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非语言交际教学的融合

2011-04-12李淑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

李淑玲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 言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高达93%(Levine, D, 1987).同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交际手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等所需各大要素同属跨文化交际学的范畴.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上述各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会造成相互沟通受阻、合作受挫、交际失败.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确切地说,包括书面交际能力、口头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3部分.我们常讲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两者都属于非语言范畴.因此,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要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还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变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状况,着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发展

1.1 国外研究进程

国外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60年代是非语言交际研究的大发展年代,研究工作深入到对人体各部分姿态动作;20世纪70年代是大量著作出版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时期,代表作是美国著名的人体语言学家法斯特的《体态语》(Fast,1970);20世纪80至90年代是非语言交际研究进一步大发展的时期.美国学者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L.Brosnahan, 1991)第一次直接将中国与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对比,并且认为中英文化聚拢性(togetherness)与离散型(apartness)之别是中英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的核心所在;20世纪以来,专家学者们开始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2 国内研究和现状

我国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年来,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不但引起了跨文化交际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注意,还引起了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者的关注,专家学者们致力于研究跨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耿二岭,1988;孟小平,1992;毕继万,2001;毕继万,2004;岳娇慧、杜耀文,2006;张墨,2007).这些论著的发表和出版,对我国非语言交际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只注重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不能使学生领悟到非语言交际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2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2.1 西方学者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国外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最早的是鲁希和基斯提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3种分类法(Ruesch and Kees, 1956:9-11):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包括表示词义、数字和标点符号的手势;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包括不单纯表示某种信号的各种动作;是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包括各种有意和无意设置的物件,如工具、艺术品、建筑结构和人体服饰等.另一种分类法是纳普通过对有关研究和著作的分析提出的,共分7大类: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M. Knapp, 1978:12-20).之后,詹森在总结有关学者对“无声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第三种分类法:身体动作和姿势、对时间的态度、对空间的态度和一般交际习惯.康登还将跨文化交际中已经引起人们注意的非语言交际内容归纳为24种(Kondon, 1975:123-125).

2.2 中国学者的分类

中国学者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从“非语言行为”和“非语言手段”两个角度入手,将非语言交际分成4大类(毕继万,2001:6-7):一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拥抱、微笑、体触)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头部、面部、臂部、手部、腿部动作和目光交流)所提供的交际信息.二是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三是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四是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示等.

3 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内容

(1)介绍和讲解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表现、含义、功能及其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 例如“拥抱与亲吻”在英语国家是常见的礼节动作,但是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用以及对不同关系的人动作差别何在等,都是没有这一礼节的国人难以判断和掌握的.又如“耸肩动作”在英文化中表示不知道、没办法、没希望、无能为力、不理解、让步等多种含义.在汉文化中没有这一身势动作,因此不理解这一动作的真正含义,盲目效仿就会闹出“邯郸学步”或不伦不类的笑话.

(2)介绍和讲解用以表示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词句,以帮助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含义准确理解,使交际教学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中英文化中都有用来表示体态语的大量词语,可以从描摹体态语的方法与体态语的转义两方面对比两种文化.或对比大量类语言符号的含义、客体语和环境的含义.比如,美国人佩戴猫头鹰胸章表示崇尚智慧,而视“夜猫子”为不祥之物的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反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在汉文化中是神圣吉祥之物,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喷烟吐火的怪物,在圣经中更被视为魔鬼的化身.了解 “龙”与“dragon”的文化含义差异才能正确理解中华儿女为什么将自己骄傲地说成“龙的传人”,才能理解“She’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在这儿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的含义了.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以避免文化冲突和引起误解. 例如在胡文仲、毕继万编著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他们在银行存了一点救命钱,虽然遇到极大困难,妈妈仍然不敢去取.下边是她与孩子们商量这件事的对话.Mama pursed her lips. “We do not,” she reminded us gently, “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妈妈努了努嘴,温和地提醒我们说:“咱们最好别动银行的存款.”我们都点了点头.) 在此,英语的“shook our heads”必须译成“点了点头”.这是因为英汉的思维方法不同:英文化着眼于事实,所以在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中,英文化的人用否定的身势动作表示确认,用肯定的动作表示否认.然而,汉文化注重的是对交谈对象的态度的认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点头表示支持母亲的看法.

4 大学英语非语言交际教学尝试的方法

在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大学英语课进行卓有成效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还有待于广大英语教师去探索.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在课堂教授英语语言规则的同时,还要教授英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尤其是非语言交际规则;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课后练习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操练;在听力课堂上充分利用电教等多媒体帮助学生注意观察英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英语和汉文化之间的对比,并作为课外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在全年级范围内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英语文化非语言交际知识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等.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非语言交际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只谈体态语,忽略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中的其他方面也是片面的;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代代相传和后天学习得到的结果,了解中西方的价值标准并努力追求二元文化的协调兼容,应当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大学英语教学就不是成功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4,(3):18-22.

[2] 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岳娇慧,杜耀文.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59-61.

[5] 张 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43-48.

[6] Condon, John.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bbs-Merrill,1975,(24):668-680.

[7] Levine, D. The culture puzzle[M].Prentice-Hall.1982.

[8] (美)Brosnahan, L.毕继万译.Chinese and English gestures: Contrastiv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体态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