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

2011-04-12郭玲义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校企

郭玲义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传统外语教学培养的翻译人才侧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翻译人员的需要[1]。为缓解供求矛盾,近三年内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先后批准了158所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翻译硕士,而如何将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成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已成为翻译学界和翻译行业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

专业翻译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合格的翻译人员,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获得专业翻译能力和相关行业知识。翻译专业人才不仅要求精通两种语言,同时还需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的翻译实操,内化为译者的自觉行为;需要具备清醒的译者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等[1]。

鉴于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上述特殊要求,要培养真正的高技能翻译人才,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这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校企合作,使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

(一)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很多外语专业中翻译方向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对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认识模糊不清;将专业翻译和文学翻译甚至翻译理论混为一谈;教学课堂缺乏与翻译业界的接触,等等[3]。而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市场像一双隐形的手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如果脱离了市场搞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最终遭到市场的淘汰[4]。因此,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迫在眉睫。

综观各校学术学位翻译方向的课程可见,多数学校翻译方向与语言学和外国文学的课程之间没有显著区别,翻译相关课程过少,一两门翻译课完全无法体现翻译专业的训练特点,学生既不系统掌握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又未经过翻译实践训练,不可能显著提高口、笔译技能[5]。而专业翻译硕士的特点要求注重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着科学化、职业化方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一个成功的翻译课程设计应“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6],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在实践和理论上平行发展,都有所建树[7]。

(二) 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的必要性

首先,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避免了外语教育侧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单一模式,解决了外语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008年在校外语类本、专科人数达到120余万名,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位的人数达万名。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外国语言文学或语言学为主设置的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钩,很难适应翻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只有与市场接轨才能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使外语教育走出象牙塔,更好地为翻译事业服务。

其次,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保障了外语教育的与时俱进,解决了我国翻译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外交流的幅度和广度大大加强,然而与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相比较,内地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因此翻译人才严重短缺。通过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加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专业性,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进程。

最后,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符合专业翻译硕士的特点。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有效加强了翻译专业教学的社会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总之,它符合国家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简称 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培养应用性、实践性和专业化翻译人才的目标。

(三) 特色人才培养是市场导向课程设置的关键

通过与翻译公司的深度合作可以时刻把握市场脉搏。在课程设置上,应借助翻译公司的业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人员进行课程设置研讨,同时配合项目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特色的翻译人才。

特色人才培养还应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MTI可在各校相关专业院系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到各相应的院系进行专业学习。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双语课程的备课工作,走进双语课堂,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共同听课、探讨相关问题并完成作业,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例如,中央民族大学的MTI教育就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翻译特色,中国政法大学的MTI体现了法律翻译特色,上海理工大学则体现了科技翻译特色。而以上种种专业特色的构成与实现,都离不开各校优势学科导师的加入与支持。

在设置专业理论课程时,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较为合理地选用、删减翻译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适量和实用,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和翻译理论。在设置实践课程时,注重技能培养,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等模式,同时要借鉴企业的相关业务及培训内容。此外,还要注意通过选修课来突显自己的专业方向,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从现有所查阅到的40多所院校的MTI培养方案来看,能联系翻译产业实际、具有市场针对性及社会实用性的课程有北京大学开设的科技翻译实践、商务翻译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基础、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等课程;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民族文化对外翻译、民族题材会展翻译、民族地区旅游翻译等课程;中国政法大学开设的法律翻译案例赏析、法律专题口译、法庭口译、法律谈判口译、法律术语翻译、合同翻译等课程;浙江师范大学开设的翻译与图文处理、政务口译、机械五金翻译、影视剧本与合同翻译、影视听译和字幕制作等课程;上海理工大学的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翻译等专业课程及科技翻译工作坊。科技翻译工作坊的授课内容引入科技文献翻译、科技会议口译、科技成果描述、技术活动记录等方面的案例和语料,同时进行现场翻译、现场分析和评价,突出了科技翻译的专业性,有效地加强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MTI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拟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翻译人才。

二、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一) 双导师制的定义

MTI教指委提出建立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即一位是学术型教师(即理论导师,由专职教师担任),另一位是职业翻译型教师(即实践导师,由业界的职业翻译担任),两位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3]。双导师制这一教学模式有效引进了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培养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提供了必备的、有力的职业化师资力量。双导师制是依据专业自身特点,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本的教学模式,旨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

(二) 双导师制的作用

MTI的培养可立足学校的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打破传统的学科樊篱,建立与企业及学校其他院系的合作关系,实现以教育理论导师(即外语专业的导师)与教育实践导师(即外事部门、翻译公司等资深译员及学校其他院系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理论导师着重于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的强化,实践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通过与翻译公司的合作,MTI专业可聘请当地翻译界知名译员担任合作导师,以翻译公司进行的相关翻译案例为教学内容,以研究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训练重点,通过研究生、理论导师及实践导师对问题的共同探究,反复操练学生的翻译技巧,充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和口笔译实操能力,迅速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双导师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培养,彻底改变了学院式的封闭教学体系。通过“双导师制”集聚名家优势,从课堂实践到专业发展,分阶段、全面系统地辅导,进行充分训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起着积极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经验丰富的资深翻译人员和外语学院专业导师及各高校优势学科导师的联合指导,实现了学界和业界的结合、学术与职业的结合。这种结合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三、校企合作,打造实力雄厚的实训基地

(一) 建设实训基地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翻译在国家的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体系和社会实际的脱节,导致了人才供给跟不上社会需求。为解决翻译人才的培养困境,必须建立翻译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翻译公司只需要投入一部分的设备或师资,可以建成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师资较好的翻译培训基地。学校方面也可以在资金不足、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建立符合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与翻译市场、翻译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直接面对客户,而不是传统的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的模式。通过实训基地的实训,将使得专业翻译教学过程更为直观,使学生更多关注信息传递和译文被目标受众接受的效果,注重语篇整体效果和语言外的效果,注重过程,强调相关知识和术语,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现代技术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翻译教学需要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由学院、翻译公司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的翻译实训基地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备的、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外语学院与翻译公司签订了共建翻译实训基地的协议,并有很多实训基地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大学MTI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同文世纪翻译公司等翻译公司合作建立的翻译实训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与科学普及出版社进行合作,通过在出版社建立翻译专业硕士生实习实践基地,在图书翻译和学术著作及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与昆山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探索出一条政学结合、共同培养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新途径,推动专业硕士的教学改革工作;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与传神翻译公司、SDL等翻译公司以及企业和网站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校企合作制度,奠定了校企合作互惠、互动的良好合作基础。

翻译实训基地包括翻译工作坊、翻译语料平台及机辅翻译工具等技术培训平台。翻译工作坊是“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6]。翻译工作坊真实而有效地让翻译实践走进了课堂,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将翻译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而全方位地关照翻译[8]。翻译语料平台可为学院提供语料、术语等科研课题,还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文献和论文提供翻译服务。机辅翻译实训平台为学生掌握机器翻译软件、翻译记忆和术语管理工具、SDL -Synergy/GlobalSight等各种翻译软件系统提供了保障,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9]。

实训基地的建立为翻译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双语交际环境、特定的交际人及交际主题,便于学生熟悉翻译流程与职场规则,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真正实现了开放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口、笔译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使MTI在教学规划制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论文评价等方面加强了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实现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及翻译教育和翻译市场的结合,推动了社会对翻译有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也推动了翻译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据查,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而且也十分受用人单位欢迎。校企合作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校企合作的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能确保学校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培养翻译行业合格的从业人员具有积极的意义。

[1]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5(6): 4-8.

[2]黄菊,高乾.构建 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31(2): 35-38.

[3]柴明熲.对专业翻译教学构建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31(1): 54-56.

[4]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31(1): 52-54.

[5]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32(2): 29-32.

[6]黄莉莎,黄礼梅.关于我国翻译硕士培养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0,(8): 291-294.

[7]陈茂新.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66-71.

[8]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31(4): 32-36.

[9]Wolfson L.The contact between text,mind,and one’s own word in a translation workshop[J/OL].Translation Journal and the Author,(2005-12-04) [2011-03-10].http:// accurapid.com/ journal/34workshop.htm,2005.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校企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