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汉语规劝言语行为及策略研究

2011-04-09

关键词:听话者修饰语礼貌

陈 玮

日常汉语规劝言语行为及策略研究

陈 玮

规劝言语行为是日常汉语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试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语用原则对规劝言语行为的使用策略做一番有益的尝试。

言语行为理论;规劝;策略

规劝做为指示性行为,说话者通过给听话者的指示,隐然展露对其行为或意图的不同意。没有合宜得体的语言,规劝便难以成功。本文欲为规劝言语行为制定出一个基本框架,探讨人们实际使用的规劝策略,为相关研究抛砖引玉。

一 规劝言语行为理论

1.规劝的定义、对象与原则。

何为规劝?其定义如下:每一个社群都有一套专属的规则,非社群成员则无须遵守规则。说话者和听话者处于同一社群,听话者的思想或行为违反了社群规则,而说话者依据社群规则,使用语言对听话者的现状提出意见,希望听话者遵从。

规劝行为中的听话者,即为触犯社群规则的一方,他对该规则的认知,是否影响规劝行为?规劝行为的发生必须遵循以下两大规则:⑴在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认同其话语为规劝时,规劝行为方能成立。听话者不知道规则时,说话者不进行规劝,除非说话者先告知规则,才能进行规劝。⑵ 说话者选择所依据的规则时,依据的是义务性越低,利益性越高的规则时,规劝行为越容易成功。

2.规劝言语行为与语用原则。

⑴规劝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中,以数量准则与质量准则与规劝言语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当交际目标是“规劝”时,根据数量准则,规劝者的话语必须足以使听话者明白:自己的意图或行为违反了某项规则;假如说话人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听话人不能明白,就无法达成交际目标。例如:A误以为B随便把车停在路边。

A:车停在这里,你就不怕警察开罚单吗?

B:这又不是我的车,我的车停在那边的停车场。

即便A以为自己的话语为真,并未违反质量准则,却因自己的认知错误,而不能完成以规劝为目标的交际。任何规范都是一客观存在的体系,因此在讨论规劝言语行为时,质量准则可修正为:说话人的话语应于客观事实上成立。

⑵规劝与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中,除了谦逊准则与规劝言语行为关系较小以外,运用其他五项准则的规劝言语,皆可视为其调节性策略,以下各项例句皆以调节功能由小到大排列,分述如下:

①策略准则的运用:说话人依据的规则对听话人的损害越小,其话语越有调节功能。例如:母亲规劝晚归的孩子。

A: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下个月的零用钱取消。

B: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下次再这样,我一定告诉你爸爸。

C:怎么又这么晚回家?外边那么危险,下次别再这样。(提及听话人自身的安全,亦不予处罚)

②宽宏准则的运用:当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相对远时,为了调节话语,说话人倾向使自身受惠(benefit)小。

例如:店家老板规劝在门口停车的驾车者。

A:这是店门口,又画了红线,您不能在这里停车。

B:这条路上画的是红线,您不能停车,警察会开罚单。(不提及自己受惠之处)

当双方的语用距离相对近时,说话人的话语倾向使双方共同体受惠大,而个人受惠少。例如:先生规劝爱花钱的太太。

A:我本来打算带你到餐厅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可是你这样乱花钱,我们这个月可不能再吃大餐。

B:你上次说想买个大一点的房子,我觉得很好,可是你老是这样乱花钱,将来我们怎么换房子呢?

③赞扬准则的运用: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贬损越小,赞扬越大,话语越有调节功能。例如:老师规劝不用功的学生。

A:你很聪明,要是你肯用功,成绩不至于这么差啊!

B:老师一直觉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上学期那么用功,拿到第十名,老师跟你爸妈都高兴极了,你自己也开心,不是吗?你只要用功点,成绩一定会进步的。

④赞同准则的运用:说话人提及越多自己和听话人的相同之处,越少提及相异之处,其话语越具有调节功能。例如:规劝跟父母吵架离家的好朋友。

A:你又跟你爸妈吵架啦?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过几天还是好好跟他们沟通

B:我以前也跟你一样,常跟我爸妈吵架。不过我们现在都大了,父母也渐渐老了,你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沟通,不太好吧?

⑤同情准则的运用:说话人越表示同情,其话语越具有调节功能。例如:长辈规劝意气用事想离职创业的晚辈。

A:你还年轻,不知道自己创业也要看客人脸色。你们老板应该只是脾气不好,我看他蛮肯提拔你啊?既然你们公司待遇不错,你就好好做下去,这种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B:看老板脸色是不好受,老板脾气是不好,也难怪员工不想做。可是,就算你自己创业,也得不时看客人脸色啊,不如再待一阵子,多学点经验、多存点钱,将来真要创业也有个基础,是不是?

(3) 规劝与面子保全论。

规劝言语行为对听话人的面子造成威胁,因此,说话人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经常出现使用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y, Brown amp; Levinson,1978)的情形。

①直接规劝,不使用补救策略:说话人直接表达“Do X!”或 “Do not do X”, 这样的话语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度最高。

②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表明自己和听话人之间的共同之处,以满足对方的积极之处。

③使用消极礼貌策略:在规劝行为中自己表明不愿干涉对方的决策权或个人领域,上文出现长辈规劝晚辈的例子中,使用消极礼貌策略,便出现下面的话语:

“……我是想,既然你们公司待遇不错,你就安心工作,别把这事放在心上。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毕竟不是当事人,究竟要怎么做,你还是好好想想再做决定,也不必太委屈自己。”

④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间接规劝:说话人使用陈述、提问、引用、比喻等方法,为规劝的话语覆上一层遮罩,避免直接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覆盖的遮罩越多,对听话人的面子的威胁就越公开。例如:

(规劝晚归的孩子)现在已经一点多了。

(规劝对象是否犯错)犯了错就应该承认,“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

(规劝对象常常说谎)你老是当“放羊的孩子”,到时侯真的没一个朋友肯相信你了。

二 规劝话语形态

1.直接规劝型。

直接规劝型的话语特征包括“Do X”或“Do not do X”, 见下例:

办公室是工作场所,不能把私人的感情带进来搅和。

你们三个,吃完的果皮、骨头、喝完的矿泉水瓶、可乐罐别乱丢啊!要分类装好!

妈妈是为你们好,你们现在还是学生,我们希望你能多放点心思在学业上。

2.间接规劝型。

(1)警告式。

这种形式的规劝话语以提及或暗示后果来警告听话者,有时使用假设句型“万一”“一旦…就”“如果”等告诉听话者,如:

“……又不是你的车,怎么可以乱弄,万一……”

“……一旦搞出婚外情,按照公司的规定,就是免职处分,谁也帮不上忙的。”

到20周,宝宝体重增加到300克,从16周的120克到20周的300克,这4周时间里宝宝增重180克,平均每周才45克。孕妇到20周应该可以增重4千克。如果孕妈妈想要控制体重,这时增重3千克即可,因为在20周前增重的4千克里有2千克是非必需增重的间质,相对而言可以减少一点,所以增重3千克也可以。

(2)疑问式。

这种规劝话语具有疑问句的形式,但事实上,说话者并不期待对方的回答,而是以疑问的形式呈现听话者思想行为的不妥之处。疑问式规劝往往与其他形式的规劝话语交互使用,以加强话语力度,不单独使用,见下例:

“这样好吗? ……”

“……你没看新闻报道吗?……那后果有多可怕啊?”

(3)说理式。

说理式的规劝话语是最常见的结构,说话者以说明、阐释道理的方式规劝听话者。此形式的语篇较长,也可以单独使用。见下例:

“警察是执法人员,依法办事,不能徇私,所以不得不对你说抱歉。”

“不管怎么说,她到底是你太太,给你持家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况且孩子也是无辜的。”

陈述式有别于批评式,说话者用相对中性的语气陈述事实,以便引出规劝话语,因此不单独使用。见下例:

“……有一些工厂把有毒的废水排放到河里,严重破坏河川的生态环境,结果整条河的鱼虾都死光了! ……”

(5)批评式。

批评式规劝话语较明确,单独使用即具有规劝语力;批评式规劝话语亦可与其他形式的规劝话语,或直接规劝话语交替使用.见下例:

“……那么吵,也没什么东西可吃,白花那些钱。”

(6)建议式。

建议式的规劝话语, 是说话者根据自己对潜在规范的理解,提供给听话者一个具体的做法。见下例:

“你就让他负责一些业务, 说不定可以培养出他的责任心。”

(7)同情语先行式。

这种形式的规劝话语应用了礼貌原则的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 维护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具有较高的调节性, 而说话者的规劝意图往往紧接在同情话语之后, 单独使用同情语不具有规劝语力。见下例:

“……虽然同仁们长期相处, 日久生情在所难免……”

三 规劝话语结构

越长的规劝语篇, 话语结构越复杂, 其中只有直接规劝型, 以及间接规劝型的说理式或警告式, 可以单独用以施行规劝言语行为. 也就是说, 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 规劝的原型(prototype) 话语是直接规劝型,即直接告诉对方“Do X”或“Do not do X”; 而以规劝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的间接言语行为中,说理或警告皆可做为其施为手段,即次要言语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

四 规劝话语语料研究

1.规劝策略。

本文以Brown amp; Levinson(1978)的理论为本,将面子补救理论中,公开及不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分别列为直接规劝策略和间接规劝策略。说话者既以直接规劝策略进行公开规劝,则听话者无须特别的努力即可接收对方的规劝信息;若说话者以间接规劝策略进行不公开规劝,如借由其他规劝行为以作为规劝,听话者则需通过寻找关联来解码。

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者的规劝策略随之变化。规劝策略可分类为12种,包括直接规劝与间接规劝。

(1)直接指示:说话者直接对听话者提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指示。要对方做某事常见的句式是以动作动词为中心的“……!”;禁止对方做某事常见的句式是以否定词为首的“别、不要、不可以……”。

(2)请求:请求多以问句呈现,语气较为缓和,但仍予听话者清楚的指示。要求听话者遵守规范是积极请求,常见的句式是“……,好吗?”或“可不可以……?”。要求听话者不违反规范是消极请求,常见的句式是“别、不要……,好吗?”或“可不可以别、不要……?”。

(3)说教:说话者本着教训听话者的态度跟对方讲道理,或重述对方已直的规范,语言形式极为丰富。

(4)负面评价:说话者直接对听话者的行为发表负面评价,让听话者知道自己的不同意,从而遵守规范。常见的句式常以状态动词为中心,状态动词语义正面者前有否定字如“不……”,状态动词语义负面者直接用评价如“很…”或“太…”。

(5)警示后果:由于听话者的行为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说话者通过直接说明或暗示不良的后果来加以警告,使听话者遵守规范。

(6)建议:有别于直接规劝,建议策略与规范及该规范事件的关联度较低,指示性也较弱。

(7)陈述事实:通过陈述对方违反规范的事实,说话者间接对听话者的行为做出规劝。

(8)疑问:疑问策略可分为诘问和激问。前者以提问点出对方违反规范的情形,后者以问句形式向听话者表示强烈的质疑,从而规劝对方,语气强于前者。

(9)讽刺:说话者不直接指示对方,也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使用带有隐涵的话语来表达负面评价,听话者能否正确地接收到其规劝意图,则赖于对语境的理解。

(10)条件:使用条件策略的说话者并不认为听话者的行为全然不可取,而表示听话者必须先满足自己提出的条件,才能随自我意志行事。多出现于说话者地位高于听话者的情形。条件策略既体现了说话者的权威,同时又让听话者有选择的自由。

(11)利诱:说话者并不直接给予指示,而以说明遵守规范的好处来劝诱听话者。

(12)威胁:使用威胁策略的说话者语气相对强烈,可能其权势高于听话者,或运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夸大叙述自己对听话者采取不利行动,或拒绝施予帮助的想法。

2.质化分析。

规劝话语包括规劝主行为和修饰语。修饰语分为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内部修饰语中的礼貌标记是说话者视需要调节话语所使用的缓和用语,礼貌类标记可分为道歉类、请托类、感谢类和敬语。道歉类包括“不好意思”、“对不起”和“抱歉”。请托类包括“请”、“麻烦”、“拜托”。感谢类为“谢谢”。敬语部分为“您”。在规劝话语中使用的外部修饰语可分为两种:⑴ 加重语气; ⑵ 缓和语气。规劝话语以规劝主行为为主,修饰语为辅,呈现的结构包括:⑴ 规劝主行为;⑵规劝主行为+礼貌类标记;⑶规劝主行为+外部修饰语;⑷规劝主行为+礼貌类标记+外部修饰语。

笔者将全面呈现汉语规劝言语行为的形态,以策略分类,一一举例。

(1)直接指示:做为规劝策略的固定性策略,“直接指示”在每个语境中都有一定比例。“直接指示”包括积极指示和消极指示。请看下例:

a. (请)排队。

b. (对不起),(请)排队,大家都排了很久了。

c. (请) 不要插队。

a是积极指示,c是带有否定的消极指示,两者都有礼貌标记“请”。“直接指示”虽然是各语境中具有相当比例的策略,但只有语境一用了大量的“请”。b是“积极指示+礼貌标记+外部修饰语”的形式,使用的礼貌标记有“对不起”和指示前的“请”。“对不起”是说话者先行为自己即将提出的要求而道歉,都出现在话语的开头,也有引起对方注意的功能。

(2)请求:分为积极请求和消极请求,要求听话者遵守规范是积极请求,要求听话者不违反规范是消极请求,以问句的形式呈现。例如:

a. (不好意思),(请)排队好吗?

b. (请) 不要插队,好吗?

c. XXX, 能不能遵守一下交通规则?我们不太赶时间。

a是语境一的积极请求,使用的礼貌标记是“不好意思“和 “请”。b是消极请求,也有礼貌标记“请”。

c是“积极请求+外部修饰语”的形式,话语开始的“XXX”是称呼对方的预备词,功能为引起对方的注意。外部修饰语出现在“请求”之后,为规劝行为做补充解释,也是为了缓和说话者的语气。

(3)说教:说话者以教训对方的态度重复说明相关规范,或是对于规范做较深入的解释,给听话者讲一番道理。例如:

“大家都在排队,(请您)守秩序。”

这是“说教+礼貌标记+外部修饰语”的形式,说话者不直接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自己的利益,而提及了秩序,使用的礼貌标记是“请“和敬语“您”,外部修饰语的部分用来强化规劝的依据,语气也加强了。

(4)负面评价:负面评价也是固定策略之一,分布在各个语境,说话者借由对听话者的行为或个人发表负面评价。例如:

“(请)你排队哦!插队是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积极指示+负面评价”的形式,指示策略前用了礼貌标记“请”,接着针对听话人的行为发表评价。

(5)警示后果:说话者以不良的后果加以警告,使听话者遵守规范。此策略为固定性策略之一。例如:

a.最近警察在大执法耶。

b.小心被警察开罚单。

a是暗示对方可能被开罚单的后果。b则直接说明后果。

(6)建议:“建议”和“直接指示”的不同之处在于:直接指示是针对听话者的行为或意图作出指示,指示性高,和听话者的行为关联性强;建议则是在不违反规范的情况下,提供听话者其他选择,不同的说话者会提供不同的选择。建议不但指示性弱,和对方当下的行为关联性也较弱。例如:

a.妈妈我帮你吃吧。

b.妈,我陪你去买一些对身体比较好的食物给你好不好?

c.投资风险很大,一定要多考虑再衡量投入多少资本。

a和b的说话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c是“负面评价+建议”的形式,负面评价针对所有的投资,对听话者的面子威胁小。“多考虑”或“再想一想”等话语对听话者的要求没有直接指示来得明确,指示性微弱。

(7)陈述事实:通过陈述对方违反规范的事实,说话者间接对听话者做出规劝。由于此策略不带说话者的个人感受,威胁面子的程度低于负面评价。例如:

a.(对不起),你插队了。

b.(不好意思),你的位置好像原本不在这。

a是“陈述事实+礼貌标记”的形式,在话语开头用了礼貌标记“对不起”,“对不起”在此主要功能主要是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事实上说话者没有可道歉之处,但陈述对方插队的事实仍然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说话者在不需要道歉的时候道歉,是宽宏准则运作的结果。b也是“陈述事实+礼貌标记”的形式,“不好意思”和a的“对不起”作用相同,说话者以“好像”表示不确定,且以更间接的方式来陈述,弱化了规劝的语气。所以b比a缓和。

(8)疑问:疑问策略可分为诘问和激问。虽属疑问句形式,但不期待对方的回答。诘问是以提问的形式间接点出对方对方违反规范的情况,而激问的质疑口吻比诘问更强。例如:

a.对不起,没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队吗?

b.你当排队的都是傻子吗?

a是“礼貌标记+诘问”的形式,“对不起”在此兼具道歉和引起注意的功能。b是语气较强的激问。

(9)讽刺:说话者故意给予正面评价、陈述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暗喻、反问等,以表达自己对听话者行为的不同意。例如:

a. 小学老师没教你排队哦?

b. 难怪考试要做弊。

(10)条件:说话者表示听话者必须先满足自己提出的条件,才能随自我意志行事。多出现说话者权势高于听话者的情况。若该条件是容易达到,可视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让步。若条件极难达成,则表示说话者对听话者行为的不同意。例如:

a. 拿闲钱去玩可以,但是不要动用到老本,我还需要靠你养啊。

b. 该玩的时间会给你,但也要按时做功课。

(11)利诱:说话者说明遵守规范的好处,或自己能提供的好处,以劝诱听话者遵守规范。例如:

a. 要保持健康我才能常常陪你出去旅行。

b. 妈妈你要注意健康,你还要健健康康的帮我带孩子,所以要注意身体。

a和b都是“积极指示+利诱”的形式,说明遵守指示就能得到听话者想得到的好处。

(12)威胁:说话者态度强势,权势相对高的说话者说明或暗示自己将对听话者有所行动,权势相当的说话者则拒绝提供帮助。例如:

a. 你有载人,注意一点可以吗?被警察开单我可不会帮你分担。

b. 你血压升高不舒服不要跟我讲。

a是“请求+威胁+外部修饰语”的形式。外部修饰语先行强调目前的情况,加重听话者违反规范的严重性,再提出请求,提高事件的强加程度。b是典型的威胁。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2]Brown, P. amp; 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in various language and culture [M]. Berlin: Mouton de Grutyter, 1978.

[3]Brown, P amp;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Grice, H. P. Studies in the ways of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2002.

[5]Gu, Y.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modern Chine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237—257, 1990.

[6]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1983.

[7]Levinson.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8]Searle, J. 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9]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95.

[10]王正元. 间接言语行为取效[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3).

[11]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2002,(4).

[12]曲卫国,陈流芳.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J].学术月刊,1999,(7).

[13]唐霞.中美劝说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许彩云.汉语劝服类言语行为话语结构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4).

[15]许彩云.汉语劝服类言语行为话语模式变式探析之二[J].皖西学院学报,2002,(2).

[16]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3).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AdmonishingSpeechActsandStrategiesAdoptedinDailyChineseCommunication

Chen Wei

Admonishing speech acts is an important speech performance in daily Chinese communication. By combining some key pragmatic principles of speech acts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pplying tactics of admonishing speech acts.

Speech Performance Theory; admonition; tactics

陈玮,硕士,讲师,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邮政编码:350018

1672-6758(2011)02-0130-4

H030

A

猜你喜欢

听话者修饰语礼貌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浩浩荡荡个什么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浩浩荡荡个什么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