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2011-04-12郑通涛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语言学交际

郑通涛

(厦门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中国 厦门361005)

一、引 言

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召开了第一次语言学会议,一些关于探索语言属性的论文集开始问世,这些论文主张在分析语言时应该加入社会的因素。与此同时,大量关于语言行为的社会结构的调查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标志着社会语言学发展成了社会科学中一门被认可的学科。社会语言学开拓了语言学的视野,把语言研究的对象延伸到了句子以外的领域。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提出,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和社会间各方面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的问题包括:从语言识别社会群体,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和非标准形式,使用国语的形式和需要,语言的社会变体和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美国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Nessa Wolfson(1983)则将社会语言学的范围精炼地概括为:Who sayswhat to whom,when and how(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场合下对什么人讲话)。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本质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强调语言研究不应片面强调语言的生物和心理特征,更应将其作为人类实实在在的社会交际活动进行研究。依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对外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正确处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使学生不仅建立合理的汉语知识体系,同时能保证言语输出的准确性、流利性和的得体性,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二、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观点

(一)语言能力的内涵

研究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探索词语的社会意义,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首要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力除包括语法能力以外,更应强调的是话语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以及语言策略等与语言的社会属性相关的能力。以社会语言学理论衡量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标准,除包括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构成、变化及组织规律的能力以外,其是否能运用该语言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是否能针对不同的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理论中更为强调的语言能力内涵。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困难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母语习得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既是学习者学习语言本身的各种成分及其结构等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如何运用这种语言,在实际的社会交际场景中,面对不同话题、参与者,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体的一个认知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本体知识以外,还必须了解该语言背后的社会和文化,避免将母语及其文化的形式、意义和分布移植到第二语言中,尽可能学习到较为纯正的第二语言。基于此,第二语言的习得并非仅仅是语言学知识的学习,语言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认知方式等认知因素同样是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

1.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主体之外的,与语言学习和运用有关的一切周围事物。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都与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而言,分为在目的语社会环境和非目的语社会环境两种情况。在目的语社会环境中,学习者可获得自然生动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获悉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等相关文化因素与社会背景,并能置身于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并获得反馈的真实活动场景,获取更多进行真实语言交际的机会。可以说,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社会环境的机会多寡,直接影响了其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过程,并最终影响其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

2.常识问题(knowledge of world)

常识并非指与语言本体有关的常识,而是社会常识。每一种语言及其词汇系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地理的分隔,历史风云的变幻,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可以引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因此,语言及词汇系统下所承载的是厚重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对常识的掌握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语言原意,还原说话人或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的真实想法。可以说,语言能力的掌握不仅依赖于语言文字功底的深厚,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语言习得者对社会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3.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发展的看法和态度。1968年罗森塔尔和杰克布森根据他们在奥克学校的实验结果,提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能最终导致学生智商的提高,即教师期望效应。1973年罗森塔尔进一步提出四因素中介模型,认为教师期望主要是通过气氛、反馈、输入、输出四种行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据该模型,教师的情感反应、奖励和惩罚、教师提供给学生作出反应的机会等社会情感因素对学生表现和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尽量以开放、灵活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持积极期望,关注与尊重学生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并进一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四)语言功能

语言不仅是人类的认知工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认知过程,与此同时,语言中的基本要素,如语素、词语等,也参与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指称功能、类化功能和区别功能。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社会功能、表达功能。语言并非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语言中的音义结合、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并不是天生注定的,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全社会的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社会交际而确定或形成的,这种语言习惯一经形成,如果要改变,也要取得社会的认可。语言的交际活动及其表现只能在社会集体中进行,如果没有社会也就不需要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存在了。语言虽然是通过个人来运用的,但个人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共同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由此可显现出语言的社会功能与交际功能。

(五)言语使用要素分析

言语交际能力是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真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说话人针对不同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的能力,也是社会语言学所最为关注的语言能力。影响言语使用的要素包括场景——兼指说话的时间、场地、情景;话题——谈话的主题;参与者——说话人和听话人;角色关系——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著名的变异学派创始人拉波夫则进一步将言语的使用要素中使用者的社会背景细化为社团、阶层、地位、性别、年龄、人种、方言、地域、风格等,他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作为研究资料,研究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和特点。例如,他曾对纽约东区的居民语言进行录音研究,对同样操纽约语的人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研究其各自的“种族出身”、“社会等级”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变异。拉波夫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阶层是影响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其中又以教育程度这一社会变项最为重要,其次是级别和辈分;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习得、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上也有一定差别,其差别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用同一语言的同时代的人,因年龄层次不同,语言特点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审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

1.第二语言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不是让已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对爱汉语教学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注重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更注重的是使学习者具有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言语表达能力。

按照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定义,语言能力是指人脑中的语言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识别、理解和组织正确句子或话语的能力。语言能力具体又可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读是领会理解他人意思的过程,说、写则是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而语法能力是指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构成、变化及组织规律的能力。语言能力与语法能力并不等同,学习者即使掌握了较好的语法能力,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实际运用,则表明其并不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需使得学习者在具备一定语法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能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

2.儿童语言学习与成人语言学习

年龄是影响语言习得的主要生理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儿童的模仿能力和短时记忆力较强,学习更灵活,善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而成人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已取得的学习经验则优于儿童,尤其对于语法规则的理解方面更具优势,但这样的优势并非绝对,还应视学习者个体差异,是否处于目的与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定。就处于同等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而言,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其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各年龄阶段学习者的优势,克服其弱点,以尽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又称日常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具有灵活性、多义性、模糊性、民族性的语言。自然语言的语音、语词和语义的组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使用中约定俗成的。自然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简便、迅速的交际工具。人工语言又称人造语言,是指人为创造的符号系统,其产生主要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其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却不能满足科学工作的需要。科学的语言要求精确性,精确度越高,该词汇所含信息量越大。因此,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工语言,目的是消除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增加科学语言的精确性,与自然语言相比,人工语言具有单义性、确定性和全民性,其主要应用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

社会生活中既需要模糊语言,又需要精确的语言,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使用应视场合、情景、语境而定。也正是由于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同时存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不同需要合理安排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教学,并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制定,使学习者能够合理进行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使用。

4.信息的泛化与次序化

社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信息是由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与语义两者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系统。语言信息的泛化特征,是指语言信息的传递是一个由内涵的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由目标的集中性转向分散性,由具有自身明确规定性转向自身规定性的缺失和模糊等的过程。即便是在假定一个人说话的语音合乎标准,语法合乎规范,词汇的使用合乎语义的需要的前提下,信息也同样包含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相关与不相关的混合信息。信息的次序化是指将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信息量大小、有效信息和无用信息、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必需信息和多余信息的甄别和处理,使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传达信息的效果尽可能达到最佳效能。

5.语言能力与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第二语言记忆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记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记忆过程,因此,提高学习者学习中记忆的效率是提高其第二语言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解除目的语,通过无意识识记获得第二语言,有意义的内容识记遗忘得慢,因此,对外汉语教材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象生动,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做到难易适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多种器官,增强记忆效率,提高第二语言能力。

(二)语言交际中的常见现象

社会语言学的着眼点是作为人类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研究“使用着的语言和语言的使用者”。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交际是语言结构、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除了需具有语音、语法等最基本的语言知识以外,还应当能针对具体的情景选择恰当的语体风格,懂得在各种场合的谈话规则和策略,懂得如何使语言富有逻辑性,通过恰当的话轮转换、言语长度、话题广度、话题深度、言语行为——请求、责骂、疑问等语言现象作为调节交际关系的手段。

礼貌得体也是语言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冒犯对方或使对方感到困惑。而礼貌交际知识的合理运用,需要语言学习者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到更多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规约。无声语言常指书面化的语言即文字,与身体语言、手势等交际工具类似,这样的语言形式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同样是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工具。

(三)人类学表演理论的启示

以拉波夫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阶层,具有何种身份等因素影响着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活动。简言之,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受其在各场景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影响。根据人类学表演理论,表演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交流方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技巧和能力的展示,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表演。用人类表演理论对语言交际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世界是一个舞台,日常生活是一种戏剧,社会互动中充满了各种表演行为,人们对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及其维持地位的戏剧化语言,构成了日常社会进程中的交流。在这种日常生活和社会情境的表演中,语言发挥着“台词”的功能,表演者运用何种台词,如何进行对白,应视其所扮演角色和表演场景而定。

人类表演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加强情景教学的应用,将师生作为演员,以教案为剧本,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和文化,加深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切身感受与理解。

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社会语言学审视

(一)强调课堂教学效果,忽视语言交际能力

社会语言学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看作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学学科,其最终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年级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达到了高级阶段的要求,但在交流过程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存在许多“词不达意”、把握不准的现象,这大都缘于教学过程中对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片面强调,忽视语用训练和实际的交际锻炼所致。

(二)以输入式教学为主,忽视教学有效性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界的输入需要经过学习者的理解和吸收,才能对其语言学习产生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将教学任务止于在课堂上向学习者展示语料,不顾学生主观求知的欲望和方向,以及学生的认知方法和学习风格,只向学生灌输教科书知识,在学生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在听到或看到语料之后的吸收、语料处理、储存及输出的学习过程,将“供大脑吸收的内容”当作“大脑能吸收的内容”,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针对性、国别性、自主性、趣味性为教学原则,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输入语料的处理能力。其中,针对性原则是指应根据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高低、需求和学习目的进行区分,为具有不同学习需求、语言背景和心理结构的学生设计不同教材和教学方法;国别性原则是指不同国家、地域、环境里的汉语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国家的教育特征,根据各国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特点及其在汉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主要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重点项目;自主性原则是指尽管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教学活动的成败又完全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学生获得知识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趣味性原则是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生动有趣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愉快的学习过程均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三)区别性教学的运用有待加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最佳学习时间是不尽相同的。语义习得是终生的,在语义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与年龄并无直接关系,不同年龄阶段对语义的掌握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而第二语言语法的习得却显示出阶段性,相比幼年及成年,青少年阶段对第二语言语法的掌握最快,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是幼儿、中小学生还是成人,教学对象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就会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了解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他们语义、语法的掌握方法进行区别性教学。

(四)汉语习得中的词频运用

词频是指一定范围的语言材料中词的使用频率,根据《现代汉语词频词典》(1986)中的汉语词频标准,词频的标准测定是某一词语在100(汉语词频是131)万字的样本中出现的频率。词频是影响语言识别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词语出现频率可以为语言学习者对已识记内容的再认和重现提供线索,加强语言记忆。但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某词的词频高低是依据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呢?也就是说用哪一种语言能够相对容易地建立学习者大脑中的第二语言网络,仍是在语言学界具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第二语言不是通过扩展给建筑物增加房间,而是内部所有墙体的重建,因此,学习第二语言应像母语习得那样,禁止使用目的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少用或不用学习者的母语,以增加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机会。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使用一定的母语,母语在学习者的语法理解和语义网建立中具有重要价值,语言学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在教学中禁止使用母语将使学习者失去两种重要的工具:母语和有效的合作(Anton&Dicamilla,1998)。因此,在第二语言理解和课堂教学方面,母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尽可能多地使用目的语教学时,也应该对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有效地加以利用。

五、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一)培养学生习得符合身份和目标群体特征的语言能力

根据言语行为的社会属性,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大多有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常在一起进行言语交际的人群就可能构成言语社群。同一言语社群内具有相同的语言变项的运用特征及较高的交际密度,而不同言语社群的说话者所面对的场景、话题、参与者及自身扮演的角色关系有所不同。社会个性化特征同样是影响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阶级、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种语言在语法、词汇、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学习者的身份差异以及未来可能所处的言语社群,培养学习者习得符合身份特征及目标言语社群特征的言语行为、规则和策略,尽可能多地掌握那些在交往中出现密度较高的词汇、语言,便于其能真正把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

(二)培养学生的全方位交际能力

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种交际活动服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应当将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准则,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流利、准确的基础上还应得体、符合语言情境,语言应当能够适时适当地表情达意。以此为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始终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在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例如围绕课文或所学内容进行模拟情境练习,或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角色体验能力和情境适应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话语策略、技巧的运用能力

日常交际中的话语策略一般可分为成就策略和弥补策略。成就策略是指指语言学习者采取各种办法,尽量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做到达意。语言习惯是每个人独特的说话习惯,是传义达意的语境因素之一,有的语言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许多习惯并不符合语法规则,并不能对所有的话语对象做到达意,此时,便需要采取弥补策略,采取自我改正、重述等策略进行补救。除话语策略外,话语技巧的使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也具有重大影响,培养学生掌握如何进行阐述、辩论、说服、反驳、搪塞、推托、影射等话语技巧,有利于学习者克服表达困难,成功应付交际需要。

(四)加深学生对于语言内涵及适用性的理解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各种语言形式下所反映出的是不同的社会内容,包括真实与虚拟、生活与学术、具体与抽象、熟悉与不熟悉的社会内容等。同时,反映同一内容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与情境下存在着适用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语言形式的选择,了解在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下,词典交际语言与社会交际语言的不同运用方法,这也为对外汉语教材在构思、体例、选用的语料等方面提出了创造性、多样化及情境性的要求。

(五)灵活运用混合式教学法,加强交际能力教学

加强汉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以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师以往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脱离情景的语法训练,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不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社会语言学为指导,教师应当综合利用直接法、情景法、自觉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可能在有目的的“真实交际”中习得语法及交际策略,通过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的结合,使语言信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各个感官,在一定情景中将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情景或图像使词语组成一个整体,并从日常生活情景中选择、安排语言材料,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以最终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Anton,M.& DiCamilla,F.Socio-cognitive functions of L1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in the L2 classroom.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54:314-342.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with Words:TheWilliam James Lectures Deliver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55.Oxford,U.K.:Clarendon Press.1962.

Chaika,Elaine.Language:The Social Mirror.3rd ed.Boston:Heinle & Heinle.1994.

David Crystal:Stylistics,fluency,and language teaching.I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language(London:CILT),Part reprinted in Kachru & Stahlke,Occasional Paper 6,1971.

Haugen,E.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s Borrowing,Language,Philadelphia;Univ.of Pennsylvania.1950,26:210-31.

Macaulay,Ronald K.S.The Social Art:Language and Its Us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NessaWolfson & Elliot Judd.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3.

Thomason,Sand Kaufman,T.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Berk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Trudgill,Peter.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London:Penguin Books.1995.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语言学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社会语言学名词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