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理性因素
——需要和欲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1-04-03赵仁青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一、非理性因素——需要和欲望的概念释义

需要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界定,即使在同一个学科中,其界定也是五花八门的。“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1]104“需要(need)是个体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2]112“人生存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依赖关系。”[3]70这些界定都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只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作为一般性体现的哲学,关于需要的界定也有很多种。在这些界定中不得不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界初期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4]164正是这个定义,巩固了需要在哲学中的地位,由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根据经典大师的阐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做了很多创造性的理解,如“需要是指生物体和个人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即一种积极的摄取状态”[5]73。 “所谓需要是指生物体、个人、集团和社会总体对发展条件的诉求。”[6]18

透过这些定义,我们可总结出需要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需要是一种生存的矛盾状态。由于人是生物界的一种,所以需要阳光、水、空气等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为了活着还需要食物。人追求活着的过程充满了矛盾,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个体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超我,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这三者之间矛盾的折磨。第二,需要具有层次性和指向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处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接着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层次的需要都会指向一定的对象,这种对象或是自然界的或是社会的,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第三,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需要产生的根源和满足的方式,都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马克思曾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所产生的,因此……我们的需要具有社会性。”[7]368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高度制约着社会财富的结构和数量,人们只能在既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相关的一系列需要,当然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需要的内容、满足的方式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

需要和欲望是人的非理性因素中最深层次的东西,为人的各种行为提供动力支撑,也是人的其他非理性因素产生的心理基础。同时,需要和欲望二者犹如孪生兄弟一样,既有相似点,即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主观渴望状态,又有不同之处,即需要是欲望形成的前提,欲望是需要外在的精神表达。但是,由于二者联系较为紧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区分彼此,所以本文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二、非理性因素——需要和欲望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人是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成员的结合,活在当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存,二是发展。生存是人的本能,为此人产生了对物质条件的需要。“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24活着并不是最终目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对现实自己的超越,为此产生了发展的需要。世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0]359,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他人交往,通过劳动建立各种关系。而“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才出现的”[11]255。

需要构成了欲望的实际基础和主要内容,欲望向外界传递需要的信号。例如,当人的血液中水分和糖分不足时,机体就会通过神经系统把这种缺失向大脑反映,人就会感到口渴和饥饿,就会对水和食物流露出强烈的欲望。人无所事事时,内心会感到空虚、孤独,精神无所寄托,这个时候就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依赖,交往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这种心理缺失状态就重新归于平衡。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需要和欲望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绝不会原地踏步,停留在一种层次上,更不可能简单地重复出现。知足常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知足却是一个普遍真理,无条件的,绝对的。这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对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和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2]345需要和欲望构成了每个个体积极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内部动机。

其次,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需要和欲望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因。社会由人组成,人在任何情况下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毫不夸张地说,人类一切行为的产生都根源于需要,最后都落脚于对欲望的满足。假设没有需要和欲望,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甚至不复存在,因为它找不到存在的理由。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坦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3]286

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水平上,而人类对物质的需要是形成生产力的前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4]732生产力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开展和劳动产品的质量、数量,进而决定社会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积极程度取决于他们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和渴望,需要越强烈,采取满足欲望的行为就越积极。“既然全人类带着他们的全班能力、欲望、需求进入历史发展进程,那么这些东西也就干预历史的发展,尽管程度各有不同。”[15]61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出台的内部动力,是全国人民的生存需要和发展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变化了,中国发展了,人民群众对现实的需要和欲望也在不断更新。政府不断制定、调整、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些新诉求。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动态中达到平衡与和谐,进而为新的需要和欲望提供产生和满足的社会条件。

最后,需要与欲望除了为社会发展提供内部动力外,还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选择对象。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准备,但是,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16]97在社会领域,这里的本质力量指的就是非理性因素——需要与欲望,客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究竟选择什么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不是任意的,是人以主体的姿态按照需要与欲望的内在尺度进行自觉选择的结果。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锁定了“三农”问题,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改革的第一声号角从笔者所在的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胜利的果实却被沿海地区的人们首先摘到。面对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严峻现状,面对农民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党和政府及时把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其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基。菌株CEH-ST79的保存、活化及发酵采用ATCC213 改良培养基[7],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的培养采用PDA培养基[9]。

需要和欲望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也在丰富和完善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作为完整的人,在向自然寻找生存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向社会追求精神存在的意义。正是这种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和欲望,推动了人类精神生产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从行尸走肉嬗变成有血有肉有精神的完整之人。

三、非理性因素——需要和欲望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马克思曾警示我们要注意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7]78。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的证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它们会共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可是当这个系统的内部动态平衡被打破时,某个因素就会独自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个人主体、集团主体、乃至类主体的行为出现偏执、狂热和片面,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

需要和欲望是构成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由于二者联系紧密,为叙述方便,在此仅以欲望为例来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欲望的对象有很多种,而且还有层次的差异。人的生存欲望是较低层次的,它主要指涉于物质,是人的生物有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求生的基本权利需要被肯定和尊重。但是,如果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所有的实践活动动机都仅仅局限于对感官的满足,未免层次太低,与动物几乎无别,这必然会导致两种情况: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向偏颇。发展动力不足,将会使个人和社会陷于停滞不前或者发展缓慢的状态。发展方向偏颇,将会使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二大部门比例失调,过分注重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必然会对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有所忽视,毕竟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人们在物质上富足了,并不代表精神境界也相应提高了,也富裕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社会发展出现片面性。当人的欲望内容健全,高低层次搭配合理时,如何把握欲望的度,也成了一个难题。社会发展中如果没有理性对欲望加以监控,欲望就会放任自己超出度的边界,无限地膨胀起来。这种情况下,社会发展的势头异常强劲,人们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动机格外强烈,表面形势一片大好,背后隐藏的危机却很凶险。欲望的疯狂导致大自然——我们的衣食父母满身伤痕累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泥石流,山体滑坡,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我们人类不能太强势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利用还不满足,现在发展到了对自然的征服,以主人的姿态自居,随心所欲地向自然界开炮,试问我们还能猖狂到何时?

欲望的膨胀不仅使自然界满目疮痍,而且还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目前世界总体是和平的,但是由于像美国这样极少数国家把膨胀的欲望种子到处挥洒,也致使局部地区近年来战争不断,骚乱不停,民不聊生,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少数国家的欲望膨胀使人类社会整体呈现倾斜式发展,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两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欲望膨胀的制造者为此也饱尝了恶果,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他们元气大伤,不堪重负。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美国借助于各种工具和手段巧妙地把危机转移到其他国家。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不景气,生产力发展缓慢,就是自然界、社会对欲望冲动的严厉惩罚。

最后,还应该看到,欲望的褊狭和膨胀也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如果主体只注重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只会使人处于贫困、孤芳自赏的境地,这同人的生存本能是相违背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追求。反之,当个人特别热衷于物质欲望的满足时,大家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为利益而交往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不和谐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18没有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的协调,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发展只能陷于片面化。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有智,欧阳仑.心理学基础——原理与运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韩明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张维祥.需要·劳动和人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1993(1).

[6]徐传谌,廖红伟.制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EB/OL]http://www.docin.com/p-721776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2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