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保育对策

2011-03-31刘志雄费永俊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15期
关键词:楠木种质植物

刘志雄,费永俊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楠木是我国传统珍贵树种,它包括樟科润楠属 (MachilusNees)和楠属 (PhoebeNees)植物及一些近缘种[1]。润楠属植物全世界约100种,我国有润楠属植物82种4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南部地区,是分布的多样性中心;楠属植物全世界约94种,我国有34种3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2-3]。

楠木素有 “木中金子”之称,其材质通直圆满、纹理美观、结构细致、质韧难朽、奇香不衰,是建筑、家具、雕刻和精密木模的上等良材[4];楠木为常绿阔叶树种,树形优美,具备隔音、驱虫、净化空气等诸多生态功能而被广泛用于庭院观赏及园林绿化[5]。鉴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楠木长期作为古人喜闻乐用的树种,野生资源破坏极其严重,目前已难觅天然楠木林,我国82种润楠属植物就有71种处于濒危状态[3];许多楠属植物也论为濒危或渐危树种[6]。因此,保护楠木种质资源已迫在眉睫。弄清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现状及历史演变,科学制定保育策略,不仅对于这类珍贵名木的科学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研究樟科这类古老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 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分布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1.1 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分布的历史变迁

我国是世界楠木分布的多样性中心,历史上我国楠木的地理分布远比现在广阔,并且成林面积广。先秦时期,我国楠木的分布区,主要在北纬28°至35°,东经103°至121°,即分布的北界已达秦岭北坡地区和河南南部地区,比现在的分布区靠北1个多纬度,四川是我国楠木的历史分布中心[7-8]。楠木是典型的成林树种,古往今来倍受人们青睐,更是明清两代帝王必用的 “皇木”。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永乐四年 (1406)至清道光年间共430多年的 “木政”活动,单在四川采办 “皇木”就多达53000根之巨[7,9],其采伐时间之长、规模之浩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之严重,可谓空前绝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历史气候转寒,亚热带北界较春秋战国时期南移了2个纬度,使现今楠木分布区缩小,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以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为多[2,6,9]。虽然我国历史气候的变迁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楠木生长发育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使我国南方楠木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多以散生为主,自然界已难觅楠木林。

1.2 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的现状

历史上,楠木为江南四大名木 (楠、樟、梓、稠)之冠,人为采伐十分严重,使许多种类沦为濒危或渐危种。根据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名录》(第1册)和1999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楠属的楠木 (Phoebezhennan)、闽楠 (P.boumei)、浙江楠 (P.chekiangensis)、滇楠 (P.nanmu)等均为渐危种,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10-11];在我国分布的82种润楠属植物中,处于濒危状态种类多达71种[3]。可见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濒危状况令人甚忧,保护刻不容缓。由于历史上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遭受到长期破坏,致使自然界楠木大多散生,难见成林分布,大大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另外,尽管楠木类植物起源古老、分布广泛、生态及经济价值显著,但长期以来,润楠属和楠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及属下种的归属都十分混乱,种类难以鉴别,阻碍了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中处于濒危状态的树种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5]。

2 我国楠木类植物濒危原因探析

2.1 外部因素

影响物种濒危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主要指采伐、放牧、开垦等[13]。从我国楠木种质资源分布的历史变迁来看,虽然我国自然历史的气候变寒使我国现代楠木种质资源分布区较先秦时期南移1个多纬度,但并不会对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楠木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自然因素并不是影响我国楠木类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历史上对楠木资源无节制的采伐,特别是明清两代长达430a之久的 “木政”活动,才是导致我国现今楠木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四年仅在四川通江白崖场采办的楠木就达600m3之巨,到清康熙时,即使在我国楠木资源集中分布的四川境内,也难觅楠木,楠木资源近乎枯竭[8]。明清两代的 “木政”活动,无疑是历史上对我国楠木资源一次最严重的摧残,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今楠木类树种的分布格局,自然界楠木从成林分布转为散生,生境的片断化程度加剧,使现今我国大多数楠木类种质资源沦为濒危或渐危种。

2.2 内部因素

影响物种濒危的内部因素包括物种本身的生殖行为、传粉式样、生殖力、后代的生活力等,以及自然居群结构,包括居群的大小、居群内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居群内 (间)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等。从楠木的繁育生物学特征来看,楠木类植物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和再生,但楠木类 (樟科)植物的果实为核果,肉质的中果皮落地后极易腐烂,能进一步引起种子霉烂,加上种子本身具有生理性休眠和寿命短等特点,使楠木类植物繁殖率低下,自然更新困难[14-16];另一方面,楠木类植物幼苗、小树生长缓慢,许多种童期可长达30a左右,50~60a才进入生长旺盛期,自然更新周期长,虽然闽楠等濒危种可通过萌蘖繁殖进行天然更新,但更新能力较弱,种群净生殖率低[17]。从种子的萌发特性来看,如闽楠种子寿命较短,在次年4月初开始萌发,7月之后地面种子即丧失活力,而且对发芽条件要求严格,仅在光照下30~35℃恒温和30℃ (日)/20℃ (夜)变温中较窄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萌发,并且发芽迟缓、过程长、萌发率低[14-15]。红楠 (Machilusthunbergii)需在含水量40%以上才能保持较高的发芽活性,而且自然状态下幼苗存留率与地被物或枯落物的多少密切相关,地被植物或枯落物多的地方,红楠幼苗损失率高达71%[18]。

从居群结构来看,目前楠木类植物多在以壳斗科植物为建群种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作伴生树种呈零星分布[18]。这种散生的分布格局是否会导致楠木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和居群间遗传分化加剧,进而导致楠木类植物濒危,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从楠木类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来看,这种分布格局仍会影响居群间或个体间的传粉效率,进而降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楠木类植物花两性、多聚成聚伞状圆锥花序或近总状花序,有腺体、具芳香,其花部结构和小花排列方式均有利于吸引传粉昆虫和提高传粉效率,但其花粉的传播距离则受昆虫活动范围的影响,在小居群或个体间隔较远的情况下,会大大降低昆虫的访花频率,使传粉过程受到障碍,个体往往会通过自交或小居间内植株间杂交来繁衍后代,进而会降低后代的竞争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3 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保育对策

物种的濒危是其内在的因素和外部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我国楠木类种质资源分布的历史变迁和现状来看,人为的采伐导致的生境破坏,是我国绝大多数楠木类植物濒危的主要外部因素;其濒危的主要内在因素则是其繁殖能力和自然更新效率低下,种群复壮困难。因此,复壮我国野生楠木种群、保护楠木类种质资源最主要的途径是:防治人为破坏,提高繁殖能力。

防治人为破坏主要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对近年林业勘查发现的楠木相对集中分布的天然楠木林,如湖南古县高望界伍家坪,福建武夷山东侧支脉、沙县与明溪县交界处天然楠木集中分布区等地[4],要建立楠木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要进一步完善楠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楠木保护的专项资金,健全楠木保护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在楠木集中分布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当地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楠木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防止这些天然楠木林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受人为破坏的楠木的天然分布区,要结合生殖生物学、居群遗传学、保育遗传学、种群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已受破坏的楠木散生林采取人工辅助种群复壮措施。

生殖是生物繁衍后代、延续种族最重要的行为和基础。生殖的成败直接决定一个物种在自然界的最终命运—繁盛、衰败或走向灭绝。要保护楠木种质资源,首要任务是提高其繁殖能力。从繁殖的角度来看,种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雌雄配子发育、传粉与受精、胚发育和果实 (种子)成熟、成熟种子散布与萌发。虽然前人对楠木类少数树种的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发育及胚乳和胚胎的形成过程,以及种子的散布与萌发习性有相关的研究报道[14,20],但由于楠木类植物高大,花小,野外取样困难等,现在人们对楠木类植物生殖发育的整个过程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弄清其生殖过程,寻找生殖过程中导致楠木类植物濒危的关键环节和因素,才是提高楠木类植物繁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在适宜楠木类植物生长的地区,建立楠木种质资源园,实施楠木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一方面有利于濒危楠木类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另一方面可以克服野外取样困难等缺点,方便系统开展其生殖生物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为楠木天然种群的复壮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李树刚,韦发南 .楠木名称考订 [J].广西植物,1988,8(4):297-300.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 (第3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7-68.

[3]钟 义,夏念和 .国产润楠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18(2):109-121.

[4]蒋红星 .木中金子——楠木 [J].国土绿化,2000,(5):41.

[5]陈俊秋 .樟科润楠属植物系统学研究 [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6]江灶发,董忠敏 .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119-121.

[7]林鸿荣 .古代的楠木及其分布变迁 [J].四川林业科技,1988,9(4):48-58.

[8]蓝 勇 .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 [J].中国历史地进论丛,1995,(4):19-32.

[9]周 默 .历史上采伐楠木的史料记载 [J].紫禁城,2010,(S1):58-69.

[10]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35.

[11]于永福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J].植物杂志,1999,(5):3-11.

[12]李冬林,金雅琴,向其柏 .我国楠木属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研究现状和开发利用前景 [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5-9.

[13]吴成贡,蒋昌顺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3):49-51.

[14]吴大荣,王伯荪 .濒危树种闽楠种子和幼苗生态学研究 [J].生态学报,2001,21(11):1751-1760.

[15]周佑勋,段小平,肖东玉 .樟树、檫树、闽楠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特性 [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5):79-84.

[16]史晓华,史忠礼 .浙江楠种子休眠生理初探 [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7(4):377-382.

[17]吴大荣,吴永彬 .闽楠 (Phoebebournei(Hemsl.)Yang)种群的天然更新 [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8,7(3):8-12.

[18]江香梅,俞 湘 .红楠及其研究进展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231-235.

[19]胡婧楠,刘桂华.2种楠木幼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37(3):541-546.

[20]郭建民 .润楠胚胎学的初步研究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4):118-126.

猜你喜欢

楠木种质植物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周发祥:“我老了,让我儿子来守护楠木林”
茶盘洲的楠木王
楠木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金丝楠木不神奇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