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法

2011-04-12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英文翻译偏误义项

张 榕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中国北京100083)

一、引 言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和语法部分,通常都有相应的英文注释。对相当数量的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生词的英文注释以及语法的英文解释,可以帮助他们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学习词汇及语法。这些英文注释针对的是非汉语母语学习者,明确这个定位点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不站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只单纯地从一个汉语母语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有时不仅无助于学生的理解,甚至会造成习得中的偏误。

有关对外汉语教材中英文翻译方面的研究,卢伟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关系入手,分析了由于词汇翻译不当而造成的语际负迁移现象(1);王汉卫提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释义模式的多样性(2);周国光从语义层面和语法层面研究了生词英语译释对词语学习偏误的影响(3);徐品香提出运用英译以外的方法以及英汉对比的方法避免英译干扰(4)。遗憾的是,上述文献一般仅仅从语言本身出发来探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翻译问题,本文则采取一种完全从教材使用者即留学生的视角出发,来重新审视教材中出现的翻译偏误现象。

该篇选取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北京大学出版的《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为考察对象,以笔者在汉语初级班的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常犯的语言错误,就对外汉语教材中英文翻译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教材编写者提高翻译质量。

二、词表的翻译

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译英常分为整篇翻译、句子翻译、短语翻译和词汇翻译。其中看似最为容易的词汇翻译,其实最易出错,由于没有句子、语境做依托,也使其变得最为复杂。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词汇量的大小以及词汇的掌握和使用水平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5)词表的翻译对于词汇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的汉译英绝非是查词典、简单罗列若干个词汇义项的工作。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词汇在意义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个篇章环境中,词义可以由该词汇本身的含义,以及与它共现的词语,乃至整个句子、段落的含义加以定义、限制和约束。经过上述过程,词汇的意义从该词多个义项中逐步精确出来,产生歧异的可能大大减少;而一个独立的词汇,缺少上下文语境,同时汉、英又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在语言功能、结构、表达方式、以及文化风俗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能有效翻译出单个脱离语境的词汇的本意,在两种语言间做到等意传递,很多情况下是极其困难的,但最大可能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意义转化,完成信息传递目的,却是可能和必须的。

(一)抽象词语的翻译

非抽象词汇,特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译成英语后,通常不会产生语义歧异,造成理解上的偏误。例如“书”、“苹果”、“跑”、“吃”、“高兴”、“漂亮”等,这些词语较易译成英语。这是因为目标语与源语言中,该类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含义基本具有对等性。而事实上,汉、英词语的词义对应关系除了“完全对应”以外,还大量存在着“部分对应”、“不对应”与“交叉对应”现象。目标语与源语言中相当数量的抽象词语,缺失完全对应关系,于是就出现了抽象名词的翻译难题。例如:

“方面”(译为“aspect”)

等这些抽象词的翻译,通常的译法是将一个或几个该中文词汇的英文对应词以及对应词的同义词加以简单罗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该方法很难将词语的汉语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翻译独立于语境之外的词汇需加以合适的语境来起到歧义消解的作用,即加入适当的例句来帮助词汇的解释与定义。具体来说,“方面”如果只是简单的译成英文单词“aspect”,课堂教学中发现,留学生无从理解aspect具体所表达的意思。“aspect”英文单词本身是个抽象词语,在不同英文句子环境中,语义有很大差异,使用范围方式灵活而广泛。这种情况下,给出一个例句来,如:

“He tries to understand every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e(他试图去理解中国文化的每个方面)。”

这些抽象词语的翻译,如果没有适当的语境和例句,无助于学生的理解,尤其对于自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试验证明,词汇的翻译加以合适的例句,可以省去教师冗长的词汇讲解时间,也可以避免学生对该词产生一个模糊的概念。

(二)汉英非对等语义的翻译问题

在教学中还发现一类词汇翻译的常见问题。由于汉、英词义之间非完全对等性,某些动词的宾语在源语与目标语中分属不同的词语类别,从而造成词汇使用上的错误。例如汉语“参观”一词,尽管教师给出的例句如“我要去参观故宫、天安门、长城。”但留学生自己造句时,仍会造出

1.我去参观我的朋友。

这类的错误句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该词语时,首先是看它的英文注解“visit”去了解它的汉语词义,而在英文里“visit”的对象既可以是地点,也可以是人,而汉语“参观”一词修饰的宾语类别仅限定为人而非地点。所以该词的英文翻译后面需加上注释“visit(for places)”,该方法可轻而易举地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

某些词汇,汉语不存在多义和同形异义现象,而译成英文之后,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却存在明显的多义现象,也就是说汉语词汇包含的义项与英文词汇包含的义项,很多情况下不可能有完全的对应,例如:如将“年级”翻译成“grade”,就出现了义项扩大的问题。因为汉语“年级”的义项远远少于英文“grade”的义项范围。用一个多义项词汇去定义一个少义项的源语言时,显然是不妥当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

2.我想买好年级的衣服。

这是因为英文里“grade”里包含“水平”、“等级”的意思。这时应加入注释,去限定它的使用范围,来避免歧义的产生。如将“年级”翻译成

“grade(for different years in school)”,

意义将更加明确。同样的例子还有词语“挂”,教材中给出的英文翻译为“hang”。教师给出例句如“墙上挂着一张地图”,但学生会造出错误的句子如

3.“萨达姆挂着”。

这是因为英文“hang”的义项里还有“吊死、绞死”的词义。这类词的英文对应词的语义范畴大于中文词汇所包含的语义,处理这类词语的翻译需用排除法将目标语中不包含的语义部分去除。如将“挂”英文注释改为“hang(not for people)”,错误也可避免。

三、翻译的易懂性问题

对外汉语教材中翻译用词过于生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多数留学生懂英语,有英文翻译和注释的教材尤其在初学阶段对他们的确帮助很大,但译者必须了解这样一个现状:对外汉语教材面对的使用者来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且中国人学习语言的习惯与外国人有很大不同,针对留学生的英文翻译与针对中国人的英文翻译同样应要区别对待。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非英语国家的欧洲留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强,但词汇量远远没有中国学生大。例如:“专心”,译为“be absorbed”。

“画报”译为“pictorial”

“狡辩”译为 to quibble,to indulge in sophistry”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当数量的留学生不理解“absorbed”为何意;而且即使他们了解“absorb”,很大的可能性将这个词语与“吸收”这一义项联系起来,而并非与“专心”的义项相关。所以该词语若改为较为通俗易懂的翻译。例如:

“attentive”或者“single-minded”对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更为容易。“画报”译为“pictorial”认识这个词的留学生很少,而且只从词语表面去看,很象一个形容词后缀,如翻译成“picture book”意思明确,又避开生疏的词汇。再有一例,“狡辩”的上述英文翻译母语非英语的外国留学生几乎都不认识这个词。若翻译成displaying the fake reasoning in the hope of deceiving someone in argument少了生僻的词语,容易理解得多。

翻译词汇过于学术化这一现象在语法讲解中尤显突出。留学生的年龄结构组成中二十岁左右的占绝大比例。这些人当中很少有人在国内是专门学习语言学的。如果在教材中大量出现语言学术语会让学生觉得被解释的词语更加难以理解。例如:

“特殊疑问句”译为“special question”

“疑问句”译为“interrogative sentence”

“单元音”译为“monophthong”

“特殊疑问句”译为“special question”,留学生对“special question”的理解完全不同于源语言“特指疑问句”所表达的概念,他们通常理解为“特别的问题”。“特殊疑问句”若译为“Wh-question”较为科学。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将疑问句翻译为“interrogative sentence”,译为“question”更为准确。留学生通常认为类似法官和警察审讯式的提问为“interrogative sentence”。教材中讲解“单元音”时,将它翻译成“monophthong”。没有良好的英文基础与语言学背景的学生几乎都不认识这个单词,这样的语法解析对留学生而言用处甚微。如译成“single vowel sound”更妥当。英文注释应时刻考虑到大多数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和教育背景,选用简单、浅显、词义明确的英语或尽可能用一个短语或者句子去解释复杂的翻译,效果会更好。

易懂性差的另一个原因是译文单词的同义词过多,从而造成语义的过多放大和延伸。例如形容词词性的“健康”译为“healthy”即可,如果再给出一个英文翻译“sound”,只能起适得其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解有形容词义项“sound”,意为“健康”的学生很少。同样译者只需翻译被译词出现在课文里的语境下的词语义项既可,而无需将一个多义项的汉语词汇的各个义项都翻译出来。例如:“表”一词,给出的英文翻译为“watch(a time piece),form,table”,而该词在课文里,仅仅以“手表”中的“表”出现,对于一个初级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尤其是课文中的“表”意思与“form,table(表格)”毫无关联的时候,只给出“手表”的释义“wristwatch”即可,罗列脱离语境的义项的英文对译词,起不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四、文化差异因素引起的翻译问题

每一种语言都有承载该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传统的词汇学角度来看,除去词汇本身的指称意义以外,词汇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蕴涵意义。词汇的指称意义表示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而词语的内涵意义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体现一种文化的词语,与体现另外一种不同文化的词语,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文化空缺现象(6)。翻译与文化紧密相关。只有在对源语言的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填补这种文化空缺。例如:

“神圣”译为“holy,sacred”

“神圣”一词的翻译就突显出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宗教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人视“神”为精神世界的至高与主宰。汉语的“神圣”与英文的“holy”不具有相近的文化对等性,若将“神圣”翻译成“holy,sacred”,在英语里,这两个词语都是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的,留学生自然而然会将该词与“神”、“上帝”、“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而在课文中出现“神圣”的句子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让留学生较为困惑,在他们的文化里,只有“牧师”、“传教士”等从事宗教相关活动的职业可用“神圣”来修饰。笔者认为这类词语的翻译需要意译,“神圣”不能按照词的浅层含义“神”进行翻译,需翻译出其深层的含义“高尚”。这时“神圣”翻译为“noble”较为合适,从而保证了被译词在目标语中意义的准确传递和表达。

五、结 语

文章从生词表词条的翻译、翻译的易懂性、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几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材中英汉翻译出现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汉语教材英文翻译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有针对性的翻译,才能有效地增加英文翻译在对外汉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避免一定程度的负迁移现象。伴随国际汉语热带来的机遇,对外汉语教材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图书市场,这对教材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材才能对中国语言文字迈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卢伟:《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英译汉的原则和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王汉卫:《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释义模式》,《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1期。

周国光、徐品香:《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语译释和汉语词语学习偏误》,《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徐品香:《教材生词英译问题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骆敏:《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英文翻译偏误义项
古诗词英文翻译,一起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英文摘要
Digest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更 正·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