一次谈话的德育效果。长时实效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即时实效表现为局部性、个体性。我们要在实效性问题上求真务实,必须同时注重两种实效的会同一致。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即注重长时效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教育形式随着形势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局限性。2004年4月,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就“学生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看法”问题,在几所高校的各年级学生中抽取了2 7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3.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深远的影响;74.5%的学生希望参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1.7%的学生生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社会实践;53.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应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29.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2]。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认同度低。尽管学生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和启示,但是他们并未从感情上认同。因此,在新的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应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尤其是及时时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学生社团因为自主性、教育性、娱乐性、开放性而备受大学生推崇。近几年随着学分制的普遍实施,高校社团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社团组织已是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形成的社团文化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高校社团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于正式课程之外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在学校德育实践中,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社团文化的内涵

2.1 社团文化定义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3]。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组织单位。实践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具体表现与动态展示,是社团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是社团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社团活动、成员的工作行为和社团公众形象的树立等问题的总的看法。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社团文化产品是社团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物化形式。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青年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生需要与实践的产物,随着大学生需要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2 社团文化分类

目前高校有各种类型的社团,从活动内容和教育功能来看,大学生社团大体可分为七种类型:

1) 政治类,如马列研讨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会等。这类社团覆盖面广、参加人数众多;

2) 学术类,主要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如英语俱乐部、计算机协会等;

3) 文化类,如文学社、读者协会、诗社等;

4) 艺术类,如合唱团、摄影协会、戏剧社等;

5) 体育类,如各种球类俱乐部、健美协会、武术协会等;

6) 服务类,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服务社等;

7) 商业类,这类社团带有商业性质,提供有偿服务,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

3 社团文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社团种类繁多,在长期的社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强化作用主要是指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社团是为大学生服务的,育人是其主要的任务,学生社团文化(尤其是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成为其最重要的一种德育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社团出现在不少高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红色社团大量出现;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七一”讲话以后,各高校大学生积极自觉组建大学生“三个代表”学习研究社团;胡锦涛在十七大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掀起了大学生学习、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潮。这些社团的出现,不是大学生心血来潮,而是他们密切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政治的具体表现。这些社团集聚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际去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考察、调研、科学服务等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认准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其结果是:一方面适应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希望;另一方面揭示出大学生渴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鉴别力和洞察力的主动性。由此可见,社团活动有力地配合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实际行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校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但并不一定感受到“国”的尊严,“国”的界限,所以他们对爱国主义认识相当肤浅,不能把爱国主义落到实处。但在社团活动中,通过有组织地去实地考察像四川长虹、青岛海尔、安徽奇瑞之类民族工业、民族产业代表;参观西柏坡、延安、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图片展等革命老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让社团成员深受感动,对劳动者的艰苦创业精神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由衷起敬,对民族的耻辱心如刀割,爱国报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当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挑起事端,损害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时,社团活动通过举办时事报告或者演讲比赛,则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国”的概念,自觉举起了爱国主义大旗,立志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爱国主义转化为实际行动。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具体行动的集体主义意识

学生社团文化以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为载体,以各种活动为表现形式,一般都具有团结和凝聚的功能。首先是学生社团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团结和凝聚功能,大家有着共同的志向,是凭着爱好和兴趣在参与社团活动;其次,在活动中,大家各尽所能,团结协作,造就了生动的集体主义课堂。通过不断地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以交流与取舍多元的价值取向,可以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例如,举办一次学术讲座,一个社团的成员基本上全体出动,有的悬挂横幅,有的联系学者,有的贴海报、散发传单,有的联系申请租用教室。还有外出搞社会调研,既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关心,更需要同学之间在调研实践中互相配合,共同搜集资料,讨论提纲,互相交流借鉴等等,这十分有利于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4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被淡化,无法正确分析个人价值在社会事业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例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寒暑期举办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敬老院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无私奉献、磨砺自己,这种从自觉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体验和领悟是大学生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唤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3.5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之中,社会阅历浅,自理能力弱,加上我们的教育重应试、轻素质,使他们中的某些人心理健康状况很不稳定,甚至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调节其心理状况方面,学生社团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远离家庭,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非常渴望情感交流,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共同活动的条件。心理障碍的存在,往往缘于缺乏自信和感到孤独,在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中,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平时难以发挥的才能,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也在集体活动中满足了情感交流的需要,使人格得以健全。

正是由于学生社团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参与自由、潜移默化等特点,非常适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通过社团文化的形式得以强化和提高。

[1] 开芳.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浅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77-178.

[2] 潘献奎,罗展鸿.浅谈高校“两课”教学与校内社团活动[J].琼州大学学报,2004(6):27-29.

[3] 付饶.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之我见——兼谈如何建设品牌社团,http://stu.qchm.edu.cn/Detail.asp?id=878.

[责任编辑:孙义清]

G641

A

1671-6876(2011)02-0176-03

2011-03-21

安徽科技学院2010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教学研究课题基金资助(szjy0123)

焦晓云(1980-),男,河北定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社团
缤纷社团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