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参赛队攻防能力的对比分析

2011-03-29乔纪龙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分球篮板球中国男篮

乔纪龙 王 荣 周 杰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衡阳421008)

2010男篮世锦赛已落下帷幕,2010年8月28至9月12日在土耳其举行的第16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上,小组赛中中国男篮1胜4负,在艰难中奇迹般的 “被出线”。在八分之一比赛中不敌立陶宛队最终获得第16名。中国男篮曾两次闯入世锦赛八强,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篮球经过多年的发展,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中国男篮的实力究竟如何?中国与世界强队究竟有多大差距。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16届世界篮球锦标赛C组:土耳其、俄罗斯、希腊、波多黎各、科特迪瓦及其1/4决赛立陶宛队对中国队比赛的进攻、防守能力技术数据和录像资料。

1.2 研究方法

查阅了与本文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对在篮球方面有权威性的专家进行访谈,得到专业的意见,对第16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参加的6场比赛录像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归纳、类比等思维形式,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逻辑处理,中国队参加的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赛经验

中国男篮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是参加本届世锦赛所有队伍中最年轻的队伍之一,也是最缺少大赛经验的一支队伍。本届比赛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除了王治郅、易建联、刘伟等少数几名队员外,其他人从没有参加过任何世界大赛,甚至有些球员连国内的职业联赛经验都不丰富。中国队缺乏大赛经验,发挥不稳定,关键时刻连连失误。国外专家曾提出,一个优秀队员的成熟,至少要有200场以上的国际比赛经验。

2.2 身体条件

身高的高度是一支篮球强队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篮球发展的必要条件,表1显示中国队员这方面略占优势。然而从体重数据上看出,中国队的队员体重上较对手有很明显的劣势,身材高大但身体素质和对抗力较差是我们队员现在最大的问题。

表1 第16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对手身体条件的对比

2.3 中国队与对手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进攻技术是通过得分、投篮次数、命中率、抢前场篮板球、助攻和失误球来反映,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本次世锦赛中国男篮共参加了6场比赛,在姚明等核心球员缺阵的情况下内外线的表现均不尽人意,全队内外结合失横、攻防转换速度慢、技战术发挥不稳定。从比赛统计结果来看,中国队共得427分 (场均71.17分),失500分 (场均83.3分),平均每场比对手少得12.1分,助攻次数平均每场比对手少5.7次,前场篮板球平均每场比对手少6.5次,失误比对手平均每场多达0.5次,这反映了中国男篮在进攻的整体质量上存在一些问题和得分能力不强的现状。

2.3.1 中国队与对手得分能力的比较

统计显示,中国队平均每场比对手少得12.2分。从理论上分析,一场比赛的总得分=2分球出手次数×命中率+3分球出手次数×命中率+罚球×命中率。数据显示,中国队平均数据中,除了3分球命中率较对手有微弱优势外,2分球和罚球命中率都较对手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队的3分球命中率(36.9%)与对手的3分球平均命中率(36.1%)几乎相同的情况下,2分球的出手次数及命中率是造成中国队与对手得分悬殊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2 中国队与对手得分能力的数据对照表

表2显示,2分球每场投篮次数中国队(39.5次)与对手 (43次)之间有稍许差距,所以说明2分球的命中率是造成中国队与对手得分差距的最大弱点,2分球平均每场中国队的命中率(42.6%)与对手的命中率(54.2%)有显著差异。

造成这种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战术方面看,中国队高大队员居多,以阵地进攻为主,攻防转换速度慢,防守容易落位、快攻机会少;落入阵地进攻后,锋线队员之间的跑动、掩护、利用中锋的策应、空切、背插、溜底较少,多数是 “站桩式”接应,跑位挡拆意识较差且质量不高、难以摆脱防守,很难出现利用队员之间 “做配合”后摆脱防守接同伴传球,瞬间拔起凌空跳投的精彩画面。另一方面,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各队员对原来依靠姚明内线得分的打法习惯没有改变过来,队员具有依赖心理,进攻战术单一、内外结合失横,比赛中一味地追求 “把球往内线打”,导致进攻路线单一和进攻方式机械,使对手防守部署有针对性,从比赛录象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对手都对内线球员王治郅、易建联等实行多人包夹或围攻。组织后卫助攻能力不强,锋线队员定点投篮与后卫突破得分少,从而导致全队整体2分投篮次数少。

2.3.2 传接球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表3 中国队与对手进攻能力比较

本次世锦赛中国队仍旧暴露了以往传接球技术差的弱点,助攻可以反映队员间的传接球默契程度和战术配合能力,表3显示,中国队与对手的助攻之比场均少了5.7次。中国队员在对方压迫式防守面前,观察范围、支配球能力、组织配合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传接球,传球方式单一、时机和位置选择欠佳、运球过多、缺乏假动作和技巧,更谈不上 “球领人走”的精妙配合。这表明中国队的进攻方法与手段简单,很少有多次传球、大范围转移传球、跑动与策应配合、摆脱对手而轻松获得投篮机会。中国队依靠的是个人进攻;缺乏先进的整体打法与战术配合。与世界强队相比,我们缺少能在全队穿针引线、有效组织进攻、擅于把握攻防节奏的“全面型”核心控球队员。

2.3.3 抢进攻篮板球能力

进攻篮板球可以有效快速的转入二次进攻,增加进攻次数,是全队得分的有力保证。统计显示,中国队平均每场前场篮板球 (6.8个)比对手(13.3个)少6.5个,这意味着中国队的进攻篮板球劣势使中国队每场进攻次数比对方少了6.5次,从理论上分析,若按每次进攻2分球计算每场比赛就少得13分,若按3分计算少得19.5分。中国男篮在进攻篮板球技术的差距表现在:1)抢位技术和篮下挤抢能力较差,有着身高优势却抢不来前场篮板球,相比之下身体素质力量、爆发力、弹跳力、连续跳跃能力等不如对方;2)投篮后不去冲抢篮板球,二次进攻能力弱,中国队球员抓篮板球时不是在抢、争、拼,而是在等、捡。篮球不是光靠优雅就能获胜,抢进攻篮板球的关键在于冲抢,中国男篮表现不够凶狠,进攻篮板球上的劣势也是这次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3)参抢前场篮板球的人数不够,抢篮板球的意识不强,拼劲不足更是制约中国男篮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3.4 失误情况

失误也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部分,本次世锦赛中国队的场均失误情况较对手差距不大,但从失误情况可以看出,中国队的发挥很不稳定。对阵土耳其的比赛中,在面对对方快速攻防转换和压迫式防守,中国球员连球都发不出去,轮换上场的几名后卫在对方逼抢或夹击下频频出现失误,失误高达22次之多。本次世锦赛中国队员缺乏高强度下对抗的能力已暴露无疑,在对手紧逼下突破不了,干扰下护球不稳、持球不牢,攻守转换速度较慢,对抗中快速移动接球能力差。失误之多是历次中国男篮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高大队员的技术质量,加强高强度对抗中的技术运用能力仍是中国男篮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中国队与对手防守能力的对比分析

从2006年男篮世锦赛看,无论是个人防守还是全队综合防守都比已往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从过去 “阻止进攻式”转向当今 “夺取球权”的防守理念更加明显。本届世锦赛中国队失分平均每场比对手多12.16分,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队防守能力不及对手。

表4 中国队与对手防守能力比较

2.4.1 抢防守篮板球能力

表4数据显示,中国队场均篮板球数与对方相差3.4个。尽管中国队在身高上不示弱,但在防守篮板球上还是很弱的,应该加强防守篮板球的意识与技巧,提高争夺防守篮板球的技术和连续对抗争夺的能力,增加抢防守篮板球的人数。中国男篮要跻身世界强队之列,必须要解决篮板球的技、战术问题。

2.4.2 防守犯规情况

中国队场均犯规次数 (17次)与对手 (19.8次)差异不明显。录象分析发现,对手与中国队犯规比较,对方防守具有贴得紧、逼得近、防守凶狠、“犯规犯死”的特点,无谓犯规基本没有;而我们的防守目的性不强,脚步移动慢跟不上对手的变化节奏,非法用手过多等,中国队主要是以手臂犯规为主,对手则主要是躯干移动中造成的犯规。国内联赛中养成的习惯和防守理念造成了相互之间的差异。

2.4.3 抢断球能力

抢断球技术是带有攻击性技术,它是意识、反应、判断、起动速度和技术的集中体现。本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场均抢断球与对手相差不明显,但是非常不稳定,表现在对土耳其的比赛中被对手抢断13个之多。抢断球次数多少是防守攻击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需要强烈的抢断球意识,而且需要有良好的抢断球能力 (判断、反应、动作速率的快慢等)。抢断球打快攻的成功率比其他所有机会发动快攻的成功率要高,因此,在实力相当的时候,对手抢断球增加是制胜的关键,几个抢断球就能马上打出小高潮拉大比分,鼓舞自己斗志,挫伤对手士气。

2.4.4 封盖能力

封盖是影响对方投篮命中率的主要手段,成功的封盖对投篮队员的心理将造成较大压力,同时鼓舞本队士气、增强信心。从表4能看出,中国队的封盖稍弱于对手,但由于身单、力薄,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处于劣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次世锦赛结束后,国际篮联对世界各国篮球整体势力进行排名,在土耳其男篮世锦赛上取得第16名成绩的中国男篮由之前的第9位下降到第10位仍旧无缘世界八强。中国队员的身体对抗差、防守体系不健全、脚步移动缓慢、失误多、节奏慢、调整能力弱、适应变化能力不强,尤其是在面对欧美队员的身体素质出众、个人能力突出、全场紧逼压迫式防守时显得办法不多。从数据上分析,2分区投篮次数少,命中率太低,虽然易建联获得本届世锦赛的篮板王称号,但是进攻和防守篮板球与对手差距很大,这是导致本次大赛中国男篮失利的主要原因。

3.2 建议

从整个比赛来看,主要还在于中国男篮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更加凸现的特征:1)队伍高大化与后卫快速、灵活、全面相结合;2)加强攻击性、多变性防守。单纯的 “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防守原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度、高强度、高对抗的比赛,“以人为主”的攻击性、多变性的防守运用更加普遍;3)加强培养高强度对抗能力。高强度对抗性是现代篮球运动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4)攻守转换的快速性、进攻更加注重节奏。总之,在当今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趋势下,提高运动员高强度对抗下集体作战的能力是目前中国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1]FIBA中文官方网站http://fiba.qq.com/2010/

[2]汪洪波,张秀华.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攻防能力现状对比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5,(2):65~67

[3]魏羽中,等.浅析第15届世锦赛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92~93

[4]林小静.从2006年男篮世锦赛看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差距[J].新西部,2007,(12):259~260

[5]郑钢,郑薇.略论中国男篮与现代世界篮球运动的差距 [J].湖北体育科技,2001,(1):18~22

猜你喜欢

分球篮板球中国男篮
第18届篮球世界杯视角下的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差距审视
初中学生篮板球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篮板球技术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NBA比赛3分球技术运用发展趋势
该你了
第28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夺冠成因分析
从第27届亚锦赛中国男篮的失利反思中国竞技篮球
中学生抢篮板球训练应培养几种意识
浅谈篮球比赛中学生抢篮板球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