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突破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瓶颈的对策

2011-04-08邢发国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听力大学英语教学

邢发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教学探索】

浅谈突破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瓶颈的对策

邢发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听不懂和说不出的“哑巴英语”现象,成为难以逾越的瓶颈。其主要原因既有教学上的误区,又有英语听说的种种障碍因素。要突破英语听说教学的瓶颈,应在教学中采取如下对策: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强化以句子为单位的听说训练、循序渐进、精听和泛听相结合、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等。

英语听说教学;瓶颈;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育一直面临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等问题,学习外语“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现象也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外语教学中难以逾越的瓶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新时期,外语教学需要在研究和改革中取得更大突破,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为了全面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贯彻现代教育新理念,教育部教高厅于2004年正式启动发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于2007年9月正式下发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从以前的“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调整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要求对听说课程应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2008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工作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尧学司长在讲话中指出:这一轮教学改革,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主的,以此带动其他综合能力的提高。其目的是要解决长期被社会批评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解决学生听说的基本问题,给学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建议“以‘听说’为主,听力为纲,其他为目,纲举目张,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把改进英语教学与提高国际竞争力联系起来。在此期间,全国各高校也都普遍开始了基于课堂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试图闯出一条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新路。到2010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改革已经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进行,听说部分的权重已增加至近50%,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后还会增加。这就表明加强大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形成英语听说教学瓶颈的因素

形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瓶颈的因素有多种层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英语听说教学的误区,另一个是影响学生听说的种种障碍因素。

1.大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一是对英语听说教学不重视。几十年来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侧重阅读能力,轻视听说能力。二是听说教学目的不正确,只是为应试,不是为应用。课堂教学设计不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将片面追求答题技巧和拿高分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训练形式容易误导学生养成打勾、猜答案的思维习惯,语言的输入难以变为有效的语言习得和输出。三是听说课时安排偏少,听说训练量不够。根据认知心理语言学家Anderson(1988)的理论,听说教学过程可分为感知(perception)—解析(paring)—运用(utilization)三个阶段。感知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解析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运用则是质的飞跃。课堂听力输入量不足,难以促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四是教学模式滞后,至今还停留在传统的粉笔加课本教学模式,没有落实《课程要求》中提出的“把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改为课堂与计算机并重的新模式”。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学习系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只是辅助性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五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忽视课外英语听说环境的辅助作用,对课外英语听说活动缺乏指导,对课外有声英语氛围营造不够。学生也不去主动收听收视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只靠每周几课时是无法改变学生的听说能力差的现状的。六是听与说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听轻说,而学生听力能力训练基本又以围绕测试的形式展开,以答题的“对”或“错”为训练结果。这种方式一来对提高听力水平本身帮助不大,二来更谈不上学生的口语操练与提高。另一方面,即使教学中有听有说,但听说间融合远远不够,会话内容与听力内容关系不够密切,输入与产出难以协调,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听说交际的能力。

2.影响学生听说的障碍因素

(1)影响学生听力的障碍因素。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有多种。一是语音。听力材料中因人而异的口音、语调、节奏甚至不规范的发音常常令学生发蒙,且只有声音信号,更不知语言情境。由于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读音记忆不熟或不准确,导致理解反应慢,即便是很熟悉的语词也分辨不出。二是语速。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和操控语速,只能受控于所听的材料。三是听录音的次数。考试时一般只能听一遍,很少有两遍以上的机会。相比之下,阅读则可多次。因而听者没有时间反复思考。四是注意力。易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干扰。主观上在听时往往需要处理其他任务,如记笔记、识图、浏览试题、选择答案等活动;客观上由于环境噪音、录音杂音或播放设备的质量差而导致语言信号变弱或失真。五是文化背景知识。美国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谈到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时指出:“社会生活不仅影响外部的语言表现,也曾影响到内部的语言能力本身。”因此,对英美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势必影响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六是情感因素,尤其是焦虑因素。在听录音过程中在某个单词上卡住或是因录音不清楚都会使学生感到焦虑。相关研究表明,不论是由于学生个人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引起的焦虑都对听力成绩有负面影响。

(2)影响学生口语的障碍因素。一是心理因素。性格外向、自信心强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能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谈;而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太顾及面子,怕出错,不敢张口,非等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敢表达,这样就会失去许多口语实践的机会。二是语言基本功差,单词发音不准或不会读,语音语调还没有入门,常用的句式不会用,导致说出来的英语语音不准确,尤其是清辅音结尾的单词往往受汉语影响而声带震动,句子结构残缺不全,特别是对动词各种时态的词形变化模糊不清。三是外部语言环境缺失,在中国学英语不同于在英语国家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平时很少有机会同外宾交谈。因此不能自然习得,尤其是对基础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只能靠在课堂训练中学得。四是口语课训练量小,强度不够。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外又很少有练习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能力达不到突破与提高。

三、突破英语听说教学瓶颈的对策

1.明确英语听说教学的目标

明确英语听说教学目标是前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听说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水平。目标的关键是一个“用”字。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决不能急功近利追求捷径。必须跳出为应试而拼命训练答题技巧的误区,摆脱传统的“书面分析英语”的老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牢记学以致用既是出发点又是终极目标。进而把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使学生具备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能力。

2.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语言基本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基础。众多研究表明,“语音知识和基本语法不扎实、基础词汇量小”是听不懂、说不出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听说基础阶段的一道难关。加强语音、语法训练和提高词汇量是突破这道难关的有效方法。首先是听音辨音训练,要注意训练学生辨别单词中音素的能力。如对比辨别音素/i/和/i:/,/e/和//,//和/a:/, /s/和/θ/, /v/和/w/,以免把单词said误读/said/,把very误听成/weri/,等等。注意辨别同化、连读、弱化、重音、省音、缩读、不完全爆破等各种语音上的变化。特别注意英语元音尤其是双元音发音的特点以及清辅音声带不震动这一汉语语音中没有的现象。在实际训练中,应强化听录音跟读、模仿、复诵训练,做到“一词不苟、一音不差”。钟道隆在《逆向法巧学英语》中也谈到起步阶段须通过强化听写方可解决“语音知识和基本语法不扎实”的问题。在训练中还要培养把这些语音特征、词和语法结构联系起来的能力。熟悉基本语法结构和常用口语句型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听的内容和情景作出较快的反应。例如Would you mind…?这一句型通常用来表示请求、要求等;Why don't you/we…?的句型则往往表示提出建议或意见。句法包括句子分类、句子结构、句子成分,主谓一致、时态呼应等语法概念。至于词汇量,基础阶段慢速英语的单词量是1 500个到2 000个,语言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90%的演讲只用了2 000个到3 000个词。也就是说一个比较好的高中毕业以上的单词量已经足够使用,听不懂的原因绝对不是生词的问题,只能是你对这些单词的发音感到陌生,大脑对语音信号的解码反应迟钝,往往慢一步。经过一个阶段的强化训练,大脑会不断适应并加快反应速度,最后达到或接近同步理解。

3.强化以句子为单位的听说训练

强化以句子为单位的听说训练是突破口。学生往往听懂的是只言片语,说出的句子更是残缺不全。国内外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以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单位来训练是突破听说瓶颈的有效途径。从美国的经典教材《英语900句》到钟道隆的“逆向法学习听说”,李阳的“疯狂英语”“一三五口语训练法”,新东方的“4+1听说训练法”等都非常重视一句话的听说训练。在训练时,必须以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单位,先听懂一个完整的句子,接着反复模仿跟读一个完整的句子,并力争在每个词、每个音都与原句没有误差,并在听说的基础上写出这个完整的句子。经过“句不离口”的反复训练,从一句到三句,从三句到一段。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听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4.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学习认知新事物的规律。听说教学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入门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从大到小依次分布一般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外语学习一般遵循由输入到输出的程序。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水平先从听力入手。由于听力比阅读相对难度要大,一般应选阅读没有什么障碍的材料,也就是说略低于自己阅读水平的材料。在听力入门阶段应选一些单词、简单句子、小对话和小故事。在初级阶段听稍长的句子、日常会话、较简单的电台、电视采访和各种题材的短文(如新闻、文化、体育、科技等)。可选听一些浅易的英美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的报告。入门和初级阶段以机械训练为主,中级阶段则可转向实践听力技能训练,听美国之音慢速英语广播(VO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或英国广播公司英语广播(BBC ENGLISH BY RADIO):这两个节目速度较慢,在词汇选择上也有适当控制,因此作为训练听外台的起步练习是很合适的。为扩大视听训练,可观看一些语言规范,内容健康的原版英美电影,如《音乐之声》《百万英镑》《简·爱》《傲慢与偏见》《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

5.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是穿越听说瓶颈的必由之路。而精听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生最欠缺的一种训练,所以应从精听入手。在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对有些疑难的单词和句子可以反复听,遍数不限,直到完全听懂为止。而泛听则首先要掌握大意,不必了解每个细节。泛听的遍数应由材料难度和自己的程度来决定,一般不要超过三遍。泛听不仅在课上进行,应指导学生在课外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视节目和影视片、听英文歌曲等,使学生熟悉不同国家、口音、性别、年龄的人的读音,培养语感,增强反应能力。此外,还可以在休息或做家务时来播放录音,难易度一般应为那些较熟悉但又没有完全掌握的材料,不作为一种硬性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放松的自然吸收,久而久之,自然积少成多。只精不泛,会导致只见树不见林,抓不住大意。反之,会养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习惯。所以这两种训练哪一种也不能偏废。

6.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保障。影响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等语言因素外,非语言因素对听力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影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即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的了解程度)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很大,由于这些差异,形成了语言的不同,生活习惯或行为准则的不同。要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必须了解使用英语国家(如英、美等国)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是突破听力障碍的关键之一。许多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英语中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语用规则,因而出现在听清楚了每一个单词及句子的情况下,还是不解其意、造成误解的情况。

7.推进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

教育部《课程要求》提出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课本、粉笔、黑板与学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外语听说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由于计算机软件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听说交互活动,也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听说”机会。学生可以弹性地利用时间,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和节奏进行听说训练。学生可根据各自的起点和能力调节学习速度。他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语言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英语听说能力节奏掌控学习进度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听说能力。已有多项相关研究介绍了结合网络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

8.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是关键。提高听说重在训练过程。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要想提高听说能力,持久的训练是必经之路。听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只是看懂语言和熟记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什么事,从知道到会做都必须经过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就像学开车一样,理论知识懂得再多,不经过驾驶操练是绝对学不会的。上文已经提及听说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训练少,工夫不到家。我们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等都说明知识和技能要通过不停地磨炼才能掌握。李阳的疯狂英语提倡大声地跟读朗诵更是针对国人爱面子不敢张口说英语而下的一剂猛药。流利的口语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从初始阶段机械地模仿到自觉地背诵再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演练过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训练,有赖于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和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训练方式和强度也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真正获得听说能力,在毕业后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张尧学.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J].外语界,2008,(4).

[2]Anderson A. & Linch T. Listening[M].D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刘根龙,胡开宝.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若干因素再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4]周丹丹.二语课堂中的听力焦虑感和情感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5]钟道隆.逆向法巧学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陈青松,许罗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6).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XING Faguo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Dumb English” phenomenon has long been the insurmountable bottleneck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main reasons lie in both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various barriers to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Clar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strengthening training of basic language skills, enhancing sentence-bas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ractice, step by step, combining intensive listening with extensive listening, enriching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promoting the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mode and so on.

English teaching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bottleneck; countermeasure

2011-05-22

邢发国(1953-),男,河北高邑人,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远程教育研究。

G642

A

1008-469X(2011)04-0054-04

猜你喜欢

听力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