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目击者的错误记忆

2011-04-03曹海丽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误导目击者错误

曹海丽,陈 妍,杜 巍

(1.大庆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引言

大脑并不是录影带,它不可能精确地回放经验事件,所以在回忆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最早研究错误记忆的是F.C.Bartlett(1932)。他要求被试阅读一段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下重复回忆故事。其结果是,回忆次数越多,被试的记忆改变越大,更有趣的是,被试增加了故事内容,使故事听起来更加合理和连贯。也就是说,被试的记忆失真了,歪曲了故事情节。Bartlett的研究使错误记忆浮出水面,也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对错误记忆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Loftus等人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该研究范式所得出的结果为法庭上目击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击证人证词是法庭上普遍使用的证据,对于法官判决来说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由此目击证人证词的可靠性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击证人证词真的就那么可靠无误吗?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人因为目击证人证词的错误而被冤枉入狱。因此,深入研究共同目击者的错误记忆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共同目击者的错误记忆研究方法

共同目击者信息是指“一个目击证人向另一个目击证人传递他们共同目击的事件信息”[1](Luus&Wells,1994)。虽然共同目击者的信息很重要,但是,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却很少,并且结果也都不一致,有支持共同目击者相互讨论的,也有反对共同目击者相互讨论的。之所以出现观点相左的结果是因为这些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一)共同目击者共同陈述

F.C.Bartlett(1932)的著名研究——“幽灵的战争”就强调了记忆的社会因素,但是直到1953年,Perlmutter才开始研究共同记忆的影响[2]。他依据Bartlett传统的研究方法,发现尽管回忆成绩上并没有差别,但是共同回忆组回忆的故事情节要多于单独回忆组。Alper等人1976年就研究了在法庭背景下的共同回忆效应[3],也发现共同回忆组比单独回忆组细节遗漏少,而犯错误率增加。也就是说,共同回忆能够完整地描述事件,然而也会掺杂一些虚假的细节。此实验采用的是被试内设计,混淆了单独回忆与共同回忆的成绩,存在重测效应的影响。于是Warnick&Sanders(1980)[4]对 Alper等人的实验进行了修改,采用被试间设计,结果在完成报告与精确估计事件上,共同回忆组要优于单独回忆组,而在错误率上并没有差别。但是Yarmey(1998)的结果发现共同回忆组能够更有效地排除犯罪嫌疑人,并且能够减少错误[5],这两个实验结果互相矛盾。Clark等人(1990)的研究结果却既没有支持共同回忆也没有反对共同回忆[6],而是出现了第三种可能性,即共同回忆的双重性。共同回忆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它的可利用性则在于情况的需要。

(二)共同目击者讨论后单独陈述

1.共同目击者诱导信息

Asch(1951)发现,一个人的知觉判断会影响另外一个人的判断,尽管第一个人明显错误。后来的研究者们应用共同目击者同伴诱导信息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Hollin&Cliford(1983)是第一个在法庭背景上应用共同目击者同伴诱导信息研究记忆一致性的[7]。他发现,共同讨论的被试在单独回答问题的时候改变了自己的答案,而与共同目击者的答案保持一致。Dalton&Daneman(2006)的研究也发现一对一的讨论的时候被试更容易被误导[8]。

总而言之,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效应是存在的,同伴诱导信息研究为记忆一致性提供了清晰的证据。同伴诱导信息比因其他方式产生的误导信息对记忆的影响更强烈。

2.刺激诱导信息

Scheider&Watkins(1996)是第一个用刺激诱导方法研究记忆一致性的研究者[9]。他的实验引导一对被试学习一系列词表。引导被试相信他们学习了相同的词表,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生态效度好一些。因为被试都是真实的,而实验者能够通过操作不同刺激来操纵误导信息,第二个回答问题的被试与第一个被试更趋于一致,而不管信息是否正确。后来Wright et al(2000)在法庭情境下研究了刺激诱导信息效应[10]。在他们的研究中,向一对被试分别呈现不同的目击刺激,但是告知他们看的是同一事件。结果发现,第一个反应的被试影响了第二个被试,不管他们是否正确。之后,Gabbert等人(2003)也验证了记忆一致性现象[11]。总而言之,刺激诱导信息对记忆一致性的研究已经表明了共同目击者的事件后信息影响目击者的记忆。

三、共同目击者错误记忆研究关注的问题

(一)记忆准确性

记忆准确性是指目击者回忆的内容与他们实际看到的内容相一致。这是事件后误导信息研究的一个指标,也就是应用记忆准确性来判断是否被事件后误导信息误导。在共同目击者讨论研究中也是考察误导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研究得出的事件后误导信息效应,都是基于准确性的下降来判断的(Alper等人,1976; Warnick&Sanders,1980; Yarmey&Morris,1998;Gabbert,2004)。

(二)记忆准确性的自信度

记忆信心是指人对自己记忆内容信心的监测判断,是一种回溯性的元记忆监测性判断。这是对自己的记忆准确性的主观信心判断。当外界信息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时,我们的信心会增加,而当外界信息反驳了我们的判断时,我们的信心就会下降,所以目击者记忆信心是不断地被新的信息所影响,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这种影响取决于外界环境信息的性质(Luus&Wells,1994)。

(三)记忆一致性

共同目击者互相讨论后,他们对事件的记忆会越来越相似,也就是所谓的记忆一致性。首先研究一致性的是Asch(1956),他的研究发现了知觉一致性,有研究者借此开始研究记忆一致性。研究结果发现,目击者的答案经常与实验助手的答案趋于一致,即使实验助手的答案是错的(Wright et al,2000;Gabbert et al,2003)。

四、共同目击者错误记忆的解释

(一)社会规范影响

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的实验研究参杂了社会因素,因此研究者提出,之所以出现共同目击者记忆一致性是因为他们要从同伴那里得到社会支持(Deutsch&Gerard,1955)[12],而采取与他人一致的方式就能获得他人的喜欢。因此有研究提出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效应是社会规范影响的结果。该解释预测被试成组作证的时候出现误导效应,而单独作证时,也就是没有他人在场形成压力的时候没有这种效应。应用讨论后单独陈述的方法研究(例如Scheider&Watkins,1996;Gabbert,2004)发现,即使在没有共同目击者信息压力的情况下,同样发生了误导信息效应。这些研究结果否定了社会规范影响的解释。

(二)记忆替代

Loftus等人(1981,1989)针对他们做的研究以及研究结果,认为误导信息替代了最初事件信息,因此影响了对最初事件的记忆[13],也就是所谓的记忆损坏。被试首先看一段犯罪录像,接着一半的被试接受误导信息,而另一半被试不接受,最后,要求所有的被试都回忆最初事件,结果发现,接受误导信息的被试的回忆准确性差,出现记忆损坏现象,也就是误导信息引起痕迹损坏导致更新或者改变了先前的记忆。因此,根据共同目击者信息,这个解释预测共同目击者同伴呈现的信息改变了被试对最初事件的记忆,并且这种改变是不可恢复的,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三)猜测偏见

McCloskey & Zaragozade(1985)对Loftus的解释产生了怀疑[14]。他认为,Loftus的实验程序存在问题,于是McCloskey & Zaragozade修改了程序。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事件后信息不影响被试记忆最初事件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否定损坏最初记忆的典型实验例子。因此,McCloskey & Zaragozade认为,误导信息效应是再认测验条件的结果,而不是记忆改变。对于共同目击者讨论,这种反应偏见也是存在的,因为被试相信与他们讨论的共同目击者也是真正的目击者,而并没有意识到是实验操纵的同伴,因此,他们相信共同目击者提供的信息是来自于最初事件的。

(四)共同存在理论

该理论认为,最初事件记忆与误导信息记忆是共同存在的,并且是分别储存的。根据这种解释,这两种记忆都是可能恢复的,即使呈现了误导信息,最初事件信息也是可能恢复的。虽然有的时候最初事件很难提取,但是这并不证明最初事件记忆不存在了,最初事件记忆的丧失可能就是因为提取的困难。

1.模糊痕迹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认为,记忆有两种记忆痕迹,一种是逐字逐句记忆痕迹,一种是要义记忆痕迹。对事件的记忆既可以是逐字逐句的表征,逐字逐句编码是指对信息的原样保留,也可以是要义表征[15],要义提取是指当儿童与成年人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的时候,抽取其中的意义和模式的过程。

模糊痕迹理论认为,易受暗示性之所以会发生,可能是由于被试未记住呈现的内容,也可能是由于记住了呈现的内容,但是忘记了呈现的时间或者地点。具体来说,当误导信息是具体的细节而不是要义的时候(如肇事汽车的颜色、盗贼作案的工具)被试容易受到误导。

2.源检测理论的解释

Johnson等人(1993)的研究发现[16],当被试错误地将误导信息认为是目击事件的时候,记忆错误就会发生,误导信息有时被再认是因为将误导信息与最初事件相混淆。也就是说,当误导信息与最初事件记忆共同的特征越多,被试误认为误导信息为最初事件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这些解释有的已经有研究证明了其不可靠性,有的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而有的是很多研究者所青睐的解释。当然,这些只限于国外的方法,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多数处于综述的阶段,而仅有几篇文章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目击证人,即使有几篇文章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这些文章也没有涉及对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的解释,也没有对他们的结果进行理论解释。所以需要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五、共同目击者错误记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设想

(一)共同目击者错误记忆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击者与目击者之间的交流是很容易发生的。 Paterson&Kemp (2006)对目击者讨论的情况做了调查,他们发现,很多目击过严重事件的人都不是单独一个人目击的,而都有共同目击者,并且有86%的人报告说与共同目击者讨论过目击事件,这个调查结果非常令我们担忧。因为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些目击证人很容易受到共同目击者的影响,一旦共同目击者提供的是不正确的信息,那么,目击者的证言就存在着潜在的不可靠性。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共同目击者事件后信息效应,但是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亟须解决的。

1.重复测量效应混淆

Roediger et al(1996)和Mitchell(1996)的研究都发现,重复测量能够增强误导信息效应,第一次测验的反应会影响随后测验的反应,增强误导信息效应,并且其自信程度会提高。目击者对目击事件的回忆不仅受到目击事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目击者先前回忆方式的影响,回忆方式可能比目击事件更容易损害最近的记忆。然而,在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效应的研究中,往往都忽略了重复测量效应对记忆测验的影响。Gabbert et al(2004)和Gabbert et al (2003)的实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在正式实验操作之前让被试回忆目击事件,而这样的实验程序就掺杂了重复测量效应。

2.关注的问题的片面性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只关心事件后误导信息效应,而很少有研究来分析事件后正确诱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那就是目击证人之间的讨论不仅仅存在事件后误导,而且还存在正确诱导。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单单从一个方面来看待共同目击者讨论。Shaw et al(1997)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他们不仅关注错误答案,同时也关心正确答案。他们发现,误导信息比正确信息更强烈地影响着被试的反应。但是,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差异,还需要我们来验证。

3.理论解释的多样性

自Loftus(1974) 对事件后误导信息的研究开始,对事件后误导信息的解释就层出不穷。主要存在四种解释:社会规范影响解释,猜测偏见解释,替代解释,共同存在理论解释。而这些解释也慢慢地泛用于共同目击者事件后误导信息效应的解释上。这四种解释各有千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也都有其解释的不足。并且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研究者将这些解释直接应用到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研究中,但是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是很复杂的,是否能直接将事件后误导信息的解释纳入进来还是个疑问。虽然有研究者采用共同目击者实验诱导信息对各种解释的真伪作了验证,但是,不仅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结果也不一致。

(二)共同目击者错误记忆的研究设想

首先,为了避免重复测量效应混淆,应采取事件后误导信息效应的三段模式,给被试看一段犯罪过程的录像,然后提供事件后诱导信息,最后进行线索化自由回忆测验。

其次,不仅要关注误导信息对目击者的影响,还要关注正确诱导对目击者的影响,所以在事件后诱导信息上不仅要设置误导项目,还应设置正确诱导项目。

再次,根据共同目击者事件后误导信息效应的几种解释的预测,实验可采用共同目击者共同讨论后单独回忆的研究方法,选择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出于两种考虑:(1)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是否会出现误导信息效应,也就是检验社会规范影响这个解释;(2)在没有问题偏见的自由回忆情况下是否出现误导信息效应,也就是检验猜测偏见这个解释,并在实验设计上采用外部警告的方式来验证记忆替代理论与共同存在理论。

[参考文献]

[1] LUUS C A E,WELLS G L.The malleability of eyewitness confidence: Co-witness and perseverance effec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79:714-723.

[2] PERLMUTTER H V.Group memory of meaningful material[J].Journal of psychology,1953,35:361-370.

[3] ALPER A,BUCKHUT R,CHEM S,et al.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Accuracy of individual vs composite recollections of a crime[J].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1976,8:147-149.

[4] WARNICK D H,SANDERS G S.The effects of group discussion on eyewitness accurac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0,10:249-259.

[5] YARMEY A D,MORRIS S.The effects of discussion on eyewitness memor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8,28(17):1637-1648.

[6] CLARK N K,STEPHENSON G M,KNIVETON B H.Social remembering:Quantitative aspects of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remembering by police officers and student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0,81:73-94.

[7] HOLLIN C R,CLIFFORD A F.eyewitness testimony:The effects of discussion on recall accuracy and agreement[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3,13:234-244.

[8] DALTON A L,DANEMAN M.suggestibility to central and peripheral misinformation[J].Memory,2006,14:486-501.

[9] SCHNEIDER D M,WATKINS M J.Response conformity in recognition testing[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996,3:481-485.

[10] WRIGHT D B,SELF G,JUSTICE C.Memory conformity: Exploring misinformation effects when presented by another person[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91:189-202.

[11] GABBERT F,MEMON A,ALLAN K.Memory conformity: Can eyewitnesses influence each other’s memories for an event? [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3,17:533-543.

[12] DEUTSCH M,GERARD H B.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 social influence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5,51:629-636.

[13] LOFTUS E F, MILLER D G, & BURNS H J. Semantic integration of verbal information into visual memor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78,4:19-31.

[14] MCCLOSKEY M,ZARAGOZA M.Misleading postevent information and memory for events: Arguments and evidence against memory impairment hypothes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85,114:3-18.

[15]BRAINERD C J,REYNA V F.Gist is the grist: Fuzzy-trace theory and the new intuitionism[J].Developmental Review,1990,10: 3-47.

[16] JOHNSON M K,HASHTROUDI S,LINDSAY D S.Source monitor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4:3-28.

猜你喜欢

误导目击者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误导孩子的20个坏习惯
目击者隔街相望
谁是目击者
误导牌
我真的虚伪吗
不犯同样错误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