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对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

2011-04-09罗富民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内生旅游业优势

罗富民

(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1 引言

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任务。而所谓“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1]。因而,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厘清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实现机制,对于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进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有关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变的动力、方向及重点几个方面。例如,石培华[2](2008)认为,市场需求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终的原动力;刘锋[3](2010)认为,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动力源于国家整体层面的“民生改善战略”;李萌[4](2008)研究指出,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重点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十化”,即发展观念科学化、发展方式集约化、发展机制市场化、发展形态创新化、产业功能综合化、旅游资源利用跨界化、旅游产品结构动态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旅游生产消费绿色化、旅游产业链兼容化;邵琪伟[5](2010)指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一是要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杜一力[6](2010)则认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有三大重点:一是从“小旅游”到“大旅游”的转变;二是从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向同时重视旅游的社会、环境、文化影响转变;三是更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虽然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和官员的极大关注,然而他们更侧重于停留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探讨,而较少从区域层面出发借鉴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区域层面出发,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有关论述,揭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并提出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2 比较优势理论回顾及应用分析

2.1 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比较优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在区位、资源、科技等方面拥有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根据比较优势产生根源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外在给定的比较优势(比如自然资源禀赋);而内生比较优势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经济系统自身创造和内在决定的比较优势(比如内生技术进步)。据此,比较优势理论也可以划分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其中,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大卫·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外生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包括迪克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杨格、杨小凯等人提出的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和克鲁格曼、卢卡斯等人提出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分析

由于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分工与交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增进双方的福利水平。因此,比较优势理论通常用来解释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产生及其效应,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中,双方不仅存在互补关系,而且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虽可以使落后地区摆脱经济贫困,但经济的起飞和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则必须依赖于竞争优势的形成。因而,如何凭借比较优势获取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便由国际贸易领域逐步拓展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这是因为,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竞争优势是利用比较优势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的表现。

3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3.1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划分

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是对旅游发展所依赖的方法、路径、机制等的概括和总结。而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则是在把旅游业发展方式划分为若干类型的基础上,由当前类型向目标类型转变的过程。因此,科学划分旅游业发展方式是探讨区域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由于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7]。而比较优势有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之分,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可以划分为外生比较优势因素和内生比较优势因素。那么凭借外生比较优势因素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推动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式,便可以称为外生比较优势型发展方式;而与此相对应的便可以称之为内生比较优势型发展方式。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划分见下图:

图1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划分

3.2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根据比较优势的一般内涵,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性,本文认为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外生比较优势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而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比较优势因素主要包括区域旅游产业组织的服务创新能力、旅游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能力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积累等。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显然内生比较优势因素和外生比较优势因素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并不一样。发展初期主要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等外生比较优势获取发展,发展后期则主要是依赖于服务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等内生比较优势提升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发展。这是因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具有从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转化的趋势。[8]显然随着竞争力源泉的转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也必然随之转变,即由外生比较优势型发展方式向内生比较优势型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也是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图2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4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4.1 转变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观念

转变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观念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从外生比较优势型向内生比较优势型转变的重要前提。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要转变区域旅游资源观。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狭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范畴,树立更为宽泛的体验旅游资源观。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异地的体验活动,凡是能给旅游者带来体验乐趣的事物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在开发本地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瞄准细分市场,从游客体验需求的角度,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全面塑造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系统。

二是要转变区域旅游要素观。要突破传统意义上静态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树立包含创意与人才要素的动态旅游要素观。传统的六大旅游要素只是从静态角度表明人们从事旅游活动所包含的基本要素,而并没有从动态角度揭示有哪些因素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传统的六大要素显然只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则是来自于赋有创意才能的旅游人才的创意活动。只有创意才能丰富“食、住、行、游、购、娱”的内涵,才能提升“食、住、行、游、购、娱”的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三是要转变区域旅游服务观。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单向旅游服务供给观念,树立双向互动旅游服务观。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旅游服务并不是旅游产业组织单向的旅游产品供给活动,而是旅游产业组织与游客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要增强旅游服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游客旅游服务的参与度,增进互动双方的信任、理解。

4.2 巩固区域旅游产业外生比较优势

巩固区域旅游产业外生比较优势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方式从外生比较优势型向内生比较优势型转变的基础。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是表明内生比较优势因素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但并不是忽视外生比较优势因素的作用。而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区域旅游产业的外生比较优势仍然需要不断巩固、强化。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既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旅游目的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不能单纯因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就不顾整个经济社会的公共利益,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破坏。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严格实施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审计,坚决纠正影响资源与环境的各类旅游开发行为;另一方面,要提倡绿色旅游生产和消费方式,制定符合绿色旅游发展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推动旅游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要建立旅游基础设施的长效投入机制。基础设施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先进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区域旅游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不可能一劳永逸。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各种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因此,这就需要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建立旅游基础设施的长效投入机制。要编制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规划,并在各类旅游收入中提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使旅游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步展开。

三是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但是,区域产业竞争的加剧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将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工业化战略上。当工业化战略的推进与旅游产业发展在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方面存在矛盾时,地方政府的偏向将可能使当地旅游产业利益受损。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旅游产业在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立足长远,进一步强化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使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能够获取持续的外在动力。

4.3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内生比较优势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内生比较优势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方式从外生比较优势型向内生比较优势型转变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内生比较优势,才能保障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提升区域旅游产业服务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区域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服务创新的主体,各类旅游企业应把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加大对旅游服务创新的投入,建立旅游服务创新部门,着力引进和培养各类旅游服务创新型人才。地方政府是区域旅游服务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奖补”机制,对积极进行旅游服务创新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应不断更新升级旅游服务标准,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予以惩罚。

二是增强旅游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能力。处于同一旅游产业链上的各类旅游企业具有天然的共生和互促关系。各类旅游企业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是降低旅游交易成本、改善旅游交易效率进而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内生比较优势的重要路径。而要实现旅游产业链上各节点旅游企业的分工协作和良性互动,就必须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共享,保证旅游产业链条完整和延续;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企业间的信任机制,促进旅游产业链条上下游不同旅游企业群体之间的互相合作;必须强化核心旅游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活力。

三是发展和壮大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分工深化和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的结果。旅游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及形成不仅可以降低旅游交易成本,更可获得正外部效益,是实现旅游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内生比较优势的重要路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从谋求资源在经济主体上的聚集转为谋求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从产业和空间、区域互动的角度构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并不断优化旅游产业集群结构,提高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构建集群内企业协作网络体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1]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7-40.

[2]石培华.用市场化的思路推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N].中国旅游报,2008-08-18.

[3]刘锋.“民生改善”引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J].旅游学刊,2010(8):9-10.

[4]李萌.旅游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探讨[N].中国旅游报,2008-08-20.

[5]邵琪伟.围绕两大战略目标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8-04.

[6]杜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中的重点难点问题[N].中国旅游报,2010-08-09.

[7]齐子鹏,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4):42-45.

[8]邹薇.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5-47.

猜你喜欢

内生旅游业优势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矮的优势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