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1-04-12李建成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构式句式语义

2011年8月20日至21日,“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学术研讨会”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科研处联合举办。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近20所国内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郭锐教授、李晓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崔健教授、张旺熹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由汉语学院副院长陈忠教授主持,汉语学院郭鹏院长、许皓书记出席了开幕式,科研处处长张维佳教授出席了闭幕式。

陆俭明教授作了题为“句类、句型、句模、句式与构式”的主题发言,介绍了相关概念术语的内涵、分类,厘清了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汉语句子分类的四个标准。陆先生在发言中着重介绍了构式的核心内涵与特点以及构式语法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的区别,并结合实例演示了“构式语块分析法”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陆先生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又紧密结合汉语实际,让与会者受益匪浅,引发热烈讨论。

陈忠教授作了题为“及物框架的结构自变量与功能变量之间的互动与调适”的主题发言,从“结构—功能”互动的角度出发,考察汉语句式的结构自变量参数及其对应的功能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根据结构参数自变量与功能因变量之间的匹配建立起一个句式"结构-功能"系列参量序列,为句式之间的变换条件提供理据和操作性框架。陈忠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对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极大兴趣与思考,这种句式研究的成果更加贴近教学应用的现实,有利于满足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的需求。

北京大学郭锐教授作了题为“从语义地图视角看汉语的双及物结构”的主题发言,介绍了语义地图模型、概念空间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汉语普通话双及物结构的语义地图及概念空间,并将普通话双及物结构的语义地图与英语双及物结构、汉语四种方言的双及物结构的语义地图进行比较。郭锐教授基于语义地图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与研究角度,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议题集中,大家围绕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句式研究、汉语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视角与相关语言事实、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第二语言句式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式教学设计中的句式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论文的研究视角多样化,既重视对实际语料的挖掘和分析,也有较强的理论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句式理论视角的创新和语言事实的发掘,推动了句式研究成果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化与应用。

与会学者也呼吁学术界要注重句式研究与教学,并希望今后的句式研究要重视对形式与意义匹配关系的把握;要面向利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机遇,重视句式研究的类型学方法;要加强句式本体研究成果向对外汉语句式教学的转化。

猜你喜欢

构式句式语义
语言与语义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特殊句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