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原理”课教学模式新探

2011-04-07李亚青孙贵珍

关键词:时代化原理马克思主义

李亚青, 孙贵珍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原理”课教学模式新探

李亚青, 孙贵珍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在学习和实践中学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改革《原理》课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体验教学模式、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生态教学模式、媒体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课程;教学模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原理》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契机,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成为《原理》)课教学与研究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为此,拟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原理》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探索《原理》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客观要求《原理》课教学改革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原理》课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1]。这要求《原理》课教学既要重视理论传播又要重视实践体验。理论上概括当前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规律,实践上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使理论深度与教学艺术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1]。这要求《原理》课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教学形式多样、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语言和话语体系为大学生熟悉和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1]。这要求《原理》课教师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奥道理[2]。教学中要注重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今时代的社会问题,解答学生的人生困惑,为更多的学生所掌握,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原理》课教学任重而道远。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科学模式反映到课堂上。这更加需要深化《原理》课教学改革。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条件;把世界性、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条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保证。把这些经验在实践中发扬光大,需要在时代中进一步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借助《原理》课教学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影响更多的人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魅力有效结合需要《原理》课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力图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彻底性,具体地体现在它的历史性、时代性、逻辑性和开放性之中,因而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量[1]。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既要展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魅力,又要彰显其影响世界的时代魅力。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但又超越了19世纪,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应当辩证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些基本观点已经成为常识性的观点,如物质统一性、能动反映论、矛盾论、历史决定论等。对这些基本观点,应结合当代实践的新经验、当代科学的新成果阐释出新内容,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放到当代自然科学的背景中去理解,结合量子物理学及其“测不准原理”去阐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同当代科学和哲学共同关心的课题联系起来,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当代意义。还应当结合“数字化的虚拟”阐释能动的反映论,结合系统论阐释矛盾论,结合统计决定论阐释历史决定论等等[3]。有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只是有所论述,尚未充分展开、详尽论证,但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日益凸显出这些问题,使之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对于涉及这样一些问题的观点,《原理》课应以当代实践和科学为基础,关注变化中的实际,与现实对话。同时,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出科学理论的蓬勃生机,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魅力有效结合。

(二)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要新的《原理》课教学模式

《原理》课讲授不应成为脱离现实的纯粹的范畴演绎系统,不能仅仅成为教师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学者的自言自语,而必须关注变化中的实际,特别是关注授课对象的实际,要与处于这一时代的大学生接轨。在科学把握大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化“教案”为“学案”,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魅力。

1.授课对象的时代转换及新特点的需要 2008

年,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自此之后,《原理》课授课对象完成了由“80后”大学生向“90后”大学生的转换。“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1)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2008年的我国百年不遇的雪灾、震灾以及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旱灾、世博会、中国与日本“钓鱼岛之争”等影响较大的事件中,“80后”和“90后”青年表现了理性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意识,虽然身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出当代青年坚韧不拔、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2)更加热衷于创造性劳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但兴趣爱好已经不像他们的前辈们那样局限和狭窄,从聚会联谊到体育健身再到文艺方面,均有广泛的涉猎。特别是电子图书的普及,使得他们更加关注时政热点,喜欢动脑思考问题,参与大学生创新作品、大学生创业大赛。(3)心态开放,思想活跃,想法新颖,追求时尚,喜欢标新立异;思想独立,自信心强;个性张扬,自主性较强,乐于表现自我。(4)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他们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广的见识,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更易于借助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人际交往。

同时,由于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时期,“90后”大学生自身也表现出一些不足:(1)理想信念薄弱,价值观念倾向实用。他们常常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与追求,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指导,其价值观模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倾向于实用。(2)协作意识和能力较差,没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在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同时,他们更注重从自我出发,不喜欢与人合作,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有些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有学生说不知道如何合作。(3)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挫折承受力较弱。他们虽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并不能辩证地对其内容、性质、作用及影响的好坏进行全面分析、加以区分;他们虽有较强的自信,但遇到失败、挫折与困难时,亦不能进行辩证分析,往往一蹶不振,甚至引发各种心理问题。(4)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感强。

针对授课对象的时代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原理》课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引导他们成为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科学的忠诚爱国者;激励他们体脑均衡发展,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鼓励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不忘培养其合作能力;支持他们科学使用新型媒体的同时,又不忘强化他们的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促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教案”向“学案”转化的需要 传统的教案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更加侧重于教师如何“传道、授业”,把理论知识讲解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会忽视学生的需求,忽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案”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开放性和针对性。“教案”教学并不符合“90后”学生思想活跃、自信张扬、表现自我的特点,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学案”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用于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它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学案”侧重于在科学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学生的思想规律,针对学生需要进行总体设计和细节突破。“学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由学习——认知——体会——行为的转化。同时,“学案”教学灵活性更强。在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设置师生互动、学生调查、舍聊会、学生讨论等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

基于上述分析,在《原理》课教学与研究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主线,科学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运用科学方法和新兴媒体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弥补他们的不足,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寻找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价值诉求深入人心的科学路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模式是比较稳定的、特殊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模式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它比一般教学方法层次高,它将教学方法模式化了。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6]。

(一)体验教学模式

体验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情与境的体验层面上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的教学方法。《原理》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是3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讲授42课时。其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学时相对较少。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生由于在高中没有学习相关的哲学知识,理解起来更加困难。课程讲授过程中总有学生反映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缺乏。

1.情感呼唤: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例如,在绪论教学部分可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两位创始人的生平事迹。在课前请学生针对自己所查的资料进行概括总结,课上限时发言“我心目中的马克思”或“我心目中的恩格斯”。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查找资料、整理材料中丰富对经典作家的感性认识,了解他们的学识、人品和毅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升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伟人魅力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在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三大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教师在师生情感高潮前进行归纳性、激励式讲授:一代伟人马克思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勤奋的态度、简朴的生活值得我们当代人终身学习。人只要站着就会有阴影,害怕阴影只能倒下!面对政治上的巨大压力和生活上的极度贫困,面对名利诱惑,卡尔·马克思表现出钢铁般坚定的意志,他对自己的事业毫不动摇。正如中国古人所称颂的那样,他做到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毫无疑问,理论是力量,但魅力更是力量。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讲的结束语:“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通过情感渲染,使得学生认同、喜爱伟人的个人魅力,对于学习科学理论的动机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二)分组学导教学模式

在与学生的多次座谈中了解到,同宿舍的学生有着相近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原理》课教学中,针对“90后”学生合作意识差、协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可借助宿舍团体开展“分组学导”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逐渐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分组学导”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同宿舍的学生为一组)的形式,进行搜集资料、信息交流,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形成学生积极踊跃主动学习、互助学习的方法。

1.扩展阅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中真正学会。学生之所以不愿学《原理》课,症结在于自己没有参与进去。如果教师课前加以引导,树立起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的兴趣问题,让他们独立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然后再引导他们大胆取舍与新课相关的精华部分,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取舍能力,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以讨论的形式组织专题舍聊会 据调查显示,大一新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更热衷于舍聊,话题涉及校园环境、教师、军训、社团、恋爱、购物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物。一旦学生宿舍熄灯管理不严,他们聊的时间过长,话题内容太偏,对于大学生在大学的成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原理》课教师,可合理利用宿舍教育这一形式,设计与课程相关的专题,帮助学生培养共同学习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态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运用生态教学法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5]。生态教学法就是指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情景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化“教案”为“学案”。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地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践法等多种符合课程教学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自主学习,使师生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其自主性得以发挥。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三分之一”:即课堂教学设计占三分之一、课余学习指导占三分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占三分之一,这也遵循了经济学资本循环的“三个三分之一”理论。将理论学习、预习复习、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到一起,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还可以弥补《原理》课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

(四)媒体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查发现,大部分“90后”学生热衷于新型媒体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借助图片、图表、动画、视频可以使深奥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理解原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幻灯片不像板书停留时间长,如果翻动过快,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据此,《原理》课教学设计应明确多媒体只是用于辅助教学,要将板书手段与多媒体手段有效结合。板书设计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观点式、线索式、归纳式、演绎式、表格式、图解式、分化式、辐射式、图画式板书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把不同的板书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将板书设计与幻灯片设计有机结合到一起。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将两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不仅符合“90后”学生喜爱多媒体的特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新兴媒体 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刻[6]。开发《原理》课网络课堂,利用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超容量、多媒体等优势,在网站的建设上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关注社会的热点、疑点,既能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课程基本原理,又能引导他们关心社会,提高分析能力。当今社会,手机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期《原理》课教师可通过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适时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利用博客、拍客、微博等其他的新兴媒体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五)实践教学模式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论在哪个国家,大学生都是社会文明和思想浪潮的先锋群体,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关注往往是前卫的、极富热情的,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马克思主义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全面发展设计一些实践作业:如怎样过好五一劳动节、计算大学成本、设计创业计划书、做一些社会调查工作。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爱这样的方式,既在实践中检验了所学真理,同时又有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有的家长还给教师回信表示支持。在实施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既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又要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者和实践者。近日,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是一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赞歌,反映着当代青年追求崇高的时代精神[7]。

16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当今中国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于《原理》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博大精深和时代价值,这是当今青年学生自我实现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的必要手段。

[1] 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杂志,2009(23).

[2] 臧峰宇.哲学创新与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哲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0(5):90.

[3] 袁贵仁,杨耕,孙正聿.哲学课题组专家学者撰文谈教材编写有关问题[EB/OL].http://hxd.wenming.cn/mkszy/2009-11/19/content 68035.htm,2009-11-19.

[4]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24.

[5]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EB/OL].http://www.studa.net/jichu/080607/11204486.html,2011-04-20.

[6] 马德秀.守护大学生的“第三课堂”[EB/OL].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83199.htm,2010-07-28.

[7] 唱响和谐社会主旋律[N].光明日报,2011-04-07.

On new model research of the cours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LI Ya-qing,SUN Gui-zhen
(College of Humanities,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071001)

The teaching models of the course of Marxist Basic Principle(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principle”)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learning,using,and developing Marxism.It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reform Marxist teaching models.Based on the 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uthors proposed some teaching models,an effective approach,to promote Marxist sinicization.

Marxism;modernization;principle;course;teaching model

G 642

A

1008-6927(2011)03-0343-05

2011-05-23

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研究》(课题号:10JD710015)的阶段性成果。

李亚青(197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潘秀华)

猜你喜欢

时代化原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