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哲学的现实作用——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2011-03-20喻惠敏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蒙田波顿阿兰

喻惠敏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哲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门艰深的、不实用的学科。哲学家们仿佛都是偏执狂,都有些怪癖,思维异于常人。哲学思考的问题即使是简明的,也会用一种让人难以明了的方式来表达。总之,哲学仿佛包罗万象,却大而无用。

但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并不这么认为。德波顿选择了西方哲学史上六位著名的哲学家,以生活为切入点,运用他散文般的笔调,阐释了哲学的作用——对于人生的最深刻的慰藉作用。[1]

《哲学的慰藉》开篇就提到了苏格拉底。德波顿没有全篇详述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而是从他的个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质问人们的思维方式展开。苏格拉底之死,尽显了他的固执,他的与世不同、与世不和、坚持自我的哲学。

社会中总存在一种所谓的“多数的暴虐”。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权者的暴虐,另一个是得势舆论、得势感想的暴虐。

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2]

孟德斯鸠说:“多数人可以构成对少数人的暴政。”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常常来自于传统概念、历史经验,或者就是大众舆论。习俗这东西,不仅如老话所说是第二天性,简直是一向被误待为第一天性。[3]传统概念、历史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合于不断变化的情况,而“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黑格尔)。通常,人们并没有勇气作为第一个向固有的错误概念说“不”的人,没有勇气与多数的意见叫板。

而苏格拉底的哲学启发我们,没有绝对的真理,应该有一种质疑的思维,只有经得起质疑的理论才是真理。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4]当我们处于一种少数的位置上,没有多数的支持,其实,我们很有可能正发现一条不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真理。

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急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妄图通过物质享乐来达到快乐的境界。无法否认,获得快乐感需要物质作为铺垫,但是缺少钱财真的就无法快乐吗?或者,快乐只是精神上的满足,需要摒弃肤浅的物质?

本书第二章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我们启示。伊壁鸠鲁不同于一些厌恶享乐、以艰苦自律的同行[5],他原则上不是一个苦修者。他甚至说:“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他承认物质、声色能够为人们带来快乐。但他其实却不是个享乐主义者,现实中他没有豪宅,饮食也很简单。

追求快乐,伊壁鸠鲁将这当作哲学的目标。他承认物质给予的欢娱,认为它能在一定限度内提升人们的快乐指数,一旦超过某一阶段,物质再丰富也无法提升快乐感。所以缺少钱财的人们,无需为自己的不富有而不快乐。

德波顿将伊壁鸠鲁哲学思想中对于快乐的理解,形象地用一张清单列出。伊壁鸠鲁的快乐需求清单中包括友谊、自由、思想、食物、蔽风雨处、衣服,而广宅、鱼、肉、名望、权势都属于不那么必要的,或者干脆就是不必要的。

我们的快乐终于还是和一些关乎内心、思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伊壁鸠鲁指出,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可以顺应自我内心,能思考洞见人生,这样我们就是快乐的。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6]这就给了那些汲汲于钱财、权势的人们,或者为生计所累的人们一种解脱,它给出了一个不那么昂贵的快乐的方式。伊壁鸠鲁运用自己的哲学智慧,慰藉了清贫而想要追求快乐的心灵,并向他们指出了更加明智的快乐的所在。

挫折,几乎是人人生命中都不可避免的,且总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重复的课程。

在第三章中,德波顿用“挫折词典”这种形式来介绍了塞内加对于挫折的看法。德波顿认为,所有的挫折都是主观愿望与严酷现实之间的冲突。而塞内加运用他的哲学,希望减少我们对挫折的过激反应。这些反应通常并不能使我们摆脱挫折的困扰,或者克服挫折,它往往加剧事态的不可逆转性。

如果,我们对现实并没有太多太大的期望,或者认识到挫折是有理由、有可能发生的,并且觉得它不过就是个小小的挫折,那么我们对于挫折的免疫能力就会提高,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措手不及,而是更从容。

人们往往在自己毫无预期的挫折面前摔得最疼。塞内加说,他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他把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便拿走而不干扰自己。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他身上强行剥走。可以看出,对于挫折有所准备,才能自如地应对命运女神突如其来的没收。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7]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态度表现出了一些对于人生的逆来顺受。但塞内加并不止于此。在挫折出现之前,我们有所准备。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真正遭遇或是经历着挫折的时候,我们不是一味地服从,塞内加认为对于经历过的挫折,要让它有其意义,就必须进行思考或者做出改变。

这就显现出哲学的作用。它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他们未必那么坏[8]。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陷。可能是仅仅表面的没有漂亮脸蛋,也或许可能是书中提到的听起来让人难以启齿的——性无能。

德波顿选取了蒙田思想的一些可以共同结为对缺陷的慰藉的片段。蒙田认为凡是可能在人的身上出现的特征(我们不说是缺陷,他们再正常不过了),其实都是在丰富人类这个整体的特征。用蒙田自己的话:“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9]谁也没法定义正常和不正常的界限、标准。我们无需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懊丧、不自信,哲人总是从一个更宏观、更高远的角度看问题。

蒙田教给我们对待自己的一种更坦诚、更宽容、更睿智的高度,让我们更加欣然地接受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以追求更深沉、更有意义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看似,蒙田的哲学的确能让人得到对缺陷的慰藉,其实哲学的这个作用何尝不是在教给我们一种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一种角度,使得我们更自信、更自爱。

书中还有两章分别从对伤心的慰藉、对困难的慰藉的主题叙述了叔本华的和尼采的一些思想,在此不一一赘述。

阿兰·德波顿用简单、亲切的文字,辅以生动的图片,用一种新鲜的方法,很成功地带领我们窥见了奇妙、博大的哲学世界的一角,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读哲学的普适方法:将哲学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其实生活中经常有哲学思想的体现,或者说是需要哲学发挥它的作用,给予一种慰藉,或者是一种指导。哲学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并不是远在天边,并不是那么艰深难懂。任何的哲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并且都可以为你所用。

[1][8][9]周国平.哲学不只是慰藉(推荐序).2008-12-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2.

[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第一版:7.

[4][5][6][7]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蒙田波顿阿兰
原始的塑造——多米尼克·阿兰作品欣赏
波顿历险记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Sixteen Years’Promise
唯美歌姬阿兰全新单曲《兰之乐光Lan of music light》正式首发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妙 答
巨人的小房子
妙答
波顿(东莞)香料项目奠基典礼