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汉译英能力滞后原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2011-04-03史菊桂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汉译英语料库双语

史菊桂

(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135)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说和写是语言输出,译则是在听、说、读、写基础上进行的高层次语言输出,是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重要语言技能。因此,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2004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高等院校组织本科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指出了新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同时,2004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试行方案也将汉译英作为一个独立的题型列入考试项目,成为改革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必考题型。作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译以及翻译教学,也因此得到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部的重视。然而,多种测试成绩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能力仍然很薄弱。学生的汉译英能力的滞后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以大学英语学生的汉译英句子为样本,对其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归类,找到汉译英能力滞后的症结所在,提出教学建议,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翻译水平普遍偏低

随着不断扩大招生,一些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并不扎实。事实上,大学英语的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仅限于接受性技能方面,即听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应用技能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例如说、写、汉译英等方面。从学生平时练习和各种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翻译能力薄弱。如,用词不准确,中式英语,语篇缺乏连贯性,语法错误,搭配不当,逻辑含混不清,甚至胡乱翻译等等。这种翻译技能滞后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近几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得传统以阅读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朝着注重听说的交际实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发展。但是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忽视或削弱读写和翻译能力的训练,听说能力的加强也不应该以牺牲读写和翻译训练为代价。教师对翻译的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训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在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中,翻译成了学生的普遍弱项,即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不例外。

(二)教材中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

翻译理论和技巧是进行翻译实践的基础。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没有学习过翻译理论和技巧,在学习大学英语翻译时迫切需要学习理论和技巧。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主要侧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课文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至于翻译训练,只是在课后练习中出现几道英汉互译练习题。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练习并不是翻译练习,而是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这种练习只是对课文里出现的语言点的一种复习和考查。近年来出版的一批新教材中虽加大了汉译英练习的比重,但仍没有关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系统介绍。而教材往往给教学以指示作用,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训练时,基于教材的安排,通常只是处理一下课后的翻译练习,或对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或在精读课中一带而过,或把翻译练习作为课后作业,形成了翻译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做做练习或改改作业的局面。

(三)缺乏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

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大部分高校都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开设独立的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每周4—6学时内完成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而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使各高校对听力和口语越来越重视,听力和口语课的比重逐步增加,听力、口语和阅读至少要占4—5课时,剩余的课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几乎没有时间对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和训练。例如,我校水上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行2+4的教学模式,即2节听说,4节用于精读和泛读,而精读课中用于翻译技能讲授与训练的时间几乎没有。而缺乏课程设置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界对翻译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即翻译教学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而不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讲授的课程;即便是讲授,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四)教师素质和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翻译教学在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受到高度重视,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听说技能的培养,一些教师也热衷于在教学中实践“交际法”、“听说领先法”、“情景教学法”等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法,翻译教学因此大受冷落,而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搞好翻译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和英汉对比知识,还要求教师熟谙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技巧以及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大学英语教师一直从事英语教学,较为注重教材教法研究,无论是以往注重语言知识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都未涉及翻译教学领域。因此,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翻译理论基础薄弱,讲授翻译技能时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训练基本上还是为语言训练服务的。教师要求学生所做的有限的练习也不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些词汇或短语的用法、语法结构而已,而未真正涉及翻译的实质问题。因而学生翻译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局限于字面翻译。

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受限于班额大,课堂活动不易操作,另一方面又迫于科研任务重,课时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修或自修以提高翻译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对翻译课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

二、改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的建议

(一)改革现行教材,在教学中渗透翻译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大学英语教材的体系编排应加强对翻译理论的重视。高校要将翻译教学纳入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翻译教学大纲和教材;将翻译基本知识、翻译技巧写入大学英语教材,全面系统地讲授给学生。英语教育界很有必要也有能力但当此任,编写一套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在理论和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联系当今时代发展的实际,选取一定数量的新颖的语言材料,并且应补充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教师可结合教材,在平时的读写教学中穿插翻译教学,讲授一些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和要求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汉译英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应把基本的方法讲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例如,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分清主次法、词类转换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等[2]。作为汉译英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实用性。

(二)加强英汉语言文字结构的对比教学,将英汉对比法贯穿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结构、句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各有特点。英语区别于汉英的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从语句衔接形式上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hypotaxis),而汉语则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从修饰语上来看,英语具有“后续性”,而汉语的特点为“前置性”;从结构上来看,英语是“葡萄型”而汉语是“竹竿型”[3];英语可以用名词表达汉语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概念;英语忌重复而汉语用重复表示强调。教师要抓住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读写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应对语言差异的翻译技巧,并通过翻译训练积累经验,实现从母语向英语的转化,解决汉译英能力滞后的问题。

(三)利用网络资源和双语对应语料库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如今各种网络资源和语料库资源十分丰富,为语言教学包括翻译教学提供了方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师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媒体进行教学,使授课形式新颖、活泼、多元化,内容丰富,素材广泛。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效果可能成倍提高。

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网络英语学习,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安排学习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1.在线词典

翻译离不开词典,词典是英语词汇和翻译教学的必备工具之一。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新词语层出不穷,而传统词典的编撰周期长达数年,无法满足信息更新的需求。在线词典具有使用方便、种类丰富和更新快的优势。

2. 搜索引擎

利用搜索引擎这一信息检索工具,就是用软件的方式实现与全球计算机自动链接,将对方服务器上的主页信息自动取回,并进行排序或索引,形成一个庞大的主页信息数据库。

3.语料库

语料库(Corpus)是指一个由大量的语言实际使用的信息组成的,专供语言研究、分析和描述的语言资料库。近30年是语料库语言学创立、发展的时期。双语平行语料库也在近十几年里开始研制。凭借这种双语平行语料库,不仅可以比较两种语言的异同,而且可以利用它开展广泛的翻译教学与学习。Zanettin(1998)举例证明了双语平行语料库相当于一个“译员培训研习班”[4],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文并用更流畅的目的语进行翻译的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近年建成的3000万字词的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是一个句子层面上具有对译关系的、双语一一对应的平行语料库,检索任何词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英的词语,都会将该词语所在的语句提取出来,并同时显现该语句所对应的另一种语言的语句,即双语始终在链接,在一个界面上显现。该语料库所用语料均经过精心挑选,大多是规范的原文和较好的译文。学生随意打开任意感兴趣的双语文本,可以同时看到原文和相应的译文,对提高双语转换能力是很好的练习。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帮助下研制的检索软件(concordancer 1208)可以进行词语、特殊结构、搭配关系、词频等检索。该语语料库可用于: (1)对某一检索词或短语提供丰富多样的双语对译样例; (2)对常用结构提供多种双语对译样例,供讲授者讲解,学习者仿习; (3)提供丰富的可随机提取的一本多译作为对照参考。

在翻译教学中利用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检索工具,对学生丰富翻译感受、提高翻译能力、多途径实现翻译转换是非常有益的,是其他教科书和工具书所不能替代的。我们从词语、结构、语句语篇的对译和检索而得到的大量例证,表明了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是广阔的使用前景和潜在的开发价值。今后,一旦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上网或制成光盘,广大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自由使用双语资源,翻译教学将更加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高效[5]。

三、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在网络资源环境下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包括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师的备课、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材料的选择、空间的安排上将会有更为广阔的自由度,翻译教学课堂也必将更加生动有效。因此,我们尝试按以下步骤操作:

(1)选择难度适中的源语言材料。教师可将选定的材料布置给学生,并提供相应的翻译软件,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语言材料先自主翻译,教师通过网络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监控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如果学生通过自主翻译基本上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教师便可以组织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各抒己见,取得互相启发和提高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则可增加教师讲解的环节。

(4)鼓励学生网上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材料。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查找双语对照的语言材料,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翻译水平。

结语结合网络资源改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有序的材料,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作全过程、全方位的帮助与指导。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及对网络技能的掌握不同,将对翻译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及时指导,更好地利用网络手段了解学生的诉求和困难,要更好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潜力。大学英语教师、教育决策者以及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都应积极地转变思想,共同为创建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寅.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分特征[J].外国语,1990(6).

[4]F Zanettin. Bilingual Comparable Copora and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M].Meta,43(4),1998.

[5]王克非.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2004(6).

猜你喜欢

汉译英语料库双语
【汉译英参考译文】The Inner World of a Great Man (Excerpt)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On Home
浅谈汉译英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