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科技,开启为民之路

2011-04-03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民生科技农村

文|本刊记者 程杰

“民生科技”归根到底可以说是“为了人”的科技。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发展。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知识的生产等等,都必然最终归结到为了人。科学技术的活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也必然最终要归结到为了人。

民生问题,是近几年社会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财富分配、虚高房价、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就业压力、环境保护……无一不牵动着每一个百姓的神经。

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从医疗卫生改革到完善教育体制,从增加居民收入到扩大社保覆盖面,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大蛋糕的分配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也让人感到了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改善民生,除了政策与制度层面,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的科技,又是否同样可以为改善民生作出贡献?

2011年7月18日,第四届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根据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精神,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和环境保护部等多部委首次宣布,将在“十二五”期间联合推进民生科技产业。当天,科技部还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民生科技”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为了人”的科技

“从重视‘标志科技’到重视‘民生科技’,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科技事业的最大转变。”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说。“标志科技”以原子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军事科技为代表,它的突出特点是表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民族志气。而“民生科技”则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

温暖舒适的衣物、健康营养的食品、节能环保的住房、方便快捷的交通、优质高效的医疗……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民生科技”归根到底可以说是“为了人”的科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曾国屏教授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发展。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知识的生产等等,都必然最终归结到为了人。科学技术的活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也必然最终要归结到为了人。也就是说,从本性上讲,科学技术最终是联系着国计民生的,这应该成为思考有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听说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现在看到‘嫦娥’奔月,航天员出舱,似乎科技离我们很远。但其实科技离我们很近,它神秘的面纱正渐渐褪去。”他说,“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开始迸发出创新的热情,科技创新的成果正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近些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民生科技领域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订与实施,已经将科技工作的重点向民生科技转移。该规划纲要中涉及的几个在前几次规划中从未提到的领域,其中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人口科技、健康科技等,都属于民生科技的范畴,或与民生科技领域密切相关。看病吃药、饮用水水质、大气环境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科技问题,已经引起了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十五”期间,科技部重点开展了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海水养殖动物病害控制、海水设施养殖与工程化等研究与开发;在食品安全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食品安全检测、监测、预警、标准等技术攻关及综合示范,研制开发出检测粮油黄曲霉毒素、农兽药残留等14种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在饮用水安全方面,围绕水源地保护与水质改善、水厂强化净化和安全输配等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环节,国家863项目开展了微量有机物、藻类、硝酸盐、原生动物、病毒高效去除技术以及输配过程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饮用水安全评价方法;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国家863项目开发出了环境光学监测系统等一批在线连续环境监测产品,开发了机动车尾气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结合车辆识别技术,研制出了汽车尾气道边监测系统,等等。这些工作都为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

到“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又与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关民生的科技行动,面向农村、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科技进步与管理结合、与管理的体制机制结合,与多个部门和地方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共同推动,使科技成果的积累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

5年间,国家的科技计划向民生科技给予了大量的倾斜。工业科技与民生科技的经费比例从“十五”期间的7∶3调整到了“十一五”期间的5∶5。有关农村、健康、环境、生态、安全、节能、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的幅度达到了30%左右。

两个维度的考量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王海燕副研究员曾表示,“民生科技”可以从“民”和“生”两个维度来分析民生科技的基本研究内容。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民”可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群体,在这两个群体之中还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划分;“生”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就业、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

农业科技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

由科技部与农业部等部门联合推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覆盖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粮食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重点在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加强技术的提升与示范,组装与完善技术体系带动了大面积的粮食生产。

2004年,由科技部与农业部等部门联合推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覆盖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粮食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重点在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加强技术的提升与示范,组装与完善技术体系带动了大面积的粮食生产。

7年来,累计建设丰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9万吨,每亩每年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经济效益589亿元,其中为农民带来的直接收益达到300亿元。

事实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只是我国政府科技兴农的众多举措之一。“科技入户”、“万亩高产创建”等项目也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加大良种良法选育推广力度,我们提升了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

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间广泛应用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不仅有效减少了储备粮的损耗,而且由于保鲜效果好,已经彻底消除了我国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国家粮食研究院院长吴子丹说:“如果我们按13亿人口,每人一天吃一斤粮食来计算,我们这些粮食够全国人民吃100天的。”

重大新药创制解百姓“吃药贵”之难

“用药难、进口药贵吃不起。”是很多老百姓的心声。“药品价格降低,不单纯是钱的问题,它背后是无数条生命,可能有人拿不出这些钱,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说。

健康是民生之本,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昌盛、民族兴旺的重要基石和标志。2008年4月,以“科学生活、健康快乐”为宗旨,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推广应用为重点,科技部、卫生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4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在启动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求科技、卫生等部门进一步行动起来,全体医药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共同组织实施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

3年来,通过“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以及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锁定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突出农村社区基层和疾病高发区域,着力加强对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以及卫生适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提升医药健康领域的自主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创制了一批创新药物,部分品种质量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4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36个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进展顺利。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不仅为“科技惠及民生”交出了一份满意成绩单,更为实现我国从仿制向创新、从产业大国到产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作出重要贡献。

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国积极部署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先后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

据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累计安排节能减排研发项目经费超过100亿元,为国民经济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年间,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在钢铁、电力、建材、化工、农业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如大田膜下滴灌系统,比国外滴灌减少投入50%,比常规滴灌省水50%、省肥20%、增产20%,应用面积已达500多万亩。

此外,“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在25个城市开展试点,已累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00多辆,实施财政补贴9.7亿元,并在上海世博会实现了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运行示范。“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已在21个试点城市推广应用,160万盏以上的各类LED灯具,年节电超过1.64亿度,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实现了最大规模的全彩色可变场景LED景观照明。在上海世博园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符合欧III标准的柴油车/摩托车尾气净化器研制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的金属载体催化剂占国内摩托车净化市场60%以上。

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低碳生活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选择了20多个城镇开展低碳城镇建设科技示范活动。

农村民生科技发展与城市民生科技相比更显迫切

在我国,与城市民生科技工作相比,农村民生科技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万钢曾强调,在强化农业科技的同时,要自觉把服务农村社会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的协调发展。加速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和进步,核心是要把握农村住宅、饮水安全、农民健康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加快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和城镇化等科技开发。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沼气工程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2010年,贵州省湄潭县农民黎文学家里有了一件大喜事。全家6口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再也不用住在破烂的木板房里,70岁的黎老汉直说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农村饮水问题,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级工程师曲永会看来,是一个困扰我国多年的顽疾。“‘十一五’这5年,全国累计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建设任务。”曲永会介绍说,“‘十一五’以来,我国共建设各类农村集中饮水工程20多万处,日新增供水能力1680万立方米,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覆盖率达58%。更为可喜的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极大地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据统计,2009年我国北方15个省份发生的严重春旱,受旱面积是2002年的近2倍,有了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障,发生饮水困难的人数只有2002年的1/4。”

在贵州,农村危旧房进行了排险加固和风貌改造。改造后的房屋富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与山清水秀的农村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农村沼气工程加快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资金212亿元。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农村沼气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进入建管并重、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农村中小学校沼气工程等多种模式的建设格局;以沼气装备、沼气施工、沼气科技、沼气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秸秆沼气技术、沼气工程控制自动化、沼气发电、沼气工程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等均取得重大突破。

农村沼气已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被誉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最普遍的两大行动之一,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发展为民”

民生无小事。当经历过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努力之后,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然不仅仅是城市整体繁荣进步的“大成就”,不仅仅是GDP、财政收入、“三驾马车”、三大产业等方面的“大数字”,而是更在乎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小实惠”,更关心自己的腰包收入、教育支出、看病花销、出行成本、住房条件、社保水平、健康程度等等“小账目”。

在“十二五”规划中,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

2011年7月18日,在第四届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上,万钢强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进入攻坚阶段,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加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更加繁重。在未来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加快提高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的创新能力,在改善民生、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科技部7月21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指出,“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将实施全民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四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着力解决重大民生难点热点问题。

万钢就如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民生科技的意见》提出了5点具体要求:一是全面加强民生科技的领导;二是切实加大民生科技的投入;三是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四是加强民生科技的国际合作;五是加强民生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普及。

延伸阅读

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为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意义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发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事业加快进步,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在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们加快培育和发展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民生科技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民生科技已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

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培育了新业态,开发了新市场,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增加了新就业。民生科技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对民生科技工作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日益紧迫,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思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民生科技,要把握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需求牵引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着力开展民生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示范,着力加强民生科技队伍建设和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工作重点:

一是提高健康水平。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突破重点疾病防治技术,发展现代医学、药物创制技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二是促进公共安全。大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系统集成和重大装备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

三是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四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林病虫害、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等,开发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大装备,加强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一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着力解决重大民生难点热点问题

1.实施全民健康科技工程。加强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建设完善的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等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提高疾病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研制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残障人群康复和生活用具研制并实现产业化,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调动多方力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适用健康技术和产品在广大农村和社区的示范推广。要加强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建立强身健体科技公共服务网络。

2.实施公共安全科技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预警、溯源、控制等技术支撑和保障。加强安全生产技术、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技术装备。加强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提高我国风险与危机管理水平。

3.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工程。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体系,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保障民众呼吸清新空气。大力开发饮用水净化技术、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居民城镇饮用洁净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综合科技示范,消除垃圾污染。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强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开发,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促进绿色社区建设。开展城镇绿化、园林建设、水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等,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4.实施防灾减灾科技工程。加快发展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的精细化预警预报技术,建立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提高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快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应急技术创新,增强抵御重大地质灾害的能力。加快发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加快防灾减灾技术装备产业化。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网络,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研究开发灾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开发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民生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1.加强民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把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在健康、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领军人才作为重要任务。采取必要措施,通过民生科技重大需求和任务的牵引拉动,锻炼和培养民生科技队伍。支持和吸引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向民生科技领域集聚,鼓励和支持民生科技的创新创业。

2.强化民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在全民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家工作室等在民生科技领域的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民生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3.加强民生科技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积极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率先开展民生科技综合示范,促进成果转化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要积极探索发展民生科技的新模式、新机制。

4.加强民生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放科技资源,服务民生科技。鼓励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创业投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化机构服务民生科技产业,开展民生科技信息咨询和专业培训。公益类研发机构要深入基层、民众和特殊群体,了解民生需求,开展科技服务。

营造加快民生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重要任务,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条件,保障民生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一定要加强对民生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民生科技,把发展民生科技作为中心任务之一,加强对民生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科技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把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作为重要任务,真抓实干。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在人员和机构支撑方面要给予支持。要把加快发展民生科技作为部际会商和省部会商的重要主题,凝炼目标、明确任务、共同推进。

要切实加大对民生科技的投入。积极贯彻落实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强各类科技计划对民生科技研究开发的支持,逐步提高资源配置份额。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要进一步加强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促进产业化。加大对民生科技应用示范、用户工程、新产品推广应用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采购首台(套)民生科技产品的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支持民生科技事业。积极鼓励各种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及民间资本支持民生科技产业。把发展民生科技相关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的重要支持方向。制定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支持社会福利型企业的发展和民生科技产品的开发。

要积极推进民生科技国际合作。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把民生科技作为重要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深化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科技合作。注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与合作。

要加强民生科技的科普宣传和社会服务。通过各类媒体,开展远程人员培训、科普宣传、成果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社会对民生科技认知水平。大力开展民生科普、民生科技帮扶、救助活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实惠与便利。

猜你喜欢

民生科技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科技助我来看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科技在线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